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郝廣才老師在昆明做活動期間,為我們呈上兩堂思維寫作與閱讀課,上期“讓孩子的一生有人來支持”(點擊這里回顧)發(fā)布后,經(jīng)典閱讀的話題引發(fā)大家關注。我們繼續(xù)整理第二期內(nèi)容,與大家共享。 本期內(nèi)容主要集中于繪本如何讀,以及對孩子寫作的指導意義。 ▼ 大家好,我是郝廣才。今天會講一本經(jīng)典圖畫書,再談我們做的中國文化繪本,看看這些繪本如何啟迪孩子的寫作,教給孩子寫作的技巧。 這本書火是有道理的 這是美國繪本作家蘇斯博士的代表作《霍頓孵蛋》,圖畫書在美國蓬勃發(fā)展七十年以來,蘇斯博士的書始終在兒童書排行榜前幾位。他的書有個特點——押韻,所以美國小朋友幾乎都會背他的作品。 這正是我要講的第一個概念:繪本不是只有圖畫,它是文字與圖畫的聯(lián)合。 《霍頓孵蛋》原版封面 這本書《霍頓孵蛋》(Horton Hatches the Egg),大象為什么叫霍頓呢?Horton、Horton、Horton,噔、噔、噔,它有重量的感覺。如果這只大象叫咪咪,那就沒有感覺,反而搞笑了。 所以給小朋友取名,發(fā)音以及由發(fā)音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是很重要的。我有個女同學叫乃萍,不是養(yǎng)奶牛的“奶”,而是時窮節(jié)乃見的“乃”,“萍”是萍水相逢的“萍”,但因為聽上去很像“奶瓶”,所以那些傻瓜男生每次看到她就整她,故意讓她做一些不雅觀的動作。 在使用中文的時候,我們常常忘記發(fā)音這件事情,因為中文的字跟音是分開的。但這對于繪本的閱讀或者寫作來說,都頗為關鍵。 一只鳥正在孵蛋,可是生蛋容易孵蛋難,它就叫霍頓來幫忙。霍頓做了一個支架,爬上去孵蛋。這里有一層很重要的關系,大象要孵蛋是很荒謬的,但支架讓這件事情合理化了,因為有了支架,大象才不會把蛋坐壞。這是荒謬和邏輯的并存,雖然大象孵蛋聽上去不可思議,但中間還是要有一個道理。 對于想要孵蛋的大象來說,支架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中國人的很多故事是沒有道理的。比如岳母刺字,我小時候不能明白,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背上,真的是給岳飛看的嗎?岳飛從小讀書,后來拜周侗為師,都是由他的父親岳和從旁支持,可我們從小念他的故事,好像都是單親媽媽把他養(yǎng)大,是不是很奇怪? 但我們讀到這些故事的時候,都沒有疑問,再奇怪的事也沒人打聽。所以現(xiàn)在,我們才要講邏輯的重要性。 回到《大象霍頓》的故事,霍頓在風吹雨打的環(huán)境里孵蛋,可是一翻頁,這個鳥呢?居然優(yōu)哉游哉地度假。有人那么痛苦,就有人這么快樂,這樣才產(chǎn)生對比。制造沖突,這也是寫作中常用的方法。 翻頁推動了對比關系。 我們念課本里的東西,往往覺得無聊,因為沒有沖突。小貓叫、小狗叫,白云漂、綠水遙,世界特別美好。沒有沖突就沒有人看,所以一定要對比,這樣才有力量。像滄海一粟,像大海撈針,經(jīng)過時間沉淀留下來的詞語幾乎都用到了對比。 接著,森林里的動物都跑來看霍頓孵蛋,看完就走掉,因為一只大象坐在樹上孵蛋沒什么好看的。這時來了三個獵人,他們要打這只象,注意看左下角,有三把槍對不對?再看前一頁也出現(xiàn)了獵人的槍。那為什么不把這兩頁放在一起呢? 獵人在翻頁前后重復出現(xiàn),一次正面,一次側(cè)面。 因為聚焦,這也是寫作的重點。前一頁的重點是獵人,這是獵人在故事中的首次登場,所以主角大象離得越遠越好。畫家只畫一個背面,畫正面反而會搶戲,這就是設計。到了下一頁,重點要表現(xiàn)大象驚訝的表情,所以獵人就不需要畫出來。 為了保衛(wèi)它的蛋,大象不肯離開,獵人便打算把這頭奇怪的大象帶回去,這樣可以換更多錢。接下來出現(xiàn)了我要講的另一個寫作概念:重復。