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適合所有健身愛好者 內容標簽:疲勞管理 恢復質量 過勞判斷 作者:陸肆壹 ●訓練計劃的疲勞管理是什么意思? ●憑感覺來安排休息日就夠了吧?不必那么嚴格 ●沒休息夠也能照樣練吧,有何影響? ●我覺得連續(xù)休息一周是浪費時間,有意義嗎? 疲勞管理:用大白話來說,就是適當地調整訓練計劃“破壞-恢復”的比例,以至于你每次來到健身房都能處于“恢復到位”的狀態(tài)。確保你長期、連續(xù)地在訓練上獲得進步。 恢復到位:有較好的訓練欲望;訓練時能夠比較順利地漸進負荷(提高訓練難度);訓練帶來的疲憊感并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沒有肌腱和關節(jié)不適。 恢復不足:想到健身房就沒勁;訓練時無法達到上一次的水平,更不用說提高難度;工作狀態(tài)下降;感到肌腱和關節(jié)弱不禁風。 訓練年限越高,疲勞管理的作用越明顯 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新手對“疲勞管理”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的原因。 ——在新手訓練負重低、神經沖擊低、肌肉控制能力低、肌肉破壞程度低......的情況下,你可以從訓練中快速恢復,不容易發(fā)生過勞問題。 隨著訓練水平的增長,有些人開始遇到各種莫名其妙的瓶頸期,而這些瓶頸期的原因追根究底,幾乎都出于糟糕的疲勞管理: “我一般不會特別安排休息日,哪天感覺累了就休息一天” “或者我感覺累了就降低重量,降低組數嘛。” “訓練越是精疲力盡,身體就越能適應和進步!” 用這些觀念來取代: “每周要嚴格設定休息日,而且哪天感覺累了還要多休息一天。” “從一開始就要降低過度疲勞的幾率,而不是發(fā)生過度疲勞后再去被動調整?!?/p> “身體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訓練壓力寧可略低于這個能力,也不要超出這個能力。 三大因素——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頻率 專業(yè)運動員、專業(yè)教練在疲勞管理上是非常邏輯嚴密的。他們深知無論怎樣調整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頻率,都要讓整體的恢復處于可控范圍內。這里列舉三個典型例子: 如果一個計劃的訓練量很高,那么訓練強度就要適中,訓練頻率也要適中。 例:德式容量訓練法 訓練量:10組x10次,一種典型的高訓練量方法。同一次訓練課你最多只能選擇1-2個身體部位執(zhí)行10x10。 訓練強度:你應該使用60-65%的強度——也就是選用極限重量的60-65%來做組(一般人可以使用這個重量做20次到力竭) 如果你選擇了70%以上的強度(用10-12次力竭的重量來執(zhí)行10x10),這會毫無懸念地導致你陷入過勞狀態(tài)。 訓練頻率:在5天之內,你只能針對同一個部位使用一次10x10。如果5天過后你感覺還未完全恢復,那必須再多休息1天。 如果一個計劃的訓練強度很高,那么訓練量就要偏低,訓練頻率很可能也要偏低。 例:一組力竭訓練法 訓練量:1組x6-8次,熱身后只做一個正式組,在這一組中全力以赴。一次訓練包含4-5個動作,不同的刺激角度。 訓練強度:假設這組要做6-8次,那么你應該選擇80%以上的強度來執(zhí)行,意味著這組結束后,你會達到深度力竭,并且在當天之內根本無力再做出相同的一組。 訓練頻率:高強度并且深度力竭的訓練,對神經系統的沖擊是無與倫比的,你很可能需要6-7天的休息間隔,有時甚至達到8天。 如果一個計劃的訓練頻率很高,那么訓練強度要適中,訓練量要偏低。 例:中規(guī)中矩的自然健美新手起步計劃 訓練量:4組x5-8次。一次訓練課要做2-3個基本動作(在深蹲、硬拉、臥推、推舉、雙桿、引體中選擇)結束后附帶0-1個次要動作(劃船、窄距臥推、腿彎舉之類)。 訓練強度:使用70%以上的強度來執(zhí)行任何正式組。在進步最快的新手期,低于這個強度是浪費時間(除非你還在動作實操學習階段)。 訓練頻率:每隔3-4天就要練完一個全身循環(huán)。新手的恢復速度很快,訓練頻率偏低反倒會導致力量表現下降。 原則: ●“波浪式”地調控訓練量、強度和頻率三個因素。提高其中一者的同時,意味著另外兩者很可能需要降低。通常來說,在同一時期內提高其中兩者以上的行為都是危險的。 ●無論采用何種計劃,一周至少有2個休息日,最多可達4個休息日。不要吝嗇休息日的分配,有時候多休息幾天,你會瞬間解決恢復問題,力量和肌肉得以突破。 ●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自己每次訓練之前一定要達到100%無疲勞的新鮮狀態(tài),這是不切實際的。尤其是對于中高級訓練者來說,執(zhí)行日常計劃期間或多或少都會造成持續(xù)的疲勞累積。只要這個疲勞程度沒有妨礙你走完整個訓練周期,那么它就是可以接受的。 ●假設一個訓練周期持續(xù)10周,最理想的疲勞分布應該像這樣: ---在訓練周期的開頭,你的身心狀態(tài)極佳,訓練熱情高漲(第1-3周)。 ---在訓練周期的中期,由于持續(xù)的漸進負荷,你開始體會到疲勞感,訓練熱情有所下降,但依然有足夠動力(第4-8周)。 ---在訓練周期的結尾,你已經出現瓶頸期的跡象,身心疲勞較顯著,你依靠意志力練完最后1-2周。 ---然后進入徹底休息的“減載周”。 “減載周”——連續(xù)休息7-10天 已經有無數的資深運動員發(fā)現,肌肉和力量的真正變化是發(fā)生于減載周的。 在這段時間內,身體得到機會去重新整理各種能量資源,并積極地修復艱苦訓練周期所造成的破壞。最終你以一種脫胎換骨的身心狀態(tài)重新回歸訓練。 ●訓練年限不滿1年,減載周的作用不大,而且也未必用得上。正如上文所說,低水平訓練者在訓練中給身體造成的壓力較小,可以快速恢復。只需注意安排好每周固定的休息日即可,不需要連續(xù)休息1周以上。 ●系統訓練2年以上,達到中級訓練者水平,減載周開始發(fā)揮作用,每練10周以上就需要安排一次7-10天的減載。 ●系統訓練5年以上,達到成熟中級訓練者水平,減載的頻率需要更高,大概是6-8周一次。 ●在這期間你可以遠離健身房,也可以去健身房做一些遠遠低于自身能力的練習,比如用50%極限重量做5次x3組,目的是保持恰當的神經活躍度和動作熟悉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