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章 經典物理學家走近,這個主題 >> 開爾文勛爵引用的例子作個形象的說明:如果給一杯水中的所有分子都做上記號,再把這杯水倒進海洋,經過徹底攪拌后使得這杯水均勻地分布在世界七大洋中;如果你從海洋中的隨意一處舀出一杯水來,將會發(fā)現這杯水中大約有100個有記號的分子。 原子的實際大小是黃色波長的1/5000到1/2000之間。 >> 有機體的內在生命以及它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被精確的定律所概述,但這個前提是它自身必須有一個巨大的結構。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結構,參與合作的分子數目太少的話,“定律”也就不準確了。 ◆ 第4章 突變 >> 事實上,突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躍遷而引起的。 ◆ 第5章 量子力學的證據 >> 除非外界能夠提供給分子跳躍到較高能級所需的能量差額,否則它們是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的,因而所形成的模型一般不會發(fā)生改變??梢姡芗壊畹拇嬖谟行У貨Q定了分子的穩(wěn)定程度。 ◆ 第6章 對德爾勃呂克模型的,討論和檢驗 >> 誠然,正如光明顯出了自身,也顯出了黑暗一樣,真理是它自身的標準,也是謬誤的標準?!官e諾莎 >> 基因分子的實際模型和它的同分異構體分開的閾能遠遠高于原子的平均熱能,以至于使得這種變化成為概率極其低下的罕有事件。這種罕見的變化就是我們常說的基因自發(fā)突變。 >> 像熔化或蒸發(fā)這樣的物理變化,分子在整個變化過程中是保持不變的。比如固體、液體或氣體的酒精,不論是何種形態(tài),它們總是由相同的分子C2H5OH組成的;而化學變化如酒精的燃燒:C2H5OH+3O2=2CO2+3H2O在這里,1個酒精分子同3個氧分子作用,經過原子重新排列生成了2個二氧化碳分子和3個水分子。 >> 隨著溫度的增加突變可能性將大幅提高,于是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為什么野生型基因的突變可能性隨溫度上升提高得很明顯。 ◆ 第7章 有序,無序和熵 >> 物質的有序和有規(guī)律的行為在生命中得到了完美體現,因為生命從來都是部分地保持現有的秩序,而不是直接地從有序轉向無序的自然傾向。 >> 一個有機體為了避免衰退帶來的惰性“平衡”態(tài),于是便顯出活力。 >> 生命有機體是如何避免衰退到平衡的呢?毫無疑問,顯然是靠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生物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新陳代謝”,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一個生命有機體無時無刻不在生產著熵或者是在增加正熵,同時它們不斷趨近熵的最大值,在這一緩慢過程之后就是生命有機體的危險狀態(tài),即死亡。 >> 有機體成功地在它的存活期間不斷地消除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這即是新陳代謝的本質。 >> 任何物質的熵在處于絕對零度時(大約在-273℃)都等于零。通過可逆的、微小的、遲緩的變化,物質進入另一種不同的狀態(tài),其中自然包括分裂為兩個或多個物理學化學性質不同的部分,或者改變了物質的化學或物理學性質,這個時候熵的增加量就可以這樣算出:發(fā)生在過程中的每一小步,物質都會吸收一定的熱量才可以使得變化維持下去。在此之中系統(tǒng)吸收的熱量除以吸收熱量時的絕對溫度,最后把每一小步的結果加起來就可以得出我們想要的結果。 >> 如你熔解一種固體,它熔化時所需要的熱量除以熔點溫度就是它的熵增加量。因此,從計算公式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熵的單位是卡/攝氏度。 >> 玻耳茲曼和吉布斯的統(tǒng)計物理學研究所已經用一個定量公式精確表達了這一關系。其表達式是:熵=klnD,k是玻耳茲曼常量(后=3.2983×10-24卡/℃),D是所討論物體的原子無序性的定量量度。想用幾句簡明的非專業(yè)語言來解釋D的準確量度是十分困難的。它包含了兩種無序:一種是熱運動的無序,一種是不同原子或分子的沒有規(guī)律的隨機混合。 >> 熱運動的混亂性加劇,D值增加,熵值也隨之增加了。 >> 當你熔化一種晶體時,它原先的原子或分子的整齊排列就被破壞了,持久不變的狀態(tài)變成了一種連續(xù)變化的隨機分布。 >> 一個在均勻環(huán)境里的系統(tǒng)或者一個孤立的系統(tǒng),由于它的熵值在不斷增加,因此它會越來越趨近于最大熵的惰性狀態(tài)。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基本定律是事物的一種必然的自然傾向。 >> “生命以負熵為生”,這就好比生命有機體借助于外界的負熵來消除它體內的正熵的增加量。由于這種正熵是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因而它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有機體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持自身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上。 >> 眾所周知,高等動物完全就是汲取序來維持生命的。這是由于作為它們食物的不同復雜程度的有機體的狀態(tài)是極為有序的。高等動物吃了這些食物后,排泄出來的是大大降解的物質;當然并沒有完全降解,因此這些物質中含有一定量的序,因此植物還可以利用它。 ◆ 第8章 生命是以物理學定律,為基礎的嗎 >> 一個有機體為了避免向原子混沌的衰退,于是在它自身上集中了“序的流束”。這種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汲取序”的天賦也許與染色體分子的存在、“非周期性固體”有密切關系。 >> 液體中懸浮微粒的布朗運動盡管是不規(guī)則的,但是如果還有其他很多同樣的微粒,我們就可以從它們的不規(guī)則運動中發(fā)現有規(guī)則的擴散。 >> 我們每個人的經驗和記憶的總和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這個統(tǒng)一體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于是,我們把它叫做“我”,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體驗到的。 ◆ 第9章 意識的物質基礎 >> 通過重復的練習不斷習得新的東西,我們便逐漸建構起精神生活。 >> 在生物學上,單獨的一次且不重復的經驗是微不足道的,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有有機體對情景的適當反應的學習才是最有價值的。當這種情景周期性地一再出現時,如果有機體能夠保留在同一個場地中,那么相同的反應就會發(fā)生。 >> 經過不斷的反復,整個系列事件隨著不斷的重復越來越穩(wěn)定,越來越乏味,最終成為固定程式。 >> 最為重要的事實僅在于,那些舊的久經練習的情況不在意識的領域之內,只有新情況及其引發(fā)的新反應才保留在意識中。 >>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專心和細心學習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小孩第一次學習走路,他會由于第一次成功而高興得大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成年人系鞋帶、開燈、晚上脫衣睡覺、用刀和叉吃東西……所有這些動作雖然現在不會覺察自己在做這些事情,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經過一番認真學習的。 >> 只要身體的器官調節(jié)自身的功能,不斷與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意識就會隨著這些變化而出現,不斷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經受一定時間的鍛煉后,被環(huán)境以特殊的方式而修改。 >> 像我們這樣的高級脊椎動物,在神經系統(tǒng)中就擁有這樣一個器官。這個器官的特殊功能與意識不斷發(fā)生聯系,通過經驗使自身不斷適應外部變化的環(huán)境。因此,物種經歷發(fā)育變化的地方就在神經系統(tǒng)這個部位。 >> 歸納一下我的假設: 生物體的學習雖然與意識緊密相關,但是它對學習是怎樣發(fā)生的卻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 >> 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在不斷地發(fā)展,人類進化的前沿處處是我們的身影;因此我們進化的點滴深切融入到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天,并且仍在積極地進行中。 >> 這些無數的痕跡匯聚成為我們今天所經歷過的巨大變化。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可遺傳的自發(fā)變異是這種轉變的介質和它出現的前提。其中,突變載體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在進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決定性的作用。 >> 我們當時擁有的某種形體在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步中似乎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它們可能或被刪除、或被征服、或被某種新的形體取代。在此過程中,現存的形狀對改造其形體的新形體的抵抗深刻地反映在我們的原始意志中,且以一種精神上的呼應為表現形式。因此對于我們而言,我們自己既是斧頭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一個真正持續(xù)不斷的“自我征服”在個體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 內心不和諧引起的劇烈痛楚在人類那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它比其他任何物種的都要強烈。 >> 進化就是來源于這種不和諧,正是這種不和諧使得人類能夠忍耐一切痛苦。 ◆ 第10章 了解未來 >> 突變自發(fā)地出現在基因組中——基因即所謂的“遺傳物質”。我們堅信一點,物理學家所稱的熱力學漲落規(guī)律非常適合基因的突變,也就是說它們是由概率引起的。 >> “自然選擇適者生存”在出現的變異中發(fā)揮作用,再一次表明變異是一種概率現象。因為有利的變異在增加生物體生存、繁殖后代的希望的同時,還將被繼續(xù)遺傳給后代。 >> 拉馬克主義認為,不可撤銷的因果關系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某一特征——性質、器官、能力或身體特征——的真正有效地使用與功能的發(fā)揮,另一方面是這個特征在漫長時間中的發(fā)展以及為了被有效利用而在世代交替中不斷獲得改良。這是拉馬克理論中的一個非常正確的要點,這種被改良和被使用之間的聯系也是這一理論中重要的一點認識。 >> 父母的身體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選擇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行為的變化又通過示范、講授或者其他更為原始的辦法,與基因攜帶的性狀變化一起傳給了后代 >> 行為本身的變化并不通過身體遺傳、通過遺傳物質和染色體來傳遞,所以有人可能會認為我們這里描述的情況只是偶爾發(fā)生,不會無限地繼續(xù)下去從而形成一種適應性進化的基本機制。 >> 遺傳上確實不能保證習慣和技能的穩(wěn)定性,并且它們是如何融入到遺傳基因的寶庫中也是個未解的問題。 >> 作為一種在大時空范圍內的歷史過程,生物的未來不是不可更改的,也不是按照自然法則預先決定的??赡鼙砻嫔峡雌饋碜匀环▌t似乎在關注著每一個高級的物種。 >> 無論在狹義上還是在廣義上,歷史總是被人們看成預先注定的事件并且被固定的法則和規(guī)則控制。之所以會這樣是由于每個個體在這件事上都會感覺到自己的微小作用,他既不能說服他們、調整他們的行為,也不能使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 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使人愚蠢化”的生產過程和高度機械化程度無不包含著使我們的智力器官嚴重退化的隱患。當聰明工人和遲鈍工人的生存機會伴隨著手工業(yè)的衰退和生產線單調而枯燥的工作的普及而變得日趨相等的時候,聰明的腦子、靈巧的雙手和敏銳的眼睛就成為多余。 >> 除了欲望之外,枯燥也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痛苦的又一根源。我們必須改進發(fā)明出來的機器,讓它做那些對人類來說是機械的、枯燥的工作;而不是讓這些機器生產越來越多的額外奢侈品。 >> 要讓人做那些用機器來做非常昂貴的工作,而是應該將人類已經十分熟練的勞作都讓機器來完成。這樣做的效果可以使參與的人更加快樂,盡管這種做法對降低生產成本沒有多大意義。 ◆ 第11章 客觀性原則 >> 大自然的可理解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構成科學方法的基礎的總原則。 >> 科學從來只是陳述一個事實,它從不強迫人們相信任何事物。對客觀事物作出合理恰當的陳述是科學的基本目的。 >> 只有真理和真誠才是科學家強加于他人的,除了他自己以外,他也在迫使其他的科學家認可和遵從。 >> 客觀性原則,也常被我們戲稱為對周圍“真實世界的假說”。認知主體被我們排除在自然界之外,而我們自己卻扮演一個世界的旁觀者,這個旁觀者不屬于這個世界,于是通過這樣的轉變,世界就成了一個客觀世界。 >> 首先,我們通過知覺、感覺、記憶等構建起來的客觀世界中,自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第二,其他人的身體也是這客觀世界中的組成部分。我堅信其他人的身體也是意識領域中的一部分,或者也是與意識領域相連的。 >> 我們清醒地意識到,要想獲得令人滿意的世界圖畫,我們就必須把自己置于這個畫面之外,這樣才能使得自己成為一個與這個畫面沒有關系的旁觀者。正是由此,這兩個悖論便產生了。 >> 第一個悖論是我們發(fā)現世界是“無色、冰冷、無聲”的。既然我們摒棄了個人意識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顏色與聲音、冷與熱從何而來呢?因為這些元素是我們的直接感覺,而直接感覺是與個人的意識緊密相關的。 >> 第二個是我們極力尋求意識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時幾乎是徒勞而已。把我們自己包括我們自己的意識排除在外是建立物質世界的前提;而物質世界中沒有意識,因此意識是無法作用或被作用于物質世界的任何部分。 >> 榮格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說:一切科學都是心靈的活動,心靈是我們一切知識的源泉。一切宇宙中的奇跡,其中最偉大的莫過于心靈,作為客觀事物的世界就是建立在它之上的,因此它在此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對于我們描繪客觀世界時擯棄意識、忽視心靈的做法,榮格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 A.S.愛丁頓關于兩個書桌的論述:一個是科學視野中的舊家具,它絲毫沒有感覺的成分,但卻充滿空間;另一個是一件熟悉的舊家具,他坐在它旁邊,胳膊放在上面。在這樣的場景中,空曠的空間、虛空是其中最大的空間,這里有數不清的一些微粒;雖然這些電子和原子核的旋轉速度非???,但是由于它們自身體積的微小,彼此之間相隔的距離是自身體積的數十萬倍。A.S.愛丁頓將這兩者比較一番后,作出了一個總結:在物理世界中,映入到我們眼簾的是我們的生活的投影圖。我肘部的影子放在了影子桌子上,影子紙張上流淌著影子墨水……相信物理學與影子世界有關,這是近期獲得的最重要的進展之一。 >> 在《人與自然》第357頁他總結了探尋的結果:意識是這樣一種東西,在我們的空間世界里它很神秘,它可以被任何知覺所包圍。它不能被感官確認,而且永遠無法確認。它不是“實體”,摸不著,看不到,更是一種沒有輪廓的東西。 >> 通過自身的材料,意識為自然哲學家建造了一個客觀的外部世界。只有意識從概念的制造中撤出,把自己排除在外,它才能完成這個宏大的任務。由此可見,客觀世界并不包含意識的締造者。 >> 偉大哲學家斯賓諾莎的觀點如下(倫理學,第三部,第二點):身體無法限定意識思考,意識也無法限定身體去運動、休息或其他行動(如果有的話)。 >> 我們不得不正視下面的這種情況。作為意識器官的感官產生了建造我們世界的材料,于是每一個人的世界是而且總是他自己意識的產物。它是否還存在于其他地方,我們無從知曉,但是意識本身在其構建的世界中是陌生的,在這個世界里沒有它的一席之地,因此你無論如何都無法找到它。 >> 然而,由于我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人的個性或動物的個性完全存在于身體的內部,因此我們又總是忽視剛才提到的事實。不過,我們在身體內找不到意識,我們又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 眼睛是一個完全接受性的感官,也是唯一一個我們沒有認識到具有這樣特性的感官。