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奎生 雷峰塔、保俶塔與六和塔,為杭州三大名塔。雷峰塔,又名黃妃塔,塔身7級,飛檐高翹,乃五代吳越王錢俶為王妃黃氏而建。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雷峰因昔有道人雷就居于此而得名。夕陽西照,塔影橫空,山色輝映,成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古典神話小說、戲劇《白蛇傳》中,白娘子深恨法海和尚拆散她與許仙的姻緣,曾水漫金山寺。后法海和尚將白娘子壓于雷峰塔下。白娘子之子許自林成年后,祭母哭倒了雷峰塔。1924年雷峰塔已廢。佚名曾題一塔聯(lián)曰: 雷峰如老衲; 寶石似美人。 此聯(lián)以人喻塔,明代李流芳《雷峰暝色圖》即有此喻。意謂假如保俶塔似美女,那么雷峰塔則如老僧。僧服叫衲,故稱老僧為老衲。保俶塔在寶石山上,因以寶石指代。雷峰塔與保俶塔遙遙相對,相映成趣。"如老衲",顯現(xiàn)雷峰塔古樸的建筑風(fēng)格。"似美人",則托出保俶塔的外觀美。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岸寶石山,相傳為吳越王錢俶的宰相吳爽所建,塔身9級,本名寶所塔,不久崩塌。宋咸平中,僧人永保募捐重修,減為7級。人稱永寶為師叔,因稱塔為保叔塔。保俶塔命名由來另有傳說,謂吳越國王錢俶降宋,恐被拘留,因建塔以祈神保佑,故稱"保俶塔"。 相傳明代杭州某知府以"才子"自居,深忌人稱明代著名書畫家徐渭為"天下才子",挖空心思欲將徐渭逐出杭州城。遂與徐渭斗對,想難倒對方。某知府出句: 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 徐渭用手勢對句,他手指錦帶橋,拱拱手,又兩手平攤,向上一舉,對句意為: 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 屬對分別以景物"保俶塔"、"錦帶橋"發(fā)端,用頂針格層層推進(jìn),一氣呵成。將"塔"、"橋洞"分別喻為筆、鏡,貼切形象。出句的"筆寫五湖四海",自詡其才,口氣特大。對句"鏡照萬國九州",器量不凡。屬對皆以實(shí)帶虛,手法高妙。 六和塔,位于錢塘江畔月輪山頂,宋開寶三年(970)知覺禪師建,以其地原有六和寺而得名。外觀8角13層,內(nèi)為7層,高約60米,乃觀錢塘潮之佳處?,F(xiàn)為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文物。六和塔有佚名聯(lián)二副,其一曰: 燈傳慧業(yè)三摩地; 鼓應(yīng)洪濤八月天。 上聯(lián)以燈喻法。意謂佛教傳法,六和塔能使有慧業(yè)的人正定。燈傳,即傳燈。佛教謂佛的教旨可以破除迷暗,像燈照明一樣,因稱傳法曰傳燈?;蹣I(yè),佛教指生來賦有智慧的業(yè)緣。三摩地,梵文的音譯,"正定"之意,意為心定于一處而不動(dòng)。 下聯(lián)描繪錢塘江潮之盛。意謂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錢塘江的大潮如戰(zhàn)鼓雷鳴。鼓應(yīng)洪濤,聞其聲想見潮盛之勢,動(dòng)人心魄。 其二曰: 潮聲自演大乘法; 塔影長圓無餘身。 上聯(lián)切潮。意謂錢塘江的潮聲像在傳布大乘教義。大乘,佛教比喻修行法門為乘大車。 下聯(lián)切塔。意謂六和塔的影子完滿而無餘殘。無餘,即無餘殘。此聯(lián)托物寓意,蘊(yùn)藉禪機(j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