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掘性石,許多人可能不以為然,但若說到田黃,相信很多人都會兩眼放光。都是掘性石,待遇確是天差地別。不過,田黃石作為掘性石的代表,也帶動了其他掘性石種的市場價格跟著水漲船高。 當(dāng)然,除了田黃,在眾多掘性石中,鹿目格石的讓人稀罕的程度也是不容小覷。不管是開創(chuàng)壽山薄意雕刻的大師林清卿,還是當(dāng)代薄意大師王雷霆、林文舉等,都對它鐘愛有加。 王雷霆作?鹿目石松下策杖薄意擺件 在2014年,東南秋拍中就有二件鹿目格石得作品分外吸引藏家的眼球。 分別是林清卿、王雷霆的薄意作品,最終二件作品的成交結(jié)果也令人驚喜。 一件是王雷霆的作品,起拍價48000,成交價卻高達(dá)230000,翻了近五倍。 林清卿作 鹿目石歲寒三友圖薄意隨形章 另外一件林清卿的作品,則以30000起拍,經(jīng)過多位藏家數(shù)次交手,最終以460000的高價落槌,翻了十五倍多。 不僅雕刻大師喜歡它,壽山石藏家對它也是愛不釋手。鹿目格石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獨(dú)特魅力? 林清卿 鹿目石 山水薄意閑章 陳子奮在《壽山石小志》中有記載:“鹿目格產(chǎn)自杜陵坑附近之土內(nèi),為塊狀掘性石。黃而濃者,鮮艷若枇杷,暗則作紅醬如年糕。通靈細(xì)潤者,近似田黃,但無蘿卜紋,且黃中泛紅,名鹿目黃,又號鹿目田,其價值亦不減於田黃?!?/p> 郭懋介作 鹿目石漁樵耕讀人物擺件 眾所周知,掘性石無脈可循,是由母礦掉落進(jìn)土坑中深埋后多年形成。所以,與相同形成原理的田黃,多少總是有著相似之處。但鹿目格石多數(shù)不甚通透,它與田黃的相似之種,也只是在圖片上的迷幻效果,實(shí)際上行家一上手就能立刻識別。 周鴻作鹿目石鹿鈕章 所以,陳子奮在文中提到鹿目格的價值不減于田黃,應(yīng)該是文人寫作時的夸張成分,實(shí)際這個石種少有田黃那種凝潤的特征,價格要達(dá)到田黃的高度還有些困難。 除了與田黃相似的黃色調(diào)之外,鹿目格石的另外一種色彩,也為它的價值增添一份神秘魅力。 在毛奇齡《后觀石錄》記:“通體荔紅色,而諦視其中,如白水濾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愛,又叫‘鶉鴿眼’。白中有丹砂,銖銖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鴿眼砂’。舊錄亦以此為神品”。 鄭則評作 鹿目石群獅鈕章 當(dāng)然這只是前人對其的描述,我們從當(dāng)代所留存的舊藏中無法一一去對應(yīng)。畢竟,古今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本就各不相同,見過的“好東西”少,難免有些夸張成分。 鹿目格石,雖無田黃的凝透潤澤之美,也無前人所描述的“水濾丹砂”之奇異,但若論起醇厚的氣質(zhì),鹿目格石還是極為可圈可點(diǎn)的。不必去追逐其他石種的美,保持自身特有的美,就已經(jīng)可以讓人日見沉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