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心下痞硬之人參證、下利 1、吳茱萸湯 【組方】:吳茱萸一升(約50克),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吳萸辛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刮橐陨?、人參、大棗健胃止嘔之品,故治胃虛寒飲沖逆、因食谷欲嘔者,或嘔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或干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 【注】:食谷欲嘔「屬陽明」意指屬胃,不是指陽明病。胃冷,胃虛,寒飲,皆能導致納差,食谷欲嘔,反而是太陰病,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那就不是胃虛有寒了,「屬上焦」指小柴胡湯而言,提出吳茱萸湯與小柴胡湯對于治嘔的鑒別點。一個是虛寒欲嘔,一個是熱激動飲而心煩喜嘔。吳茱萸湯也有時煩躁、嘔吐,是胃寒折騰的,是燥多煩少。 【注】:少陰轉太陰吐利。吳茱萸湯以吐為主,同時主頭暈、頭痛。這里雖然說是吐利,是以吐為主。同時水氣沖逆造成手足逆冷。296條曾經(jīng)指出吐利煩躁手足逆冷是胃氣敗的死證,而這條也提出個「煩燥欲死」,但不是指296條的燥煩。這條意思是說,少陰轉太陰吐利,主要在吐,因吐而煩躁,煩者熱為陽,燥者亂為陰,這條主要也是煩,「欲死者」難受之義,不要死讀文字而受其累。吳茱萸湯大溫大熱溫中健胃祛水。西醫(yī)說的美尼氏綜合病的頭暈,也可用。 【注】:干嘔、吐涎沫、頭痛,三個癥狀放一起,也不一定非吐涎沫,這是胃有停水,寒飲沖逆影響大腦,使頭痛頭暈。比如臨床上美尼爾氏綜合征,一動就要吐,肯定是吳茱萸湯證。用吳茱萸湯溫中和胃,治嘔祛水。這個方證也應有心下痞硬,只是沒寫出來,因為用了人參,這條只強調(diào)了頭痛,略去了心下痞硬。 【注】:嘔而胸滿,寒飲上逆,吳茱萸湯主之。桂枝治氣上沖,吳茱萸則治水上沖。加上大量生姜,更能治嘔。人參、大棗,補中而培土。一方面治「嘔」之標,一方面治「寒飲」之本。本方主治寒飲沖逆,若食谷欲嘔者;嘔吐、手足厥冷、煩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嘔而胸滿者;均屬其證,亦即運用本方的要點。應用于胃腸及頭腦諸癥,均有驚人的療效。 吳吳茱萸湯適合虛寒證,不宜用于實熱證。劇烈頭痛或頭暈而嘔吐,或惡心欲吐,無熱象者(比如小柴胡湯證之喜嘔),本方俱有捷驗。西醫(yī)所稱的美尼爾氏癥亦多見本方證。偏頭痛,尤其偏于左側者,大多屬于本方證。胃脘疼,嘔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鳴、大便溏頻者,可于半夏瀉心湯合吳茱萸湯求之。無論胃腸炎、胃潰瘍依證用之,均有良驗。劇痛的青光眼而嘔惡者,也多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2、理中湯或丸 【注】:霍亂初來嘔吐下利,頭痛,發(fā)熱,身疼痛,表里證都有。如果熱多(指里熱)欲飲水,渴的厲害,說明有停水,那么還當有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一方面解表,一方面去水,吐利也就好了。若病一來就虛寒,不喝,雖然也頭痛發(fā)熱身疼痛(前面已說過霍亂與傷寒的區(qū)別),應該舍表救里,用理中湯(理中丸不如理中湯)。本條說明霍亂病非常復雜,沒有定法,需隨證而治。 【注】:大病瘥后胃氣不和,還有點余癥,常吐口水,這也是胃虛胃寒,尤其有寒飲,甚則有大便溏稀,宜以理中丸緩緩溫之。 理中就是理中焦。吳茱萸湯證也喜唾,但總伴有惡心,甚至于頭暈,還有吐粘沫,頭痛,或者胃疼。理中湯不影響頭部。也不必限于大病瘥后。 【注】:胸痹指胸痛,心中痞,氣郁結在胸,胸痹都由于寒飲上迫造成,如果寒飲從協(xié)下上迫「逆搶心」,也就是有痹痛了,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如果僅僅中焦虛(胃虛)寒(寒飲),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有點嘔逆,并未造成胸痹痛,那么用人參湯(即理中湯)就適合。所以,「人參湯亦主之」是個簡語。 上面那個枳實薤白桂枝湯,用枳實、厚樸行氣消脹,用桂枝處理氣上沖。 3、桃花湯 【組方參考】: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參考90克),干姜一兩,粳米一升(參考5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湯針對里虛寒性久利而脫(便膿血),腹痛喜溫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遲或微。 赤石脂味甘、平,善固脫止利。顏色紅,配粳米湯似桃花,故稱桃花湯。佐干姜、粳米均溫中健脾胃,粳米亦治腹痛。常用于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慢性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等。 傷寒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傷寒308: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注】:三條均冠以「少陰」,均出自湯液經(jīng),亦指出如果不是純由內(nèi)因起病,外感少陰是很容易轉太陰、或少陰太陰合病。少陰病轉屬太陰,寒利久不止便膿血者,當滑泄不止、脈微沉細而無里急后重,宜溫中止利,桃花湯主之。