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菊帖》為王羲之草書尺牘,五行三十六字。
釋文: 不審復何以永日多少。 看未,九日當采菊不? 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當晴不耳。 倫等還,殊慰意。 意思是說: 不知如何消磨漫長的時日。 (閣下你)查看了沒有, 初九那天可以去采菊花嗎? 到時候我欲和你一同去, 只是不知道是否天公作美,天會放晴。 敬倫即將回來,甚是欣慰。 整帖書寫速度甚為振迅,筆畫多飛白筆法,率意自然。 第一行字形大小勻稱,無大的起伏,
自第二行始,飛動之勢漸漸顯明, 每行前四五字茂密, 后二三字字形擴大且恣肆。
第四行“但不知當晴”五字 一氣呵成, 線條隨草法左纏右繞,筆連意密, 最是精彩之處。
菊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的摯愛,許許多多文人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菊的作品。 都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豐富的菊文化觀念,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文化特征,是詩酒風流的時代性社會思潮在文學中的生動反映。最典型的標志當屬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把陶淵明的菊文學創(chuàng)作放在魏晉南北朝的菊文化歷史中看,便顯得并不突出了。
在魏晉南北朝的菊文化中,作者群體之廣泛、作品數(shù)量之多、涉菊方式之多樣都是難以枚舉的。書信方面除了王羲之《采菊帖》,代表性的還有魏文帝曹丕《與鍾繇九日送菊書》、簡文帝《采菊篇》、王筠《摘園菊贈謝仆射舉》、劉孝威《九月酌菊酒》等。 魏晉六朝人觀念中,菊的超美與賞菊、飲酒高會習俗。深秋菊榮之時,重九數(shù)并之日,呼朋引伴一同賞菊、采菊并飲酒高會成為當時人盛行的習俗。
王羲之雖生亂世,然氣定神閑,心手雙暢。見魏晉風度,雅士情懷于紙上。 秋天,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jié)。 與書圣一同賞菊,別有一番滋味! 不同版本《采菊帖》
趙孟頫臨王羲之《采菊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