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源自于我們?nèi)粘D切╇S處可見的事物,但在有心人的眼中,它們卻是那么的與眾不同。有沒有嘗試過獎身邊平凡的事物裝點一下,也許你就能發(fā)現(xiàn)它的不平凡。插花如是,盆景亦如是。 今天,我們要說說那些用不完美的籽料打造出完美的藝術品的玉石和它們身后的藝術家們。 隨著和田玉優(yōu)質籽料原石的稀缺和日益高漲的價格,玉雕師越來越難碰到讓人怦然心動的料子了。因此將一些有缺陷的玉石原料變廢為寶成為考驗玉雕師創(chuàng)作能力的試金石。 這里所說的玉石缺陷大多指玉質中顯現(xiàn)的棉、花、水線、裂、僵、雜色等。古人說:“無瑕不成玉”。天然的東西是很少能達到完美的。那為什么古人常用玉和人做比較?所謂“玉無完玉,人無完人”,玉尚且有微瑕更何況是人,其實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每個人才能被稱為獨特的個體,每塊玉才有其獨特的魅力。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玉雕師傳,花不足百元買了一塊玉料。那塊料斑點密密麻麻,幾乎遮掩了玉石的質地。他拿回家稍作加工,竟雕出一件作品,這件名曰《風雪夜歸人》的玉雕上,只有一披蓑戴笠者,而那斑點竟化成了漫天飛雪。這作品自成意境,玉雕師傅一舉成名。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中無一。其實“好”與“壞”只是一念之隔。在有趣的靈魂面前,“壞的”也能成趣!一件完整的雕刻作品,材料是基礎,工藝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內(nèi)涵是靈魂的綜合體。作品的完美體現(xiàn)不僅僅依靠嫻熟的工藝,更需要雕刻者獨到的設計和構思。而玉質本身的瑕疵給予了創(chuàng)作者足夠的想象空間,成就了一些化瑕為瑜的傳奇 |
|
|
來自: guwanyish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