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干煎也”,相當于現代的焙法,對藥物用微火烘烤的過程。
白粉:米粉。
白飲:又作白米飲,指米湯。
奔豚:病證名。豚,豬也。此證以病人自覺有一股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呈發(fā)作性,像小豬奔跑為特征,故名奔豚。該證時發(fā)時止,發(fā)時痛苦異常。(苓桂甘棗湯)
并病:一經的病證未罷,而另一經病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不更衣:不大便。
不可余藥:不可用其他的藥劑,從抵當丸服法看,本為不可剩余藥渣,連同藥渣一并服下。但欲寐:精神萎靡,似睡非睡狀態(tài)。
合病:凡兩經或三經同時發(fā)病,無先后次第之分者。
潮熱:一種熱型,發(fā)熱如潮水一樣,定時而發(fā),至時而降。
瘛瘲:即陣發(fā)性手足抽搐痙攣。
喘家:指素有喘病的人。
喘冒:氣喘而頭暈目眩。
除中:證候名。中,此指胃氣。除為消除,去除之意。除中,即胃氣垂絕,表現為本當不能食,而反突然求食,是病情惡化的表現。
怵惕:恐懼不安的樣子。
瘡家:久患瘡瘍之人。
干噫食臭:噫,噯氣。臭,氣味。干噫食臭,即噯氣并帶有陳食酸腐氣味。
甘瀾水:又稱“勞水”,即揚之攪之已無力之水。用此水煎藥,意在不助下焦水邪。
固瘕:胃中虛寒,水谷不化而結積的病證。臨床表現為大便初硬,后便溏薄,且日久不愈。谷癉:癉,通“疸”,黃疸的一種,由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濕邪內阻所致。以飲食減少,過經:邪離本經,傳入他經,名曰過經。
食后頭眩,心胸不舒為主要臨床表現,有寒濕與濕熱兩種類型。
寒格:下寒與上熱相格拒。
汗出濈濈然:汗出連綿不斷。
嘿嘿:表情沉默不欲言語。
壞病:變證。指因誤治使原發(fā)病出現反常變化,無六經病臨床特征的病證。
蛔厥:因蛔蟲內擾,疼痛劇烈,氣機逆亂而致四肢逆冷。
火逆:誤用火法治療而引起的變證,通稱火逆。
饑不能食:言懊惱之盛,似饑非饑,而不能進食。
煎:將液體加熱濃縮的過程。
將息:調理休息之意,是服藥后護理之法。
腳攣急:腳,小腿。腳攣急,即小腿筋肉拘急,伸屈不利,或伴有輕度疼痛。
結胸:證候名。指有形之邪結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而硬為主癥的證候。
筋惕肉瞤:指肌肉不自主地跳動。(誤服大青龍湯病變)
睛不和:眼球轉動不靈活。
厥逆:手足厥冷。
厥熱勝復:手足厥冷與發(fā)熱交替出現,是厥陰病發(fā)展過程中,正邪相爭,陰陽消長,政協進退的外在反映。
里寒外熱:即內真寒而外假發(fā)熱。陰寒內盛而虛陽被格拒于外,多見于少陰或厥陰病陰盛陽亡之病變。臨床上表現為在一派陽亡的基礎上如手足厥逆而下利清谷又出現身熱或面赤。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語不利。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附子湯)
苦酒:米醋。
兩感:表里兩經同時受邪。
勞復:大病初愈,因過勞而復發(fā),謂之勞復。
潦水:地面流動的雨水。
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盡,尿頻量少,尿道作痛之證。淋家,指久患淋病之人。
麻沸湯:滾開的沸水。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陽明熱濁之氣上熏所致。
面合色赤:滿面通紅。
目中不了了:視物不清。
衄家:指平素經常鼻出血之人。
脾家實:實,此指正氣充實,非指斜實。脾家實,即脾陽恢復之意。
脾約:胃熱腸燥,津液受損,脾陰不足,脾為胃行津液功能受到約束,癥見大便硬,小便數。臍上筑:筑者搗也。臍上筑,形容臍上跳動不安,如有物捶搗狀。
氣上撞心:病人自覺有氣上沖心胸部位。
清漿水:淘米泔水久貯味酸者。(枳實梔子豉湯證)