大家都聽過三只小豬的故事,它們一開始蓋草房,然后是木房,最后是磚房,一個比一個難。這就是重復的手法,有漸進的效果。 這一幅是山,可是仔細看,右下角已經(jīng)提前告訴你下一頁的內(nèi)容。翻過山,后面就是海。 有水,有船,細心的讀者能接收到作者的暗示。 繪本的每一頁都要為下一頁做準備,并且這種準備要逐步增強。 到了這一頁,看這條魚,它在干什么?表達這頭象的感覺。有時候主角的情感不全通過正面描寫,也要靠配角來側(cè)面烘托。最后到了港口,大象被賣給嘉年華會,老板帶著它到處展示,看一次十塊錢,結(jié)果人山人海。 可是,你們還記得前面那幕嗎?森林里的動物看一眼就走了,只有人這么無聊,愿意花錢看。 這時,故事該如何發(fā)展呢?還記得開頭的那只鳥吧,作者并沒有把它寫丟。那只鳥又回來了。仔細看這幅圖,這個支架還在。別小看這些細節(jié),有時候畫家會漏掉,有些編輯沒看清楚也會漏掉。但這對繪本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布局,孩子能從中學會細膩地思考結(jié)構(gòu)。 繪本是個完整自洽的世界,再小的細節(jié)都不容忽視。 它們一問一答,了解情況。這時,蛋就要孵出來了。誰也沒有想到,孵出來的居然是——一頭有翅膀的象。這就是故事最后的高潮和驚喜,融在溫馨的親情之中。它們把小象送回森林,過著幸??鞓返纳睢?/span>
這部作品在1942年就出版了,它的結(jié)構(gòu)非常緊湊,就像一部電影。在歐美這些地方,繪本已經(jīng)說服、陪伴了好幾代人;相較之下,我們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但如果你小時候讀過這么快樂的繪本,你當然會給你的孩子讀,如果你的孩子讀得很快樂,他會再給你的孫子讀。這就是經(jīng)典繪本經(jīng)久不衰的力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繪本:也做出點新意 接下來,再看看我們自己出版的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繪本。 這本書叫《熊夢蝶·蝶夢熊》。熊很羨慕蝴蝶,蝴蝶看起來輕飄飄,非常神奇。等白天醒來,熊真的變成毛毛蟲,差點被鳥吃掉??墒堑诙煸缟掀饋?,熊成了一只真正的蝴蝶,大家又稱贊不已。 蝴蝶很辛苦,飛來飛去忙著采蜜。所以書里說: 風和日暖天晴,猿聲鳥叫蟲鳴,飛西飛東不停,萬紫千紅,蝴蝶飛在花叢。 就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你可以套入很多中國的元素,幫孩子從小練習音律。所以我寫故事也常押韻,就是向蘇斯博士致敬——只要花點力氣,中文繪本也做到。 蝴蝶飛得很累,它醒來后思考: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熊了,還是熊夢見自己變成蝴蝶了?因此這本書是兩個故事合成一本。
《熊夢蝶·蝶夢熊》雙封面。 繪本是可以玩的,可以由此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你如果跟小朋友講莊周夢蝶,講莊子,他可能不知道你在講什么;但把“莊子”變成“熊”,孩子就理解了。在我們的經(jīng)驗里,差不多四歲的孩子就會明白,因為他已經(jīng)開始做夢,并且能稍微記得。 因為《熊夢蝶·蝶夢熊》的反響很好,所以老六跟我說能不能接著做呢?好,我們就繼續(xù)做。剛好這本書的繪者伊戈爾·歐尼可夫去年得了國際安徒生大獎插畫家獎,所以促成了這次的新合作《魚之樂》。
