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文昌帝君 來源:臺灣云林北港圣安宮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居上界(文昌宮),在天掌文昌府事、并掌管人間祿籍,深受讀書人之敬重;文昌宮即今之考試院而文昌公即今之考試院長。 文昌陰騭文云:'吾十七世為士大夫’,梓潼帝君曾降筆于清河內(nèi),傳述其身世,謂其降生于周初,第一次由天神降生至凡間,俗名為張善勛。后有七十三轉(zhuǎn)化;西晉之末,農(nóng)歷二月三日復降生(此為文昌君最后一次化身轉(zhuǎn)世)之越之西、雟之南,名為張亞、字霶夫;后來隨父親張清河遷居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帝君自幼好靜、外表非凡、且聰穎過人,對典籍書論過目不忘,時常教導鄉(xiāng)人禮文;并歷述司祿事,未嘗虐民酷吏,于七十三轉(zhuǎn)化中,十七世為士大夫旋因戰(zhàn)歿,先人為之立廟奉祀。文昌帝君為讀書人之守護神,也是讀書人奉祀之主神,每當考季來臨,考生都會準備蔥、芹菜、粽子及準考證影本至本宮參拜,以祈文昌帝君保佑其聰明、勤勞及金榜題名,而準考證是要文昌帝君不要保佑錯了人,而本宮文昌燈、光明燈更是信徒祈求子女升學考試、順利考取而爭相安奉之心靈寄托,且靈驗無比。 【關(guān)圣帝君】 文衡帝君,姓關(guān)、名羽、本字長生、又字云長,三國時代河東解良州人,俗稱'關(guān)圣帝君’、'關(guān)公’,生于后漢延熹三年(公元160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成神于后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七日,以仁、義、禮、智、信又兼忠勇,為世所尊。佛教稱其為'伽藍護法’、儒教稱其為'文衡圣帝’;根據(jù)史載:'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后者所指即關(guān)公,故也有'山西夫子’、'關(guān)夫子’之稱,并尊崇為亞圣、亞賢。 漢靈帝時,在涿郡時與劉備、張飛于桃園結(jié)義為兄弟,同心匡輔漢事,因平定黃巾賊而成名,后因曹操篡漢,便與張飛共輔劉備得三分天下,鎮(zhèn)守荊州、赤膽忠心、義薄云天,且精通孔圣及著作春秋,允文允武,故被封為'文衡圣帝’,為典列之文武圣。 【孚佑帝君】 孚佑帝君,姓李、名鈺,字白玉,陜西長安人,唐朝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已時生,少小聰穎、日記萬言、出口成章、才學出眾,唐懿宗咸通十四年中進士,旋任縣官時,天下大亂,李氏宗族到處罹難,最后棄官率眷至陜西永樂縣的深山洞內(nèi),,隱姓埋名,專心學道,恰巧洞中有二個出入口,便改姓名為'呂洞賓’;亂平時,往長安住進酒店,巧遇漢鐘離煮酒,談及人生榮枯,遂偕其入'終南山’,悟道修成大羅神仙,并時常下山濟世佑民。 傳說他成仙后,著有'陰符八品真經(jīng)’,惟怈人未予重視,其傷心之余,遂將經(jīng)書藏于南華寺的磚墻破洞中,幾經(jīng)寒暑,南華寺年久失修,廟宇傾圮,信徒倡資重修,無意間發(fā)現(xiàn)此書。有一天玉帝派人查閱此書,發(fā)現(xiàn)為呂洞賓之筆跡,逐宣召之,并敕封他為'昊天金闕內(nèi)相孚佑帝君’;孚佑帝君,在儒為'五文昌’之一,再道為'八仙’之一,在釋為'自在文尼真佛’。 【朱熹星君】 朱熹星君,姓朱、名熹、字元晦,建州婺原人,宋高宗紹興年間之進士,歷任高、孝、光、寧四朝累官,寶文閣待制,編輯'四書集注’又名'朱熹集注’。 朱熹星君,身著紅袍,又稱'朱衣圣君、朱衣神君’,為科舉狀元,宋朝時代經(jīng)常顯圣于科場;侯靖錄載:'宋朝歐陽公任貢舉主考官,每當開卷,臨批文章之時常覺后座有一朱衣人穿梭考場、時復點頭,然后奇文入格’,始疑侍吏,回首視之無所見,因與奇事于同列,為之三嘆,故有云:'文章自古無憑據(jù),惟愿朱衣暗點頭’、'有德者能蒙朱衣點頭,得名題雁塔’。因此,后來學子科舉,凡文字得中選科場及弟,即稱'朱衣點頭’。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非凡體入圣,為北斗七星之一,跛足、踢斗、右手握朱筆、左手執(zhí)星斗、足踏鰲首,為'獨占鰲頭’、'狀元及弟’之意。 魁斗星君為科舉狀元,亦稱'文魁夫子’、'綠衣星君’、'大魁夫子’簡稱'魁星’,而民間稱之為'魁星爺’。 古代中國人對凡司科甲文事之星宿都稱之為'文昌’,又稱為'文星’。而'文星’包括'文昌六星(文昌)、三臺天星(三臺)、文曲星(文曲)、天魁天銊(魁銊)、奎宿十六星(奎星)’等,并將之合稱為'五文昌’。由于盛傳'魁星’主人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孜孜學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為的是祈求'魁星爺’助其'榮登金榜’、'高中魁首’以'光耀門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