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唐初最著名的才子。其作品并不多,但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均成為傳世佳作。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有著怎樣的“詩意人生”呢? 王勃(650-676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少年聰慧、天賦異稟,六歲就能寫文章,也就是傳說中眾人夸贊的“神童”。 青年時期便積極入仕,17歲時通過官員向皇帝唐高宗獻(xiàn)頌(《宸游東岳頌》歌功頌德),步入仕途,授朝散郎。不久到皇子沛王府任修撰(實際應(yīng)為輔導(dǎo)導(dǎo)師)。在一般學(xué)子都還在埋頭苦讀的年紀(jì),王勃不及弱冠,便步入仕途,而且是直入天子家門,算是貨真價實的少年得志。 在京城任職期間(668年),王勃的一位杜姓好友赴蜀州任職,王勃為之送行,于是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勉勵友人,留下為千古名句。 當(dāng)時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為沛王助威,此文傳到唐高宗那里,圣顏不悅,命把王勃逐出沛王府。上天真會跟這位年輕才子開玩笑,讓你春風(fēng)得意,也讓你突遭變故。 之后王勃離京游歷巴蜀,一面散心、一面重新求職。三年后22歲的他返回長安,應(yīng)朋友之邀,赴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 本來離開了帝王之家、是非之地,應(yīng)該安定下來了吧,不料“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期間又因事獲罪。私藏犯罪官奴又將其殺死,因此獲罪被判入獄三年,父親也受牽連被貶為交趾縣令,發(fā)配南海蠻荒之地。這一次的“暴風(fēng)雨”比上次來得“更猛烈”,可這又能怪誰呢?怪年輕人過于“放蕩不羈”?還是難道上天真有意“天妒英才”? 675年秋,出獄后的王勃南下探望父親,路過洪州(南昌),正值當(dāng)?shù)毓賳T、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竣工不久舉辦慶祝宴會,邀請各方名流參加,王勃也受邀參加并為之作序。因此有了聞名后世的《滕王閣序》。 騰王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揚(yáng)四海,與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崔浩、李白詩中的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文人愛樓,賦予一段佳話;樓“愛”文人,成就千古美名。 王勃在《滕王閣序》文末自敘部分所述“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時運(yùn)不濟(jì),命途多舛”“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語,有對自己命運(yùn)坎坷、身處困境的感慨,也不乏雖身處困境卻依舊堅強(qiáng)的篤定。 而且運(yùn)用典故以自喻,如馮唐、李廣、賈誼、梁鴻、孟嘗君、阮籍等?!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作為駢文中的代表作之一,四六對仗、辭藻華麗,且運(yùn)用典故,簡練含蓄,表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與非凡的才學(xué)。 詩人滿腔熱血、才華橫溢,因此年少得志、一度風(fēng)光;卻也因恃才傲物、放蕩不羈而屢遭橫禍、命途多舛。 王勃探望父親之后,于第二年春夏之際,在渡海(瓊州海峽)返程途中,不幸遇風(fēng)浪溺水而亡。英年早逝,以特別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而又不失精彩的一生。 |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