相反,我們更愿意認為光線不是來自外界,眼睛內部可以釋放視線。而物理學家卻告訴你不是這樣,眼睛里沒有任何光芒。 >> 在身體內部,我們會看到有趣的繁忙景象。如果你愿意的話,其實可以把身體內部當做一臺機器。無數的分工專業(yè)化的細胞在那里排列著,雖然以一種特定的形式排列,但是卻異常復雜。這些細胞之間進行著相互溝通和合作,意義深遠,技藝高超。成千上萬細胞間的聯系在規(guī)則電脈沖的搏動下,迅速改變著形態(tài),在神經細胞間瞬間開啟和閉合,于是便引起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和其他許多未知的變化。我們見到的就是這一切。 >> 量子物理學說的主要代表N.玻爾、W.海森堡和M.玻恩等人關于主觀認識問題的觀點:我們可以通過“接觸”它來對一個特定的自然界物體作出客觀的描述,這種接觸是一種真正物理意義上的相互作用。如果我們將它完全孤立,這時將無法獲得對它的任何了解。即使我們只是看著這個物體,它也是受到光的照射然后映射到我們的眼中。由于這種擾動既不是完全不相關的,也不是可以被完全探測的,因此,經歷艱辛的努力探索之后,我們對觀察的物體總是有一些可以了解到的,也總有一些我們是無法察覺或者我們無法準確描述的。所以,我們無法對物體作出完整的、沒有一點缺失的描述。 >> 主觀與客觀的神秘分界線已經被物理學的新發(fā)現進一步推進了,并且它告訴我們的這個界限不是最明顯的。它還告訴我們,對物體本身的觀察行為不會修改對這個物體的觀察;由于觀察方法的改進和對實驗結果的縝密思考,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復存在。 >> 我們以前熟知的觀點,認為一切現象都具有主觀性,現在又有了新的進展——我們感官的性質和即時的活動狀態(tài)決定了我們從環(huán)境中得到的印象;反過來,我們以及我們用來觀察環(huán)境的裝備也不斷地修改著環(huán)境。 >> 從謝靈頓和斯賓諾莎那里,我們可以知道感覺和思考不是“能量世界”的元素,因為它們不能使能量世界產生變化。 >> 我的意識與我的世界是由相同的元素組成的;同理,雖然其他人的意識及其他們的世界之間有著許多大量的相互參照,但是它們之間的組成元素也是大體相同的。給予我的只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存在和感知互為一體的世界而不是其他。主體與客體在同一個世界中,盡管物理學現在的實驗一再地證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但主客體仍然是同一個世界,因為它們之間的界限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 第12章 算術悖論:意識的單一性 >>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描繪了無數科學世界的圖畫。然而,我們?yōu)槭裁丛谶@些圖畫當中找不到感覺、知覺和思考的自我呢?我想原因很簡單,用一句話表示就是:因為它就是那幅畫面本身。正是由于整個畫面就是它本身,所以它無法作為一個部分而被包括進去。 >> 看起來有許多有意識的自我,然而這世界卻只有一個。世界這個概念本身就產生了它自己。我們周圍的真實世界是由無數人的意識重疊領域構成的。 >> 無數個有意識自我的精神體驗共同締造了這個真實的世界。如果這個算術悖論得以解決的話,其他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包括它們的虛假性問題。 >> 多重意識只是一個表象,實質上它們是一個意識或者說統(tǒng)一于一種意識。這就是《奧義書》中的學說。 >> 13世紀的伊斯蘭波斯神話這樣一個例子:一切生物死亡之后,身體回歸到身體的世界,靈魂回歸到靈魂的世界。不過,在死亡的過程中只有身體發(fā)生了變化。而靈魂世界由于只是唯一的靈魂構成,因此它就像身體世界后的一盞燈。每當一個生物形成的時候,靈魂的光芒就像陽光穿過窗戶一樣照射進身體。窗戶的大小和種類決定了光進入世界的多少,但是光本身卻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 >> 我們現代的科學源于古希臘科學的傳統(tǒng),客觀性是它的基礎。正是由于這種客觀性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現代科學對認知主體或精神活動的恰當理解。對認知主體或精神活動的探究是我們現有的思維方式所不擅長的,而東方的思想卻包含我們現在所缺少的東西。 >> 意識之間以及它們和最高意識的一致性,可以說是同一學說的基本論點,這是有實際經驗根據的。