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于阿Q、狂人,魯迅其實更喜歡孔乙己,因為孔乙己的滅亡是在被“看”中死去的,接受著當(dāng)時冷暴力的折磨! 孔乙己是魯迅短篇小說中的經(jīng)典悲劇人物,他真實地滋長于這塊我們似曾相識的社會土壤中。作為一個不被收容的“多余人”,終于在看客們的笑聲中脫下了長衫,自然地走向死亡。
1919年4月,《孔乙己》在《新青年》發(fā)表時,魯迅先生曾做了一篇《附記》,闡明作品的主要用意是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閱讀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涼薄外在表現(xiàn)的情緒邏輯點和整篇小說的結(jié)構(gòu)支點都聚焦于一個“笑”字。 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消失。在《孔乙己》一文中,“笑”字頻繁出現(xiàn),多達(dá)14次。 有 丁舉人的狂笑、掌柜的奸笑、眾人的哄笑、孩子們湊熱鬧的笑,以及“我”附和的笑,這些“笑”將孔乙己這一“多余人”形象建構(gòu)起來。
一群烏合之眾,沒有帶頭人,也沒有群眾,有的是“人人心中皆有”的窺私心理??滓壹撼蔀椤靶α稀保蔀檫@群人鑒賞的玩物。孔乙己的出場,便成為眾人窺私的下酒料。 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好一個“一……都……”,直接將孔乙己推向了個體的孤獨,將其從群體中脫離來。 “叫”“嚷”更是將個體的孤獨帶至公眾視野,形象地“吊著打”不斷剝落個體的尊嚴(yán),個體好不快活地“排”大錢和“滿口之乎者也”,又被引人更為艱難的境地,直至在群體性“哄笑”聲中無立錐之地。
他們絕不從肉體上將人消滅,而選用曲線的“精神殺人法”: 先從心理上倒你,尊嚴(yán)上摧毀你,使你失去牛存的理由、勇氣和環(huán)境,然后請你絕于同類。其最擅長的方法就是說和笑。 掌柜是孔乙己為數(shù)不多的熟人,孔乙己跌斷腿后來酒店買酒,掌柜的連續(xù)追問,讓孔乙己無處遁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 這是孔乙己脫掉長衫換上破夾襖還沒來得及說完的“不要取笑……”。很顯然,這樣的“說”與“笑”來得更為震撼。
魯迅曾說道: “假如有一個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準(zhǔn)可以圍滿一堆人;又假使有一個人,無端大叫幾聲,拔腿便跑,同時準(zhǔn)可以大家都逃散。”(《花邊文學(xué)·一思而行》) 看戲取樂已深人每一看客的潛意識,只要有“戲”,無須組織,他們便自動聚來看個究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