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以前的人生經歷中,那些做成功的事情和做得不好的事情,都印證了“刻意練習”理論的正確性。 當我無意識中采用了“刻意練習”的思路的時候,我就能做得很好;但當我只是簡單重復或者違背了“刻意練習”方法的時候,我就沒有進步(或進步很?。?。 上學時,當時班里有兩個人不知道從哪里弄來了副圍棋,他們經常在宿舍下,我看到了,覺得很有趣,就跟著他們學。剛開始他倆水平高出我很多。 但我對圍棋的勝負很較真,如果輸了,想辦法去找圍棋書來提升自己,他們看我看圍棋書,便笑話我,說“看那些沒用,那些都是紙上談兵”,或者說我“不夠灑脫”。我沒管他們,繼續(xù)看,下棋時也很認真,往往思考甚久。 我的水平進步得非???,很快他們就不愿意跟我下了,而是他們兩個人經常在宿舍里下棋,半個小時一把,很愉快。 后來我拜了學校里一個老師為師,學習圍棋。我水平真正實現一個飛漲的階段,是在一個假期,我用一個假期的時間讀完了一本死活題的書,每一道死活題,從頭到尾,做了三遍。等這三遍做完之后,再開學時,我的棋力明顯上漲,一起學棋的人(比我先學棋)也已經遠遠不是我的對手了。 等畢業(yè)時,原來班里的那兩個人,我可以讓他們近9個子了。(也可見他們水平其實很低,呵呵) 畢業(yè)后,雖然也想提高圍棋水平,但不得其法,于是圍棋水平一直停滯不前。 我經常做的一件事是:開著電視,吃著飯,擺著圍棋。 三件事同時做,結果哪件都做不好。 再后來,因為太忙,圍棋就放下了。 前兩年,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是說“如何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在某個圍棋網站上打到比較高段的水平”,也就是“如何快速提高棋力”(對于業(yè)余愛好者來說)。 作者也走了很多彎路,還曾經背過定式書,結果見效很低。 等到后來,他才發(fā)現“計算力”是基礎——這個說法,就如同《哪里有天才》里所說的“體育訓練”里的“基本功”。計算力提升了,那么其余的方面都容易提升。 但是,計算力的提升,需要做大量的死活題,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和枯燥無味的(做過的人就會有體會了),所以我曾經“偶然”地這么做了,但又曾經很自然地“回避”掉了這個過程。 但如果我早就知道“刻意練習”這個理論,那么我那么多年前,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把一本《圍棋死活大全》從頭到尾看上三遍。 一道一道地做,做不出來的做上記號,看答案,琢磨,然后第二遍著重看第一遍做不出來的那些題。如是,做上三遍,我相信用我在無知中浪費過的哪些學圍棋時間,做上幾十本《圍棋死活大全》都綽綽有余了,但我的水平將是現在的好幾倍?。?! 還有好多的經歷和感悟,懶得說了。 總之,這個方法的威力是極其巨大的。 如果在少年時有意識地運用到這個方法,那么后期的成就,雖然未必能達到頂尖水平,但足以超過一般人甚多——如果拿高考舉例,那么就是雖然未必考得上最頂尖的幾所大學,但前三十名的大學很輕松。 書中說了“國際象棋模式”,但為什么我剛才把“圍棋”的學習歸到“體育模式”里面呢? 那是因為我的圍棋學習仍然在很低的水平,所以基本功的提升對于我來說非常重要。 而如果我到達專業(yè)棋手水平,那么就屬于“國際象棋”模式了。 我自己有個特點是,特別能“坐得住”,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能夠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 我弟弟就做不到。所以,應該和家庭沒有關系。 這個特點,是在我學圍棋之前就有的,所以也應該和圍棋無關。 那么,我的疑惑是:這種能夠長時間保持專注的能力,是天生的嗎?如果不是天生的,那么后天如何培養(yǎng)呢? 如果按照作者所說,最初的動力是由超出同輩而獲得的重視及自豪感而來,那么是否說明只能有少數人獲得這種動力?——畢竟,更多的人是用來做“陪襯”的。 此外,想提醒大家一下:不要以為看了別人的書評就用不著讀這本書了。 書中所給的例子及一些細節(jié),是書評和內容提綱所不能給予的,對于加深理解非常有好處。 舉個例子,在講到關于音樂學習的時候,說到:那些做得好的小提琴手,不僅每天訓練的時間要更多,而且是在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段練習,也因此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以恢復精力。 由這點,我們可以推出如下幾個觀點: 1) 精力旺盛的時間段,是“稀缺資源”,必須保護好。 2) 選擇在精力旺盛的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FTF)。 3) 如果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那么練習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廢話”,但如果結合自己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那么便頗有幾分“觸目驚心”之感了。 看一些評論,將這本書看作“勵志”書了。 真是滑稽,這分明是講“方法論”的,怎么成勵志了。 ——當然,“知道做事的方法”,本身也的確會帶給人力量,但不能由此而把它歸到“勵志書”中去。 作者并沒有否認“天賦”的存在,只是說“沒有證據表明天賦的存在”。 原文是:“要特別指出的是,刻意練習擁護者從不排除基因在成功中的角色,只是并沒有看到與此相關的有力證據?!?br/>作者也并沒有說“勤奮就一定能成功”。“勤奮”和“刻意練習”是不同的,“刻意練習”包含“勤奮”,但“勤奮”并不意味著“刻意練習”。 比如,書中提到的富蘭克林的自我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沒有坐在那里、沒完沒了地寫文章,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作家。相反,就像一個頂尖運動員或音樂家一樣,他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反復訓練來提高自己。” 事實上,如果目標并不是特別高,實行刻意練習的人完全可以做到“既(相對)輕松,又成功”,因為他們將力量用對了地方。但如果目標是“卓越”,那么就必須要非常辛苦了——即便選對了好的方法,因為競爭對手不同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