一條河,兩只熊,野花三四叢,五六七條魚,八九十陣風。 發(fā)現(xiàn)了嗎,原來“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還可以這樣用。一條魚水中游,東游西游很自由。月熊說:“好快樂的魚呀?!弊匦苷f:“不快樂的魚?!?/span> 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呢?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不快樂?這就是莊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辯。 小朋友會不會發(fā)生這種事?會。他們一個說好吃,一個說不好吃,不好吃,好吃,不好吃,然后吵來吵去。所以這里是貼近小朋友的生活。 這個時候一陣大混亂,各自爬上岸,月熊到了這一邊,棕熊到了這一邊。一個北一個南,這一看,棕熊說你說得對,魚很快樂;月熊說你才說得對,魚很不快樂。快樂不快樂,把書轉(zhuǎn)一轉(zhuǎn),你對我也對,眼光換一換。 怎么知道快不快樂?把書轉(zhuǎn)過來就會發(fā)現(xiàn)。
倒轉(zhuǎn)書吧。 這樣小朋友會知道,書可以翻轉(zhuǎn)閱讀,不會被固定得死死的。現(xiàn)在的教育往往只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教我們?nèi)镁?,但是不教怎樣可以得到九。比如三乘三可以得九,四加五也可以得九,十八除以二也可以得九……各種方式都可以。但我們學教育,教的東西太多,往往沒時間消化或討論。 于是老六給我們出了一些題目,講講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東西,跟生活也貼近。我們做的第一本是《餃子》。左側(cè)畫面,小白最喜愛的顏色是白色,她的床單是白的,枕頭是白的,窗簾也是白的;右側(cè)畫面,她的媽媽穿白袍,露出白白的牙齒。
左邊是近處(孩子),右邊是遠方(媽媽)。 從這開始就有一個節(jié)奏,孩子的生活都發(fā)生在左側(cè)的畫面,媽媽的生活發(fā)生在右側(cè),畫家還給右側(cè)頁面加了白框,以示區(qū)分。這表明小白和媽媽沒有生活在一起,她們實際上離得很遠。 小白看到白色的雪就知道媽媽要回來了,家里貼紅紙就知道媽媽要回來了,回來就吃白白胖胖的餃子。但媽媽在趕車,直到晚上都沒有回來。小白睡著了,鴿子就跟她說:“我們帶你去找媽媽。”熊也來了:“別擔心,我跑得快,我?guī)闳ソ計寢??!弊詈笳业綃寢?,又回到了真實世界。團圓,這就是《餃子》的故事。 再來,這本是《瓷器》。枝葉青青,花開紛紛,有個女孩很會踢毽子。爺爺說看她踢毽子就像看見蝴蝶,在春天飛進花園。爺爺帶她去采土,揉泥、搗碎、拉坯、上釉然后燒制。爺爺做了一對瓷瓶,畫上女孩踢毽子,一個留下來做嫁妝,另一個賣出去。 在歐洲,國王和王后買下這個瓷瓶,送給他們心愛的公主。請注意這里的畫面,畫家完全用了兒童的視角,我們大人都不出現(xiàn),重點在小孩,以孩子的眼光看這個世界。
孩子視角下的世界。 多年后,這兩個女孩在博物館相會,孩子能在這個優(yōu)美的故事里,了解瓷器的做法、源頭和傳播。 接下來這本是我們做的《陀螺》。爺爺很會做玩具,木頭的,竹的,紙的;會響的,會飛的,還有會轉(zhuǎn)的。孫子要去國外讀書了,爺孫倆互送紀念品,打開一看都是陀螺。你看畫家表現(xiàn)得很好,用一根線連在一起。
但是糟糕,爺爺開始有點健忘。有一天,他把陀螺忘在公園,到處找不到,一生氣把東西摔了。家里人怕他發(fā)生危險,鎖起了工具間。 有一天,小朋友回來,爺爺不認得他了,就問你是誰?小朋友重新打開工具間的門,爺爺為他做了個新陀螺,在陽光下,陀螺旋轉(zhuǎn)起來。爺爺跟他說:“以后我孫子回來了,就不認得我了,你就要把這個交給他。現(xiàn)在你想不想跟我比一下新的陀螺?” 有一點哀傷的故事。但是,如果沒有故事來暗示,這些傳統(tǒng)的東西就跟失憶癥一樣消失了,這就是我們做的一系列文化繪本。另外還有幾本《茶》和《豆腐》正在制作,也很快出版。
