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70年代,在江蘇省高郵市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有個村民拆老房子拆到一半的時候,從墻壁發(fā)現(xiàn)了一卷早已經(jīng)被蟑螂和蛀蟲啃咬得千瘡百孔的古畫。隨后,他把這幅古畫拿到了揚州的文物商店。 文物店的店員也看不出來是哪個朝代的畫,看它爛成了那個樣子,就給了村民十塊錢收下了。收完后就把這幅古畫放到了倉庫里。此后,由于“文革”的原因,也沒有對這些被稱之為“四舊”的古字畫進行研究。 國家文物局七人鑒定組合影。左起:謝辰生、劉九庵、楊仁愷、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傅熹年。 1986年,由謝稚柳、啟功、徐邦達等專家組成的全國書畫專家鑒定組到無錫鑒定古書畫。一天上午,專家們集中鑒定揚州方面送來的書畫,一幅幅古代山水畫在他們面前逐漸鋪開。只見其中一幅古畫畫面灰暗、裱紙殘缺,上面還有污跡和霉斑,字跡也多漫漶,品相不佳,但一股清幽蕭散之氣撲面而來,令人眼前一亮。
謝稚柳、楊仁凱、劉九庵諸位先生反復(fù)鑒定甄別后,認定此作為倪云林(倪瓚,號云林,元代畫家)的真跡,初步定名為《枯木竹石圖》(也就是后來的《苔痕樹影圖》)。謝稚柳宣布后,全體在場人員拍掌叫好。大家明白,在浩如煙海、品類繁雜的古字畫中,能覓到一件國寶級的珍品,太難了。 畫中僅有高大的枯樹兩株、大石一塊及青竹數(shù)叢??輼涓叽髨酝?,表現(xiàn)君子般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大石用側(cè)鋒,以干而帶毛的渴筆作折帶皴,這是倪云林獨創(chuàng)的皴法,表現(xiàn)出山石堅硬的質(zhì)感;倪氏畫竹極負盛名,畫上竹枝極細,似斷還連,竹葉不多,清氣逼人。 元 倪瓚《苔痕樹影圖》 整個畫面用筆簡逸,充滿了畫家的自我性靈。對中國山水畫來說,無論在境界上還是在技巧上,這種簡單的美均超過繁復(fù)的美。通過作品確立了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審美標(biāo)準(zhǔn),這應(yīng)該是倪瓚對中國畫最大的貢獻。 倪瓚自題六言詩 畫之左上倪瓚自題六言詩:“石潤苔痕雨過,竹陰樹影云深。聞道安素齋中,能容狂客孤吟。”詩文大致意思為:雨后山石浸潤,苔痕清冽,天高云闊身處山林中只見竹影樹影斑駁。聽說這山里的寺廟最妙,能夠包容性情狂傲之人盡情放聲抒情。表現(xiàn)出畫家天真幽淡、狷介橫逸的性情。 氿應(yīng)七絕詩與云泉子題五絕詩 畫之右上另有二題,其一為氿應(yīng)七絕詩一首:“曾記林間扣綠陰,故人留我共高吟,到來幾欲尋陳跡,口葉蒼苔口雨深。”另為云泉子題五絕詩一首:“挺挺口悚林,英英君子節(jié),抱此負堅心,歲寒傲霜雪?!睆囊陨蟽深}來看,除以畫來贊美倪瓚的人格外,也表達了對倪瓚生平的回憶,所以這二題應(yīng)該是倪瓚去世后所為。 畫面雖有破損,卻透泄了不同凡響的氣息,專家們表示,這確是一幅散于民間的不可多得的珍寶。 當(dāng)畫作被鑒定確認為真跡后,消息傳到了無錫博物館,倪瓚是無錫人,遺憾的是,作為倪瓚故鄉(xiāng)的無錫博物館卻沒有倪瓚的片紙只字,無錫博物館自然想擁有這件珍品。但對揚州文物商店而言,其不舍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后經(jīng)多方協(xié)商,揚州方面象征性地收取了5萬元作為讓售費。 當(dāng)時這幅畫上已經(jīng)有了污跡和霉斑,紙張發(fā)黑,字跡也多漫漶,品相不佳。無錫博物院立即將它送到北京故宮博物院進行重新裝裱,裝裱后即“定居”在無錫博物館了。600多年前,74歲的倪瓚因染病去世,葬于無錫芙蓉山麓的祖墳。600多年后,他的作品離散四方,離他最近的,就是18公里外收藏在無錫博物院的《苔痕樹影圖》。
《苔痕樹影圖》回歸故里,集名家、名作、名收藏、名鑒定于一身,與倪瓚對山水畫的影響一樣,都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傳奇,也為無錫留下了一段風(fēng)雅的故事。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