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朝帝王世系干支紀(jì)年與公元紀(jì)年換算表 黃帝開創(chuàng)干支紀(jì)年,第一個(gè)甲子年是他稱帝(癸亥年)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697年,過了十個(gè)甲子年為公元前2097年,再到夏禹即位的壬子年為公元前2049年,從禹即位到夏桀亡國的壬戌年即公元前1559年,夏后有國490年,歷經(jīng)四世十七帝,見下表: 序 號(hào) 帝王姓氏 在位年 干 支 年 起 止 公 元 紀(jì) 年 起 止 1 帝禹 8 壬子年——乙未年 前2049年——前2042年 喪期 3 庚申年——壬戌年 前2041年——前2039年 2 帝啟 16 癸亥年——戊寅年 前2038年——前2023年 喪期 3 乙卯年——壬午年 前2022年——前2019年 3 太康 4 癸未年——丙戊年 前2018年——前2015年 喪期 3 甲申年——戊子年 前2014年——前2012年 4 仲康 7 乙丑年——乙未年 前2012年——前2006年 喪期 3 丙申年——戊戌年 前2005年——前2003年 5 帝相 28 戊戌年——乙丑年 前2003年——前1976年 寒浞亂夏 40 丙寅年——乙巳年 前1975年——前1936年 6 少康 21 丙戊年——丙寅年 前1935年——前1915年 喪期 3 丙寅年——戊辰年 前1915年——前1913年 7 帝杼 17 已巳年——乙酉年 前1912年——前1896年 喪期 3 乙酉年——丁亥年 前1896年——前1894年 8 帝芬(槐) 42 戊子年——已巳年 前1893年——前1852年 喪期 3 已巳年——辛未年 前1852年——前1850年 9 帝芒 58 壬申年——已巳年 前1849年——前1792年 喪期 3 已巳年——辛未年 前1792年——前1790年 10 帝泄 25 辛未年——乙未年 前1790 年——前1766年 喪期 3 乙未年——戊戌年 前1765年——前1763年 11 帝不降 59 已亥年——丁酉年 前1762年——前170 喪期 2 丁酉年——戊戌年 前1704年——前1703年 12 帝扃 18 戊戌年——丙辰年 前17 03年——前1685年 喪期 3 丙辰年——戊午年 前1685年——前1683年 13 帝廑 8 已未年——丙寅年 前1682年——前1675 年 3 丁卯年——已巳年 前1674年——前1672年 14 孔甲 31 已巳年——已亥年 前1672年——前1642年 喪期 3 已亥年——辛丑年 前1642年——前1640年 無王時(shí)期 37 壬寅年——已卯年 前1639年——前1602年 15 帝皋 3 庚辰年——壬午年 前1601年——前1599年 喪期 3 壬午年——甲申年 前1599年——前1597年 16 帝發(fā) 7 乙酉年——辛卯年 前1596年——前1590年 喪期 2 辛卯年——壬辰年 前1590年——前1589年 17 帝桀 31 壬辰年——壬戌年 前1589年——前1559 從壬子年(公元前2049年)帝禹即位建國,到帝桀壬戌年(公元前1559年)殷商滅夏,夏朝延續(xù)了四百九十年。 說明:1、換算表中各帝王在位年數(shù)不可能是整年,喪期也不可能是整年。 2、夏公元前2049年立國到公元前1559年(壬子年到壬戌年)商滅夏,享國490年;公元前1558年到公元前1051年(癸亥年到庚寅年)商享國508年;西周公元前1051年滅商到公元前771年(庚寅年到庚午年)享國281年,恰恰與公元前770年開國的東周元年相銜接。公元前770年 以前部分是根據(jù)《竹書紀(jì)年》所載干支紀(jì)年推算所得,推算結(jié)果誤差很小,符合邏輯,可信度高;公元前770年以后部分資料充分,年代明晰,無需推演。3、《竹書紀(jì)年》中孔甲即位是乙巳年,有誤,改為“已巳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