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的意識從來沒有出現過多重性并且總是以單數的形式出現。為此,我們也沒有任何相關的證據表明多重性意識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出現。 >> 謝靈頓的觀點:“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生命”。細胞是我們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個可以分離的個體,也是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生命有機體。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細胞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因此細胞生命組成了我們這個完整的生命統(tǒng)一體。 >> 在大腦頂部,“五”種感官不是不可分地合并為一體,而是在各自的區(qū)域中各自為政,或者在更高的機制作用下進一步融合。準獨立的感覺意識在多大程度上合成意識——同時出現的經歷決定了它們大范圍的心理整合……當涉及“意識”問題時,具有主教地位的細胞周圍并沒有整合的神經系統(tǒng)。相反,神經系統(tǒng)卻分布在上百萬個民主單元里,其中每個單元都是一個細胞……正是由這些更小的生命單元才合成了具體的生命整體,這不僅反映了它的合成特性,也表明了自身是由許多小生命共同作用的產物……但是當我們仔細反思意識時,上述的特性卻又找不到一點痕跡。單個神經細胞絕不是微型大腦,“意識”的指令對于身體的細胞結構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具有主導地位的單獨腦細胞,與大腦頂部大量的細胞群相比,它無法保證意識的反應更加具有非原子的特性——統(tǒng)一。與物質和能量不同,甚至與生命也不同,意識不是由微粒組成的。 >> 許多意識具體合成“一個”世界,這是前面提到的悖論。而謝靈頓的悖論是,許多生命細胞或很多次大腦組成了單一意識,每一個次大腦都是很獨特的,于是我們總是傾向于將它與次意識聯系起來。 >> 但是我們清楚地知道,次意識和多重意識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它們不管在經驗中還是在意識中,都是無法想象的。 >> 意識的總數總是一,意識本身就是單一性的。意識總是處于“現在”。 >> 對意識來說,沒有曾經和將來,只有包括記憶和期望在內的現在。 >> 謝靈頓說:“人類的意識是我們星球新近的產品?!?/p> >> 只有當特殊的生物學設置和獨自反映世界事物的沉思的意識相互聯系時,意識才會出現。 >> 正像貝克萊所說的那樣,經驗只能給出在它范圍之內的事物,超出這個范圍,經驗就無法提供任何線索。 >> 謝靈頓的話對此作出描述: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能量正在走向消耗殆盡。世界總體在朝著一個最終的平衡態(tài)發(fā)展,可能對于我們人類來說這是最為不幸的事情。因為在這種平衡狀態(tài)下,沒有任何一個生命可以存活。然而,生命的進化卻沒有因為這個原因而中斷。我們的星球不斷地在演化著生命,而且繼續(xù)不斷地堅持這種演化。在生命體的演化過程中,意識也不斷得到發(fā)展。如果意識不屬于能量系統(tǒng)的話,那么它怎么會受到能量世界的影響而不管其變好還是變壞呢?如果能量世界的衰退不可避免,那么它是否可以安全地度過這場劫難?我們知道,有一部分意識活動是依靠能量系統(tǒng)的,但是當能量系統(tǒng)衰退至停止時,這部分意識活動將會是什么樣子呢?既然能量世界一直在經營著意識,那么能量世界會讓它消失嗎? >> 意識扮演的雙重角色一直困惑著我們。一方面它是舞臺,世界上的所有劇目都在它那里上演,或是一個容器,在這個容器里全世界都被包容進去了,而容器之外沒有其他的任何物質。另一方面,我們的意識獲得的種種印象,也許真的是不真實的,是靠不住的,意識在匆忙的世界中只是與某一非常特殊的器官——大腦緊密相連。 >> 意識的雙重角色的最完美的解釋和比喻。一方面,意識是一個藝術家,它創(chuàng)作了整個藝術作品;另一方面,他又只是一個不重要的附屬品,因為在完成的作品中,不會因為它的缺失而有任何影響。 >> “事物本來是沒有優(yōu)秀或卑劣之分,只是由于有了人的思考才有這種價值判斷。” ◆ 第13章 科學與宗教 >> 設想了永恒存在的理念,并把這種理念當做現實加以強調,并認為人們的實踐經驗遠遠不及永恒理念的真實性。永恒的理念世界決定了我們的所有現實經驗,并且現實經驗只是永恒理念的影子。