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政之人,應(yīng)該參透榮辱,正確看待身份地位。得寵和受辱,都使人心生戒懼。身份尊貴,令人心存憂患。受寵之人,身處卑下,得寵必然心生戒懼,失寵必然心生恐慌,這就是寵辱若驚。我之所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擔(dān)心身份地位不保,等到?jīng)]有身份地位需要保護(hù),又能有什么憂患呢?因此,如果你為了更好治理天下而重視修身,那么你可以進(jìn)入廟堂而荷國之重;如果你擔(dān)任公職是為了贏得身份地位,那么你應(yīng)該離開廟堂。 靈山秀水 神仙洞府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也,得知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③。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或何患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⑤;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迲天下矣⑥。 【注釋】 ① 寵辱若驚:得寵和受辱,都使人心生戒懼。寵:得寵。辱:受辱,失寵。若:而,乃。《詩經(jīng)·齊風(fēng)·猗嗟》:“抑若揚(yáng)兮”。《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jì)也?!斌@:心存戒懼。意思是說,無論是得寵,還是受辱,都使人心存戒懼。 ② 貴大患若身:身處尊貴,必然令人心存憂患。貴:地位尊貴,如君王、將相。大患:使……有極大的憂患。若:汝,你。例如,《史記·項羽本紀(jì)》中云“吾翁即若翁”,而《漢書》則云“吾翁即汝翁”。 ③ 寵為下也,得知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受寵之人,身處卑下,得寵必然心生戒懼,失寵必然心生恐慌,因此說寵辱若驚。下:地位卑下。驚:前者指戒懼、戒慎,后者指驚懼、恐慌。 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亡身,或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像保住自己尊貴的身份地位,等到?jīng)]有身份地位需要保護(hù),又能有什么憂患呢?身:尊貴的身份地位。及:等到。亡,通“無”,沒有?;颍河??!缎栄拧V言》:“或,有也?!薄兑住で罚骸盎蜍S在淵?!薄对姟ば⊙拧ぜ铡罚骸盎蛉夯蛴??!?/p> 是因為我的身份尊貴,假如我不是身份尊貴,我又何必心存憂患呢?有身:身份尊貴。無身:沒有尊貴的身份。身:身份,地位。身為君主,必然猜忌群下,防人圖己,所以心憂君位,擔(dān)心篡位;與此同時,也要勤政愛民,任用賢能,所以心憂天下,擔(dān)心動亂?!霸谄湮?,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身為君主,自然心存憂患,這是君主這個身份所決定的。 ⑤ 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迲天下矣:因此,如果你為了更好治理天下而重視修身,那么可以擔(dān)任公職進(jìn)入廟堂;如果你擔(dān)任公職是為了贏得身份地位,那么就應(yīng)該辭去公職離開廟堂。貴:重視。為身:治身,修身。為天下:治理天下。託:同“托”,托付。以身:因為尊貴的身份地位,因為私人的榮華富貴。若:你,汝。迲天下:離開廟堂,不擔(dān)任公職。迲(qù),即“去”,離開。據(jù)考證,戰(zhàn)國姓名私璽中,“去”字多刻為“迲”,如宋迲疾、王迲病等等。 【譯文】 得寵和受辱,都使人心生戒懼。身份尊貴,令人心存憂患。受寵之人,身處卑下,得寵必然心生戒懼,失寵必然心生恐慌,這就是寵辱若驚。我之所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擔(dān)心身份地位不保,等到?jīng)]有身份地位需要保護(hù),又能有什么憂患呢?因此,如果你為了更好治理天下而重視修身,那么你可以進(jìn)入廟堂而荷國之重;如果你擔(dān)任公職是為了贏得身份地位,那么你應(yīng)該離開廟堂。 【評述】 本章講為政者應(yīng)該如何看待地位榮辱,不應(yīng)過分看重寵辱,修身的目的,也應(yīng)該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如果進(jìn)入廟堂是為了贏得個人的身份地位或榮華富貴,那么應(yīng)該離開廟堂。 所謂“寵辱不驚”,是指無論是得寵,還是失寵(受辱),都要心存戒懼。失寵之時心存戒懼,常人都認(rèn)為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那么為什么受寵也要心存戒懼呢?這是因為,有受寵之人,必然有施寵之人,而受寵之人之于施寵之人,必然身處卑下,生殺予奪,均決乎施寵之人的一念之間,所以即便受寵,也是暫時的。得寵之時,常常為施寵一方所疑忌,為同僚所嫉妒,為仇人所嫉恨,因此應(yīng)心存戒懼,否則恃寵而驕,樂極生悲,禍患接踵而至,取禍之道也。失寵之時,必然為施寵一方所褫奪,為同僚所嘲笑,為仇人所落井下石,因此應(yīng)心存戒懼,否則禍患迭起,敗亡立至。所以說,禍福無常,唯人所召。得寵或失寵,都不應(yīng)該悲喜過度,而應(yīng)寵辱不驚,因為禍福相依。無論得寵,還是失寵(受辱),都用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朝栗夕惕,戒慎終日。這是身處卑下之人的生存之道。 所謂“貴大患若身”,是指身處尊貴,必然要心存憂患。為什么尊貴之人還要心存憂患呢?這是因為,尊貴的身份地位,既為萬人所仰望,也為萬人所期望。身為君主,必然猜忌群下,恐人圖己,所以心優(yōu)君位,防人篡奪;與此同時,也要勤政愛民,日理萬機(jī),所以心憂天下,唯恐動亂?!霸谄湮?,謀其政”,身為君王或?qū)⑾?,身為為政者,必然要心存憂患,這是君王、將相、為政者的身份地位所決定的,因此,尊貴的身份,恰恰正是憂患所產(chǎn)生的根源?!安辉谄湮唬恢\其政”,沒有了尊貴的身份地位,也就無需操勞和憂慮,也就不必心存憂患了。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尊貴呢?什么是真正的仁愛呢?“天下為公”,便是真正的尊貴和仁愛。如果把造福百姓是謂值很高無上的尊貴,甘于獻(xiàn)身,那么就會收到萬民擁戴,成為天下共主;如果把造福蒼生視為至高無上的榮寵,甘于奉獻(xiàn),那么就會受到萬民追隨,成為天下圣王。因此,作為代天牧民的圣王,應(yīng)該把天下百姓的利益和福祉,作為至高無上的追求和推行政令的根本遵循,換言之,“一切人類人民”,一切為了“為人民服務(wù)”。如果進(jìn)入政府是為了贏得個人的身份地位,是為了獲得個人的榮華富貴,那么就應(yīng)該辭去公職,離開廟堂,因為私欲會擾亂自己的心神,將自己的前途命運(yùn)引向歧途,甚至是進(jìn)入萬劫不復(fù)的境地。 因此,為政之人,要正確看待榮辱,正確看待身份地位,治國修身,都要心存公心,這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不再有患得患失之心。 【參考文獻(xiàn)】 1. 老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yīng)注譯. 修訂本.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6(2018.03重印) 2. 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 (清)陳廷敬,張玉書等. 北京:中國書店. 2010年6月第1版. 3. 老子古今. 劉笑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6年5月. 云鶴 于天心閣 己亥年丙寅月己丑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