清酒:清純的陳米酒,冬醇接夏而成,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的陳米酒。
清血:清,同圊,登廁之意。清血即便血。清膿血:即便下膿血。
熱越:熱邪向外發(fā)越。
日晡所:午后申時左右,即下午3-5時。
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下一傷寒指感受寒邪,感而即發(fā)的外感病。
失溲:二便失禁。
嗇嗇惡寒:嗇嗇,畏縮怕冷之狀。形容惡寒的嚴重程度。
水逆:指因蓄水而致渴欲飲水,水入即吐的證候。為蓄水重證的一種表現。
索餅:面粉做成的條狀食品。
宿食:停積于胃腸內未消化盡的食物。
頭項強痛:強,不柔和,有拘緊感。即頸項疼痛拘急,轉動不柔順貌。
溫溫:心中自覺蘊結不舒。
亡血:此處作亡失津液。(四逆加人參湯證)
亡血家:指平素經常失血之人。
往來寒熱:惡寒與發(fā)熱交替出現。
惡風:惡寒之輕者,即遇風則惡之,無風則坦然。
惡寒:怕冷。
翕翕發(fā)熱:翕,溫和之意。形容如羽毛覆蓋狀的清淺溫和發(fā)熱。
淅淅惡風:淅淅,如冷水淋身,不禁其寒。形容陣陣惡風之深切。
喜忘:喜作“善”解。喜忘即善忘。
下利清谷:清,同圊,排便的意思。下利清谷即下利所排大便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下厥上竭:下厥,陽衰于下,厥從下起,故稱下厥;上竭,血從上出,陰從上竭,故稱上竭。消息:斟酌。
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長。
泄利下重:下利重墜不穩(wěn)感。
心憒憒:憒,糊涂昏亂。即形容心中煩亂不安之狀。
心下悸:即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覺。(茯苓甘草湯)
心下痞:證候名。其證在證候上與結胸相似,但病機不同。其主要病機為臟虛陽衰,陰寒凝
結于臟。
心中懊憹:指心胸中煩亂極甚,有無可奈何之感。
心中結痛:指胸骨后方近劍突處局限性疼痛,若有物糾結。
心中疼熱:自覺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熱感。
胸下結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結脹硬。
胸脅苦滿:病人苦于胸脅滿悶不適。
胸中窒:窒,塞也。胸中窒指病人感到胸中窒息憋悶。
虛煩:指無形邪熱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煩懊憹,因胸膈內無痰誰等有形實邪,故稱虛煩。
血室:指胞宮,即子宮。
循衣摸床:病人昏迷時,兩手無意識地反復觸摸衣被床沿。
烊:在液體內溶化。
郁冒:頭昏目眩如物蒙聚。
欲吐不吐:泛泛惡心。
臟結:證候名。由臟氣虛衰,陰寒凝結,氣血阻滯所致的胸脘部疼痛,主癥與結胸相似,但病變性質不同。
臟寒:此指脾臟虛寒,實為腸中虛寒。
臟厥:腎臟真陽極虛而致四肢厥冷。
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多聲音高亢。
振寒:畏寒怕冷而身體顫抖。
振振欲擗地:肢體顫動欲撲倒于地。(真武湯)
蒸蒸而振:高熱寒戰(zhàn)。蒸蒸,興盛貌,這里形容高熱;振即寒戰(zhàn)。
蒸蒸發(fā)熱:形容發(fā)熱如熱氣蒸騰,從內達外。
鄭聲:語言重復,聲音低微,見于虛證。
支節(jié)煩疼:支,通“肢“。即四肢關節(jié)煩疼。
直中:病邪不經太陽初期及三陽階段,直接發(fā)病于三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正氣內虛,抗邪無力。
漬:浸泡。
晬時:即周時,指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
周時:一晝一夜,即二十四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