這樣柏拉圖就成為了一個形式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 >> 他認為學習不是發(fā)現新的真理,而是回憶生來就有的潛在的不變的理念知識。 >> 在柏拉圖那里,巴門尼德那永恒不變、無處不在、始終如一的“一”演變成了更為有力的思想,即理念論。 >> 康德認為,事物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和空間的無限廣延其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的特點,而只是我們的感性意識的一種先天形式。 >> 人類的感知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時間和空間作為坐標系,來記錄發(fā)生于其間的事情。然而,這并不是說思維可以脫離經驗來理解最終的秩序系統(tǒng);它只是在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憑借著經驗在這個秩序體系中不斷發(fā)展,并且這是一種不自覺的發(fā)展。 >> 四維空間理論對以前的時間概念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對時間的新看法便由此發(fā)展而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我們知道,“前與后”的概念主要基于“因果”關系。以結果不能在原因之前來區(qū)分事件的先后,就是原始“時間”概念的基礎。(2)事件傳播的速度不是無限的,它有一個最高限,正好是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這一點已經被實驗和觀察證明了。這是新的時間觀念的第二個基礎。 >> 自然界中事物的過程是不可以逆轉的,我們幾乎找不到一個例外。不可逆性是原子和分子微觀結構的一個基本特征。 >> 根據玻耳茲曼的觀點,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有秩序的狀態(tài),總是朝著無秩序的變化運作,這是一種自然的傾向。但是,反過來這種說法卻不正確。 >> 事情如果在時間的一個方向上成立,那么它會在另一個方向上也同樣成立。這是由于時間在兩個方向上是完全對稱的,但是絕對不能草率地作出定論說,在任何情況下,兩個方向都是等價的;而且說這些的時候,你還須謹慎用詞。 >> “耗散”在我們所了解的特殊世界中只出現在一個方向,并且我們將之稱為從過去到未來。簡而言之,時間流逝的方向必須由熱統(tǒng)計理論通過其定義來自行決定。 >> 玻耳茲曼直接正視這種可能性;在他看來,如果宇宙可以存在時間足夠長,或者延伸得足夠遠,那么時間有可能在世界的一些遙遠的地方,正在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著。 >> 這是由于玻耳茲曼的時代,他既不知道我們目前所了解的宇宙既不夠大,也不夠久遠,因而大規(guī)模的時間倒流也就無從發(fā)生了。不過,局部的時間在非常小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中是可以倒轉的,并且已經被觀察到(在布朗運動中,斯莫盧霍夫斯基)。 >> 物理學的理論都是相對的,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如此,因為它們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設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可以斷言,意識不會被時間摧毀,這已經被現階段的物理學所證明了! ◆ 第13章 科學與宗教 >> 這是由于玻耳茲曼的時代,他既不知道我們目前所了解的宇宙既不夠大,也不夠久遠,因而大規(guī)模的時間倒流也就無從發(fā)生了。不過,局部的時間在非常小的時間和空間尺度。 ◆ 第14章 感知的奧秘 >> 阿布德拉的德謨克里特的著名論斷中涉及到的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論證。 一方面,無論是來自日常生活的知識,還是在精心準備的實驗中獲取的知識,我們都是依賴直接的感知來了解周圍的世界;另一方面,我們獲得的這類知識,并沒有揭示感知與外部世界的聯系。 >> 黃色光是什么,如果你問的是一名物理學家,那么他會告訴你它是一種波長在590納米(一納米為十億分之一米)范圍內的橫向電磁波。