“即”和“既”這兩個字,在字形上,半同半異,而且讀音上也只是聲調(diào)上的不同,前者二聲,后者四聲。所以,我們有時候會把二者搞錯,特別是在手寫時容易弄混。“即”和“既”都是會意字。二字左半部分都是一個食器,二者通過什么來會意的呢?下面我們就分別來挖掘一下它們的根源。 “即”字字形如下: 甲骨文'即” 金文'即” 篆書“即” 我們從以上字形可以看出,“即”字左邊是一件食器,食器里裝滿了食物,而右邊就是跪坐的一個人,古人坐像跪著一樣。這個人像在美美地飽餐。從字形上看,人距離食物非常近,形如緊鄰食器坐著就食的樣子。所謂“就食”指的是說吃就吃的情形,想吃飯了馬上就可以吃到,不必去別的地方尋找,也不必選擇吃飯時間。 因此我們說“即”從字形上看,有臨近、立刻和不延遲之意。成語“若即若離”,這里的“即”是靠近之意,因為吃飯就要靠近食物。柳宗元《童區(qū)寄傳》曰:“以縛即爐火燒絕之”,這里的“即”就是靠近之意,意思是“把捆在手上的繩子靠近爐火而燒斷它?!?/strong> “即”字的金文左邊有所簡化,不過我們依然能看出食器的樣子,像古食器豆的形狀。右邊的“人”變成了半立形。小篆的“即”變化較大,這更后來的漢字追求線條和簡潔有關系,從此便很難看出人進食的樣子。 “即”原始義是就食,不另外去準備,吃的就是已經(jīng)擺放好的食物。后來,“即”字被引申為副詞使用,為“馬上”、“立刻”之意。我們常說的即日就是當日,即地就是當?shù)兀磁d發(fā)言就是不必準備,張口就來的臨時性發(fā)言。成語中的“一觸即發(fā)”、“聞過即喜”皆是馬上、就之意。后來“即”字又引申出“就是”之意。 我們再說“既”字,與“即”構形上確實非常相像,二者都采用了食器和人的組合。下面我們看“既”的古文字字形:甲骨文“既” 甲骨文“既” 金文“既” 篆書“既” “既”字甲骨文、金文字形變化同“即”相似,同樣是食器和人的形體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凹取弊旨坠俏囊贿吺且粋€高腳的食器,尖尖的部分是盛滿食物的情形。 但是我們注意看人的狀態(tài),不論人和食器在左還是在右,人總是背向食物而跪坐的,而且還長大了嘴巴。那這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這個構形就告訴我們,這個人已經(jīng)已經(jīng)吃飽了,所以他不顧眼前的食物而回過頭來。可能是告訴別人自己已經(jīng)吃飽了,不需要再吃了,或許是表示吃完食物打了個飽嗝。 有人認為通過小篆右邊的人形,更能看出該人掉頭向后且打飽嗝的樣子。 總之,“既”的本義是吃完的意思,并由此引申出“完”、“盡”的意思,后來又引申出“已經(jīng)”之意,“既得利益”、“既往不咎”等詞中的“既”就是已經(jīng)之意。連詞“既然”的“既”同樣也包含“完”或者“已經(jīng)”之意。比如“既來之,則安之”、“既生瑜,何生亮?” “即”和“既”二字字形和讀音相似,因此容易用錯。但是,當我們明確了二者的原始義就會避免或者減少出現(xiàn)用錯的情況。 從本源上講,“即”就是靠近食物,所以詞義引申為“走近”、“靠近”之意,后來又引申為“立刻”、“馬上”和“就”“就是”之意。如即使、即刻、即時、即興等。 “既”本義表示吃完或者吃完要走之意,引申為“盡”“完”和“已經(jīng)”之意。例如,既然、既成、既得。 說完這兩個字,我們再補充說一下另一個有大致造型的“卿”字,基于以上字形分析經(jīng)驗我們很容易知道“卿”字中間是一食器。那兩邊分別是什么呢?我們還是先看看古文字形吧。甲骨文“卿” 金文“卿” 篆書“卿” 這個字形很有意思,形如二人面對面而坐吃火鍋的情形。該字也是會意字,兩邊面對面跪坐的就是兩人,中間是一個食器,食器同樣也是盛滿了食物,二人正在享用美味。至篆書人站立了起來,中間的食器也發(fā)生了訛變,不再那么象形了。 因此“卿”的本義為宴請、聚餐之意,引申為“座上客”“共食同事”,后來就稱其他諸侯國來本國做官之人為“客卿”。《史記·李斯列傳》曰:“秦王拜斯為客卿”。再后來“卿”就被皆為官名,如漢以下設立六卿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