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滾滾環(huán)江,哺育了勤勞淳樸的環(huán)縣優(yōu)秀兒女,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過程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富厚實的物質(zhì)生活,而且創(chuàng)造出了絢麗多彩的群眾文化。廣泛流傳于人民群眾中的民間故事,即是這群眾文化百花園中風(fēng)格別具的奇葩。 環(huán)縣民間故事取材廣泛,立意奇妙。在勞動人民的心目中,真可謂“動物飛禽皆有意,山石樹木都有情”。如反映教育人民群眾應(yīng)勤勞節(jié)儉的故事,講述的是盤古開天劈地,混沌初開,當時地球上人類過著不勞而獲的神仙般生活。相傳,那時地球上沒有五谷,人類亦不知勞動,有的是“米山面嶺、油泉醋井”。由此人類不僅很懶惰,而且不知珍惜糧食。一天,太上老君降臨人間,經(jīng)過一農(nóng)戶,看見這家嬰兒大便,正在糅面的農(nóng)婦隨手揪下一個面團給孩子擦屁股。此情景讓太上老君十分氣憤和吃驚。于是,他上天奏請玉皇大帝,收回“米山面嶺、油泉醋井”。并讓神牛去人間傳話:“人類自此每日一吃飯三打扮”。誰知老牛記性不好,將話錯傳為“三吃飯一打扮”。太上老君惱羞成怒,照老牛嘴就是一腳。結(jié)果踢掉了老牛的兩顆門牙,并罰它到人間拉犁耕地養(yǎng)活人類。至今,人類享受著一日三餐的美好生活,而老牛卻因傳錯了一句話,被太上老君踢掉的兩顆門牙一直未長出,而且代代都如此! 還有反映糧食穗粒多少和植物葉桿顏色的傳說故事。相傳在遠古時期,糧食都是多頭,且長得像樹木一樣高大,真是“一粒下地,萬粒歸倉”,人類又漸漸懶惰起來,神農(nóng)氏為教育人類,采取減穗壓粒的辦法,他將多頭莊稼穗捋得只剩下一個穗頭。在捋穗過程中,不小心捋破了手,將血染在蕎麥桿和高梁頭上。因此,蕎麥桿和高梁頭從此變成血紅色。 又如環(huán)縣山塬的小動物黃鼠,它每遇見人總要后腿直立,挺胸昂首,并用前爪舉在頭前,婉若向客人舉手行禮。于是,就有一段孔夫子周游列國到環(huán)縣化民的故事。相傳當年孔子周游列國教習(xí)禮儀來到環(huán)縣,看見黃鼠一個個恭恭敬敬地向他舉爪行禮,夫子感嘆地說:“這里的小動物皆如此有禮貌,那民風(fēng)淳厚,就可想而知了!”他便打道回府,未曾施教于這里的人民。故,至今“環(huán)人尚武疏文”,粗獷豪放,其因是沒有被孔夫子教化的結(jié)果。 環(huán)縣飛禽的故事亦很多。如有一種俗稱“姑姑等”的鳥兒。她的叫聲極像人喊“姑姑等... ...”相傳她是一個天真誠實的小姑娘所變。在遠古時,有姑侄倆在一山修道即成,約定雞叫時分升天,存心不良的姑姑在當晚睡覺時對侄女說:“你安心睡覺,待雞叫時我們一塊升天?!卑胍?,姑姑背著侄女升天了。她即將飛升到南天門前時,才學(xué)雞叫了三聲。侄女驚醒,發(fā)現(xiàn)姑姑已升天去了,便邊扎腿帶,邊喊叫:“姑姑等!姑姑等!... ...”終未追上姑姑,而且只扎了一條腿帶,即化作“姑姑等”鳥。至今這種鳥的一條小腿上長有羽毛,一條小腿上沒有羽毛;有羽毛者是沒扎帶的腿,無羽毛者是扎了帶的腿。 “周懶王坐慶陽龍脈斬斷”的故事人人皆知,在環(huán)縣圍繞“周懶王斬龍脈”的故事相當豐富,亦很奇妙。如環(huán)縣車道鄉(xiāng)代掌村的石頭腰峴就有一段神話傳說。車道鄉(xiāng)及這個村的四周皆是星羅棋布的黃土丘陵,唯有這個石頭腰峴卵石遍地。若問這石頭是從何而來,當?shù)剜l(xiāng)親會異口同聲地說:“那是觀音菩薩拋下的!”