若脈滑數(shù)而里急后重,多屬實熱,非溫澀所宜,不可輕試本方。 此當有少陰病的脈微細、但欲寐,小便不利而又下利、便膿血,是少陰病傳里而轉屬太陰的虛寒下利。便膿血是下利日久,寒濕浸淫大腸,以至滑脫經(jīng)久不愈,故下利不止。無熱象,應不渴而口中和。此非太陰陽復太過轉熱利便膿血、亦非開始就由陽明而來的便膿血。 4、赤石脂禹余糧湯 【組方】: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赤石脂:斂腸胃,斷瀉利(長沙藥解)。太一余糧:味甘,平。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本草)。收大腸之滑瀉(長沙藥解)。兩者均有收澀大腸的作用。收澀寒瀉,都有赤石脂,如前面學過的桃花湯。該方證針對里虛寒、脫證,二藥均有收斂、止血、止利的作用,合以為方,故治大便滑泄而久久不止者。 【注】:題首“傷寒”是指仲景文。太陽病誤下,造成“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針對這種情況服瀉心湯,是什么瀉心湯?胡老說是甘草瀉心湯,這也算是一種揣測吧。然后醫(yī)生又用下法,反復誤下,下利當然不止了。于是醫(yī)生認為是中焦虛寒,用理中湯,下利反而更厲害了。這就不是中焦虛寒問題了,是反復誤治造成的下焦腸虛滑脫不收,法當收斂固腸。當用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 5.訶梨勒散 【組方】:訶梨勒(煨)十枚。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訶梨勒,又名訶子,為一溫性收斂藥,有止下利、除冷氣的作用。故宜于里虛寒胃腸氣虛、消化不良而下利氣者。 【注】:氣利是指下利與矢氣同時并作,也即水與氣并下的癥狀。氣利的原因是胃腸虛寒,也是在正邪斗爭中,身體自我排異的一種反應。治療當用性溫收斂的訶梨勒散。 訶梨勒是西域藥物君子科植物訶子的果實,自東漢傳入中原。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訶梨勒條引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余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差,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用訶梨勒三枚,兩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漿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逼溆嘁恍┽t(yī)藥史書典籍中也記載很多。 【插曲,下利案】:某,上午發(fā)熱惡寒,下午心煩汗出,,腹痛腹瀉連三次,苔白膩,脈滑數(shù)寸浮。 案底:太陽陽明合病。醫(yī)(胡希恕)與葛根芩連湯,一劑減、三劑愈。 討論:苔白膩一般解釋為有“寒濕”,在本案中,“濕”是肯定的。“下寒”應該也有,但不是主要的。才半天時間,“心煩汗出、脈滑數(shù)”,就快速向陽明方向發(fā)展,“脈浮”,殘表尚在,主證顯然是太陽陽明協(xié)熱而利。 【插曲,下利案】:某,頭痛身熱,醫(yī)發(fā)汗解表,熱退身涼,頭痛不發(fā),以為病已愈。又三日,口甚苦,有嘔意,下利粘穢,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墜感。脈弦數(shù)而滑,苔黃白相雜。 案底:醫(yī)(劉度舟)與黃芩湯3劑愈。 討論:1、已無表證。少陽(口甚苦、有嘔意、脈弦),陽明(脈數(shù)滑、濕熱下注的下利粘穢、苔黃白相雜)。根據(jù)172,用黃芩湯(原文“太陽少陽合病”當為“少陽陽明合病”之誤)。 2、黃芩湯與黃連湯(173)的比較,黃連湯主要在于“胸中有熱與胃中寒飲(苔白滑)并存,水熱交雜,下則腹痛,上則欲嘔”,是上熱下寒證。黃芩湯(172)則是少陽陽明合病之下利,腹痛因利而起,有區(qū)別。黃連比黃芩更治痛。172、173放一起作為對比。 3、165條之大柴胡湯也主少陽陽明下利,但條文有“心下痞硬”,意指有拒按實證,172條黃芩湯乃熱協(xié)利,并非實證。 4、本案也不是熱結旁流(有燥屎)。 5、有建議用小柴胡合白頭翁,不失為一法。但白頭翁一般直接用于陽明熱利。 【插曲,下利案】:孕婦(已7月),患者兩日前起開始腹痛、腹瀉,大便有紅白黏液,白天晚上數(shù)次,里急后重。惡心,納差,畏冷,溲黃,兩天內(nèi)服西藥無效。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滑數(shù)。 案底:胡老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討論: 1、下利里急后重、紅白黏液,溲黃,脈滑數(shù),都指證陽明濕熱下利無疑。 2、問題在于“惡心、納差、畏冷、脈沉細”。有沒有它經(jīng)合??? 先看表證,只有一個條件“畏冷”,脈不浮不是太陽。脈又滑數(shù),也不是少陰。畏冷只能是虛的表現(xiàn),假寒,真熱,熱集中在里。 看半表里,“惡心納差”。再看太陰,也是“惡心納差”。都指向脾胃虛。故少陽、太陰兼有之,而歸于太陰更恰當。 脈沉細滑數(shù),沉者多義,里、虛、水、寒皆主。細主津血虛?;咝皩?、熱盛。數(shù)者主虛主熱。脈與證結合,綜合判斷為“在里有濕熱、邪盛、津血虛”。而“惡心、納差、畏冷”就都是孕婦經(jīng)過兩天的下利反應出來的脾胃虛弱癥候。綜上,主證是陽明熱痢,兼有太陰脾胃虛、津血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