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誕生的原因就是用來祭祀祖先的食品,后來才流傳民間,我們家有家譜,1700年左右,我的祖先就曾經(jīng)開過遠近聞名的餃子店!家普記載過,活餡是一絕!
因為東北經(jīng)常吃餃子,而且性格外向,通常在以前包餃子,餡餅都會分享給鄰居小孩子吃,或者邀請鄰居來家里吃!如果好吃。會詢問制作方法,逐漸的大家都懂得餃子調(diào)餡方法,腌咸菜方法,腌酸菜方法,燉菜方法,做豆包,辣椒醬方法,甚至做鞋子織毛衣方法都是鄰居之間互相共享,食品互相品嘗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鄰居是90年代從延吉來的,他家做的辣椒醬,蘇子餅特別好吃。會分享給鄰居吃,教大家制作方法,現(xiàn)在我的鄰居80%都會制作辣椒醬和蘇子餅!
另外說個跑題的案例:東北人穿著普遍前衛(wèi)時尚,也是和虛心請教有關(guān),無論老幼你會經(jīng)常聽到【衣服在哪買的呀?】【給我捎一件】【配方來我家拿】 而山東河北包括遼寧,都是家族傳承的胡亂包餃子,直接用手捏一次成型,由于華北人性格內(nèi)向,很多人不會分享制作方法。也不會去問鄰居,久而久之,餃子普遍沒有吉林和黑龍江的口感好。
我們吉林省包餃子都是慢慢的捏褶。因為傳統(tǒng)觀念里直接一次成型的不好吃。就算是餃子店也會慢慢的像包包子一樣的,寧可幾小時用手指尖捏皮!而不是遼寧,河北,山東那邊用手掌,雖然華北做法更效率,但是餃子吃起來不太好吃。 總結(jié):東北人更懂得信息共享,包括今天東北人才外流一樣,也是和信息共享有關(guān),因為鄰居如果在南方賺錢了,偶然回家的時候,會真誠的邀請在家賺不到錢的親戚朋友去幫忙!餃子店,楊國福,張亮,川錦匯,翠峰苑,彤德萊,喜德家等都是東北人比較成功的案例。 |
|
|
來自: 靈魂出竅KKK > 《餃子/蒸餃/煎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