黃色來自何處,如果你繼續(xù)問他這樣的問題,那么他會說:其實根本不存在黃色,只是由于我們健康的視網膜接觸到這些振動的時候,自動就會產生黃色的感覺。如果你沒有就此停止,繼續(xù)詢問關于黃色的問題,他就會說,當波長為800~400納米時才會出現黃色的感覺,不同的波長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感,但并不是所有波長的光線都是這樣的。在物理學家看來,超過800納米的紅外線、不足400納米的紫外線與人眼能感受到的800~400納米的光波是基本相同的現象。 >> 眼睛對光的特殊選擇是對太陽輻射的一種適應。在光波的這個波長區(qū)域,陽光是最強烈的,慢慢地到兩端變得弱化。由于黃色正好在陽光輻射最強的峰值區(qū)域內,因此它是眼睛感受到的最亮的光。 >> 760納米的光波能產生紅色,535納米的光波能產生綠色。將這兩種顏色的光波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來,也會產生黃色的光波。這種黃色的光波與590納米處的黃色光波在視覺上的感覺其實是一樣的。 >> 它們在單色光照和混合光照下看起來完全是一樣的,無法區(qū)別彼此。 >> 膨脹或收縮的彈性波通過空氣,它們可以傳到我們的耳朵中。聲音的音高是由它們的波長或是頻率決定的。聲音的頻率是從每秒12~16次到每秒20000~30000次,而光的范圍則在幾百萬億間。 >> 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見到的色彩都是光的連續(xù)混合體所形成的效果。因此,無論在大自然還是在繪畫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絢爛奪目的連續(xù)色彩層次。 >> 耳蝸是耳朵的主要器官,就像一種海生蝸牛的殼一樣,它是蜷曲的管狀骨。它的內部構造就像細小的螺旋式樓梯,越往上走越窄。彈性纖維就在這樣的臺階上延伸,沿著樓梯蜿蜒伸展,便形成了我們所說的耳膜。耳膜的寬度隨著“底部”向“頂部”的順序不斷減小。于是,耳膜就像豎琴或鋼琴的琴弦,不同頻率的振動接觸到不同的耳纖維,就會作出不同的機械反應。耳膜的某一小區(qū)域,其間包括的纖維不只是一根,對于一個特定的音頻作出反應;而耳膜的另一區(qū)域,其間包含著較短的纖維,它會對較高的音頻作出反應。于是,人們所熟悉的神經刺激便由這些特定頻率的機械振蕩產生,它們會被傳送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qū)域。我們知道,所有神經系統(tǒng)的變化只與刺激強度有關系,它影響神經脈沖的頻率,而其傳導的過程卻是完全相同的。 >> 任何這類描述都以同樣的一句話結束:神經刺激傳到大腦的某個特定區(qū)域,在那里它們被轉化成了一系列的聲音,這是任何物理學和生理學描述最后的結論。 >> 當耳鼓接觸到空氣中的壓力變化產生震動時,這種變化可以被我們一一記錄并仔細追隨。通過這樣的仔細研究,我們明白了聲音首先是通過細小的骨頭傳到另一層膜,然后繼續(xù)傳遞,進入到耳蝸內,而那里正有很多個長度不同的纖維等待著振動的到來。接著,耳蝸中一根振動的纖維通過某種方式與相聯系的神經纖維建立了電磁和化學傳導。 >> 這些我們都可以了解,甚至我們還能跟隨這些傳導一直到大腦皮層,進一步了解那里的客觀情況。然而,無論我們怎么把握客觀的情況,“如何轉化成聲音”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個未解的迷。它不在我們描述的科學畫面中,而是隱藏在正在談論大腦和耳朵的這個人的意識中。 >> 蓋侖曾經保存了一個德謨克里特的一個論斷,這個論斷中包含了對于智慧與感覺來說什么是“真實”的辯論。智慧說:“表面上有甜味,表面上有苦味,表面上有色彩,但實際上只有原子和虛空。”感覺不同意智慧的觀點,說:“智慧啊,你真可憐!你這不是在利用我們的論據來反駁我們嗎?其實,你的勝利就是你的失?。 ?/span> >> 可以用一些基礎的科學、物理學中的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兩個基本的普通事實:(a)感覺是所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b)然而,這樣的科學知識中并沒有關于感知的成分,因此,它不能解釋感覺。 >> 觀察一定包含了感覺的成分,于是理論通常被人們誤解為可以有效地解釋感知,但實際上它根本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2019.3.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