觀音菩薩為何將石頭拋在 這里呢?是因為她聽說周懶王要斬老龍,已將老龍的脖子快要斬斷,她騎了一匹天馬馱著石頭去補龍脖子,當行至今車道鄉(xiāng)石頭腰峴之處時,遇見一農(nóng)夫便向他打聽周懶王是否將老龍斬殺,這位農(nóng)夫感嘆地說:“周懶王已將老龍斬殺,你來遲了!”觀音菩薩一聽,知道她去也無用,于是便將馬上馱的石頭拋在此地。從此,這里卵石遍地,當?shù)厝罕姳惆汛说胤Q為“石頭崾峴”。更奇妙的是,這個石頭腰峴有一塊較大的石頭上,還有天馬踩下的馬蹄印和觀音菩薩那三寸金蓮的腳印,歷經(jīng)滄桑,形象如初。 在環(huán)城鎮(zhèn)鴛鴦溝口兩邊聳立的“五子山”、“攔山”名稱的由來,亦與周懶王斬老龍有關(guān)。傳說有五位神童,夜晚在此商量到慶陽去救老龍,他們商定正要起程,突然一位神仙爺爺攔路擋住曰:“老龍違犯天規(guī)當誅,爾等不可逆天行事!”于是五個神童化作“五子山”,攔路的神仙爺爺化作“攔山”。 反映農(nóng)村婦女反抗封建買賣婚姻的故事,最典型而最具神話傳說的莫過于洪德鄉(xiāng)萬子山的送子娘娘。在民國初年,洪德鄉(xiāng)丁家塬村丁姓人家有一姑娘,自幼由父母包辦與同村王家小伙為妻,姑娘至死不從。臨近婚期,丁姑娘整天閉門捻毛線,一直繞了個大線球。娶親那天,突然姑娘不見了,急得他父母和四鄰到處尋找。其中有位細心的鄰居,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條毛線從姑娘的繡房一直拉到一座山腰。在線的盡頭,盤膝打坐著新娘子丁姑娘,旁邊還守候著她最心愛亦最忠實的小狗,待其父母和四鄰趕至?xí)r,姑娘與小狗都已死去。環(huán)縣有個風(fēng)俗,男女未成人(結(jié)婚),不得裝棺安葬,只能就地掩埋。不知過了多久,一外地貨郎路過此地小憩,蒙朧中,仿佛有一仙女翩翩而來,說她原是丁姓姑娘,死后上蒼憐念,玉皇大帝封她為“送子娘娘”。貨郎驚醒后變賣了所有家產(chǎn),在此山建廟塑像。從此,這萬子山送子娘娘廟香煙鼎盛,經(jīng)久不衰。 環(huán)縣的地名來歷,也都有美妙神奇的故事。如現(xiàn)在的曲子鎮(zhèn),為何叫“曲子”呢?相傳很早以前,曲子一帶不太興旺發(fā)達,人民生活比較貧困,群眾便請風(fēng)水先生來禳改。于是,在鎮(zhèn)的對面河西蓋起了一座琵琶廟,又稱琵琶寨,其勢若“城抱琵琶,吟唱曲子”。取“曲樂相諧、曲盡其妙”之意。據(jù)說從此曲子興旺發(fā)達起來。再如“毛井”名稱的由來。據(jù)說清代乾隆年間,今毛井鄉(xiāng)一帶連年干旱,水貴如油。該地黃寨柯、大戶掌交界處住著一位知書達禮,為人厚道的毛居士,出資在自家門前打了一口水井,為過路行人和當?shù)厝罕娊鉀Q飲水困難。人們?yōu)榱思o念他,便把這口井稱作“毛居士井”,后來訛作“毛井”。還有如八珠鄉(xiāng)的名稱。傳說古代有個喇嘛在今八珠塬口子土尚 盜 出“八顆寶珠”由此稱其“八珠塬”。“演武”是由于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李自成曾在此地建演武場,操練兵馬,布陣演習(xí)過。故稱“演武”。 環(huán)縣民間圍繞東漢中興皇帝劉秀的故事亦很有趣。傳說王莽篡位后,派大刀蘇顯追殺劉秀。一天蘇顯將劉秀趕得走投無路,情急之下,他便藏身于正在耕作的土尚 壕 里,被老農(nóng)一犁將其掩埋起來。蘇顯追兵追到這塊耕地邊,突然不見劉秀,便下令全軍人馬一齊在耕過的地上踩踏,想把劉秀踩死。這時一只喜鵲叫道:“喳、喳、喳,劉秀在哪噠!”