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點染?點染,本來是書畫術語,指書畫家揮筆作書作畫。后來文藝理論家借來概括詞的表現(xiàn)手法,并將點與染分開說。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談到:“詞有點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隙潼c明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柳永《雨霖鈴》下闋,舉筆便點明離別的冷落、凄清,接著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氣氛便具體可感了。 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睆膭⑽踺d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所謂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明,使讀者了然于胸;所謂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以便我們對其能更具體、更生動地把握。但必須強調(diào)的是,點染之間不能“有他語相隔”,只能是一氣而下。 夢江南(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憶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ㄔ抡猴L。 溫庭筠的《夢江南》與白居易的《憶江南》,以及李煜的《望江南》,都是被后人傳誦的名家名作,雖然名稱不同,其詞體形式卻是一樣的。這一詞體形式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用點染法結構全詞,篇幅雖小,卻能傳達豐富的意蘊,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也許正是這些名家巨擘喜歡這一詞體的原因。 溫庭筠的《夢江南》首二句上來就點明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千萬恨,恨極在天涯”??梢杂袃煞N理解,一是所思念的人在天涯,表達的是思婦懷遠的主題;一是溫庭筠自己在天涯,表達的則是游宦行旅的主題。白居易的《憶江南》起首二句“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也直截了當?shù)攸c明了詩人的情感,用一個“好”字將自己對江南的喜愛點了出來。李煜的《望江南》與溫庭筠的《夢江南》一樣,點明的也是一個“恨”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多少恨也好,千萬恨也罷,總之,愛恨悲愁這類抽象的概念,是言不透說不明的,只能借景來傳情,借景傳情,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魅力所在。 如果對“夢江南”這一詞體形式的首二句細加揣摩,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雖然我們統(tǒng)稱首二句為點染指“點”,但其所點內(nèi)容卻是不同的,第一句重在點明恨多,而第二句則重在點明恨的緣由。溫庭筠的恨是因為“在天涯”,而李煜的恨則是“夢魂中”。白居易的第一句點明好,第二句說明好的原因“舊曾諳”。第二句除了交代原因之外,還有轉(zhuǎn)的作用,“在”、“夢”、“諳”三字自然的將首二句點明的情感及緣由轉(zhuǎn)到后三句的染上。景物渲染的好壞往往決定著整首詞的好壞。 白居易《憶江南》最讓我們動心的兩句難道不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么?而李煜的《望江南》最令人斷腸的不也是“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么?自然,溫庭筠的《夢江南》最令人激賞的也是中間兩句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