臺灣格林文化版本的《茶》,簡體中文版將隨讀小庫第九輯出版。 那些繪本老師忘記告訴你的事 我們看這些繪本,除了讓孩子快樂,伴他成長,使他的情緒得到抒發(fā),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跟寫作相關的思維。我在《好繪本如何好》中提過,繪本是跟寫作相連的,需要學會的是思考。所以后來,我寫一本書叫《寫作教練在你家》,把這些都連在一起。 孩子小時候看繪本,長大后看書,繪本、文字和圖畫之間的過程是連貫的,不應切開?,F(xiàn)在最糟糕的是,為了方便,學校會把每個問題分開,數(shù)學歸數(shù)學,物理歸物理,英文歸英文。好像彼此是不相關的,但其實不是。
《寫作教練在你家》內(nèi)頁。 寫作有一些基本原則。第一,圖像思考。什么意思?比如你現(xiàn)在喝酒,用什么杯子喝紅酒?用紅酒杯,你拿個紙杯就很難喝。雖然酒是一樣的,可是喝起來感覺不對?,F(xiàn)在你要說一個人笨,怎么辦?“笨”是看不見的,但你一定要能看見,什么東西看得見?笨蛋,蛋就能看見了。 所以講笨蛋,別人才知道他有多笨。笨豬,豬看得見;笨狗,狗看得見;笨驢,總之一定是看得見的東西。這基本上就是圖像思考,好的文學作品也是用圖像思考的。 為什么很多無聊的文章讀過就忘?因為它里面沒有一件東西看得見??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為什么那么容易背?因為每個東西都看得見。所以,當你寫一篇文章,傳遞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圖像思考,就很難傳達出來。 再來,好的形容要用看得見的東西去描述。好的成語之所以能留下來,都是能看得見的。比如大海撈針,比如九牛一毛,而看不見的東西都留不下來,一箭雙雕和一石二鳥就比一舉兩得好,一舉怎么會兩得?并沒有那么形象。 接著要對比,大驚小怪、雷聲大,雨點小、一將功成萬骨枯,有對比吧?萬古長夜一明燈,所有好的詩詞或者好的句子留下來都是有對比的。你現(xiàn)在說這個東西很亮,非常亮,亮得不得了,這都沒有用。但如果你說黑暗中的火炬,就有感覺了,要有黑暗作對比。 我現(xiàn)在要對一個女生說我愛她,那愛的對比是什么?恨?怎么把恨加進去會變“最愛”?試試看,即使全世界都恨你我還是會愛你,這樣就最愛了。 再有動作。舉個例子,老師拍著桌子講,比老師生氣地講要好,再加上動作筆記握緊拳頭、咬牙切齒會更好。 比如說我愛你,這樣夠嗎?不夠,把動作加進去:我吸了一口氣說我愛你。再加一點動作:我全身顫抖,吸了一口氣說我愛你,這樣就更能表達。有了動作,這么平凡的我愛你突然不平凡起來,所以動作很重要。
《寫作教練在你家》內(nèi)頁。 孩子要學會描述動作,就得先學會觀察。這也是繪本閱讀可以教給孩子的。如果你告訴他,這里有海,這里有山,他就能學會觀察這些事物的角度。大部分繪本畫得不好的原因不是畫得不像,而是資訊不夠。一幅好的圖畫最重要的是表達資訊,就跟文章一樣。 最后要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行文。誰可以講一句成語?用雞飛狗跳寫一個新的成語,怎么寫? (現(xiàn)場:龍飛鳳舞、貓抓狗咬、媽哄娃哭) 對,“媽哄娃哭”就很好。你可以寫“我每天回到家有聽見媽媽在吼叫,弟弟在哭鬧,我的家簡直是一團亂”,這就比寫“我家每天都雞飛狗跳”要好,因為你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東西。 孩子平常也可以這樣練習。比如寫到這句成語的時候,想想可不可以換一種說法?如果你能換個東西寫,它就變成你的獨立創(chuàng)造。 村上春樹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假如這里有堅固的高墻和撞墻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這樣既有對比,又有動作,就是屬于他自己的創(chuàng)造。 ▲ 作者:郝廣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