誠實的烏鴉改口叫道:“哇、哇、哇,劉秀已跑啦!”騾子明明知道它蹄下踩的是劉秀,就是沒有將蹄子抬一抬。這下可招來了永世不得生駒的災(zāi)禍。當追兵走后,劉秀從犁壕里爬出問農(nóng)夫:“剛才踩在我身上又重又沉,差點踩死我的是誰?”農(nóng)夫回答說“是騾子”。劉秀聞言大怒罵道:“騾子性狠,我讓你永不得生駒”!劉秀又問:“剛才在我頭頂嘰嘰喳喳叫的是誰?”農(nóng)夫回答說:“是喜鵲”。劉秀又罵道:“這些尖嘴長舌的喜鵲,不是好東西,我罰它三伏不喝水,三九不進窩!”俗話說,皇帝是金口玉言,自此,騾子便落了個終生不育的悲劇;喜鵲便三伏不喝水,三九不進窩。 劉秀當了皇帝后,思念昔日曾救過自已性命的烏鴉,便下令給其掛銀項圈予以褒獎。但他卻沒分清烏鴉和臊鴉,錯把銀項圈掛在了噪鴉的脖子上,烏鴉一見氣得口吐鮮血,染紅了嘴。從此臊鴉是白脖項,烏鴉嘴是紅色的。與烏鴉一同受獎的還有桑樹,它曾在劉秀逃難時,用桑果為其充饑解渴,是有功勞的。劉秀登基后,決定派人為其披紅掛彩。但派去的人又弄錯了,卻將紅披在了椿樹身上。椿樹無功受祿,喜得又蹦又跳,結(jié)果跌在了半崖洼里,桑樹由于太悲憤氣破了肚皮。從此,椿樹多在半崖洼生長,桑樹皮年年都裂口子。 另外,還有一些滑稽故事,猶如現(xiàn)代的小品文。此故事雖似滑稽可笑,但也寓意深刻。如有則《冤枉》的故事,講述的是一戶人家,老頭養(yǎng)了四個兒子,皆不務(wù)正業(yè),且油嘴滑舌,一日,老頭讓弟兄四人上山鋤地。剛到地邊。老大說,“咱們先對對詩,如果對得好,就不用鋤地了”。他首先說:“太陽一點紅”,老二道;“云彩霧沉沉”,老三緊接著說:“轟轟一聲雷”,老四漫條斯理地將鋤向肩上一扛吟道:“鋤頭扛上回!”哥四個走到家門口,看見老父親正在掃院,老大詩性又來了,吟道:“家數(shù)老爹老”,老二也不示弱:“懷抱掃帚掃”,老三說:“想來院不凈”,老四輕蔑地說:“院凈他不掃!”老頭一聽四個兒子編著話兒罵他,氣得跑到縣衙將他們告下,縣官老爺升堂傳來弟兄四人,一問才知他們是即景對詩。不料這縣老爺也愛此道,便命他弟兄當堂對詩。老大首先吟道:“老爺堂前一座槐”,老二道;“文武兩班分兩排”,老三言:“老爺端坐高官臺”,老四說:“不用磕頭站起來!”縣官一聽樂得眉開眼笑,罵老頭誤告兒子,并打了他四十大板。老頭被打得皮開肉綻,弟兄四人將他抬著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弟兄四人的詩性又來了。老大道:“作詩爹也罵”。老二說:“挨了四十下”,老三言:“估計他很疼”,老四說:“怪他愛罵咱!”老頭一聽,氣不打一處來,從不會作詩的他也吟了一首:“一父養(yǎng)四子,兒子整老子。挨了四十板,差點見判官!” 環(huán)縣的歷史很久、很久、很久,環(huán)縣民間的故事很多、很多、很多。諸如唐肅宗即位于環(huán)縣城東北靈武臺的故事;光緒皇帝御駕親往毛井鄉(xiāng)王朝山朝拜董福祥祖墳的故事,三蕭娘娘一夜修建宋塔的故事,遼國太后蕭銀宗駐兵洪德三十里鋪蕭關(guān)的故事,軒轅黃帝升天于四合塬鄉(xiāng)天橋的故事等等,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記述了。總之,環(huán)縣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流傳于民間的故事豐富而奇妙,風(fēng)趣而濃厚,永遠也說不完,道不盡。 來源:老牛說事兒 |
|
|
來自: 樂開xin > 《故鄉(xiāng)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