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中國古鎮(zhèn)系列之八 在大多數(shù)外地人眼里,云南不過是風光秀麗民族眾多而已,剩下的可能就沒什么好印象了。有多少人知道近代的云南也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現(xiàn)代文明與成就,文有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國長江以南第二大孔廟,武有云南陸軍講武堂和護國運動發(fā)起地,修建有中國第一條國際鐵路滇越鐵路、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昆明石龍壩水電站、中國第一條國際航空線路中緬航線等等。今天就讓我們沿著滇越鐵路一路西行,去探訪一座曾經(jīng)輝煌的古鎮(zhèn)——團山村。 團山村位于云南建水以西13公里。原為彝族居住地,明朝洪武年間大規(guī)模移民,張姓漢族自江西移民進入,逐漸發(fā)展成為望族移民村,600余年間曾經(jīng)輝煌一時,留下了很多寶貴遺產(chǎn),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別說明:文中部分資料和文字取自360百科)
若想深度體驗探訪,從建水乘坐米軌專線小火車到團山為最佳選擇。 起點站臨安站依舊古色古香,盡管淹沒在都市建筑中,鵝黃色的車站,候車室里的售票臺老掛鐘電風扇,仍然還能找到懷舊的感覺。每天上下午各兩趟往返團山。
東風機車掛了六節(jié)車廂,盡管火車看起來很新,感覺還不錯!
途徑鄉(xiāng)會橋車站,停留半小時讓游客下車體驗老車站的風貌,追尋歷史舊時光。
終點站團山車站是個仿古新建筑,但建的很搭調(diào)。游客下車,開始探訪團山古村。
團山的名稱由本地彝族語翻譯而來,其意為"藏金埋銀之地"。團山村背靠青山,面向平壩,建在一園形小山包上,故此得名。古村依山順勢而建,由東西南北四個寨門構(gòu)建成為一個完整的城堡型傳統(tǒng)村落,現(xiàn)存有完好的傳統(tǒng)民居15所和古寺、廟、祠6處,形制規(guī)整,布局靈活,其建筑質(zhì)量、完好程度和文物價值堪稱中國古民居建筑中的一絕,表現(xiàn)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團山民居已被列為世界紀念性建筑保護基金會保護名錄項目,被譽為“完整保存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tài)村落”和“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被認為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未經(jīng)觸動的人類珍貴遺產(chǎn)的典范。
東寨門,也是團山村的主入口。此寨門建于清光緒年間,處于整個團山民居群的對外交通要沖,起著天然屏障和防御功用。建筑形制采用了三層牌樓式單孔拱形大門土木結(jié)構(gòu),門樓上還設(shè)有槍眼,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
張家花園是團山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與江南民居有相似之處,是典型的中原漢式傳統(tǒng)設(shè)計,每座房屋都以天井為核心,大門多在主體建筑一側(cè),通過形狀不一的過道,到達主體院落,有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及縱橫組合連接而成的建筑院落,涵蓋了云南傳統(tǒng)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進兩院或四院"、"跑馬轉(zhuǎn)角樓"等主要建筑格局。
民居大門。大門是團山民居裝飾的重點,大門須彌座多是青磚雕花,也有個別為青石雕花。門頭雕梁畫棟,圖案不一,有"雙鳳牡丹"、"雙獅戲球"、"麟吐玉書"、書香吉慶"、"鯉魚跳龍門"等。門樓披檐角起翹,兩旁白粉八字墻和氣勢宏大的照壁,顯示出屋主人的地位和財富。
民居風格。民居以明清建筑風格為主,所有建筑屋面為青瓦,白灰粉飾外墻,青磚作墻裙,建筑裝飾的木雕、石雕、磚雕及彩繪書畫制作精細、簡繁得體,屏門、格扇、梁柱、走廊、屋檐等無一不是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作品。
典型的"跑馬轉(zhuǎn)角樓"建筑格局。
北寨門。因此處青山疊翠,流水淙淙,取名為"鎖翠樓",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建筑形制采用三層牌樓式單孔拱形大門結(jié)構(gòu),其屋檐、窗欞的雕刻較為細致。門樓上亦設(shè)有槍眼,為團山民居的北部防御工事。
村里的道路都是統(tǒng)一規(guī)劃的,中間由石板鋪就,兩側(cè)由石塊鑲嵌,非常規(guī)整劃一。
斑駁的墻垣,訴說著歷史歲月留下的許多故事。
感覺老外也在接受教育,陽光和偉大的思想沐浴了每個人。
如果您認為團山只是一些建筑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認為團山的民居只是一個符號,團山的地域文化才是它的核心和靈魂。 自清代初期,團山人走江外、跑馬幫,生活過得十分困苦。一批批張氏后裔沿著著名的"臨安大道"走到個舊錫礦區(qū),建立了采礦、選礦、冶煉兼營的商業(yè)體系而逐漸成為錫礦大商家,生意做到昆明、上海、香港等地。獲得了巨額財富的團山人,回到團山后斥巨資大興土木,建造了大量精美豪華的傳統(tǒng)民居,團山人靠的是勤勞團結(jié),以及深厚的張氏家風。 走進團山張氏民居,到處都能看見這樣的楹聯(lián):如"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百事不如為善樂,一身只要讀書多"。 "庭有余香,謝草鄭蘭燕桂樹。家無別物,唐詩晉字漢文章"。字里行間,張氏家族的人生信條便躍然紙上。 張氏宗祠坐落在村中央稱"四方街"的小廣場旁,是族人議事和祭祖的場所。傳說張家老祖宗活到了二百多歲,問為何長壽,他在一張紙上寫下百個忍字,為后人留下了"百忍"家訓。張氏宗祠的門聯(lián)為"大啟萬年新世界,恪守百忍舊家聲",橫批為"書香世第"。忍,忍耐、忍受、容忍、忍辱負重,這就是張家的家訓吧。祠堂兩側(cè)"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楹聯(lián)不僅是寫在紙上掛在門外的,而且作為其家族的處世哲學而代代傳承。
照壁上的祖訓,放在今天一樣適用。
民居院落中的門洞,全為外圓內(nèi)方,團山人信奉在家要守規(guī)矩,在外要處事圓滑。
在建筑文化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木雕屏門與格扇窗,雕刻精美圖案豐富多彩。門上的"鯉魚龍門"、"八仙拱壽"、"五喜臨門"等木雕圖案,無論是雕刻,還是繪畫無不讓人贊嘆不已,堪稱世間一絕。再加上鎏金裝飾,更顯富麗堂皇。瓦當下面的五彩云紋裝飾圖案,還是帶有鮮明的云南地方特色。
這口老掛鐘是這個院落里最古舊地文物。
皇恩府后院里的這些木雕屏門與格扇窗不得不說,由匠工立體雕刻而成,穿漏與浮雕結(jié)合自然,手法細膩、工藝奇巧,精美無比,令人嘆為觀止。據(jù)說每扇門要花工時2年方能完成,6扇門耗時十余年,可見團山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敬佩的是,歷經(jīng)滄桑,它們竟然還保存得如此完整,與整個建筑渾然一體,賽似皇宮。
張家花園正廳的廊柱十分奇特,柱墩底部雕刻有四只石獅子圍繞,呼應(yīng)柱墩的圓形,名為獅子滾繡球。石材造型完美,工藝精湛。據(jù)說用銀子打磨,十分光滑。
還有那些石雕,讓人驚嘆不已!
而今的團山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依然淳樸勤勞。
張氏后人張立永老師,風骨依然。
真誠感謝您關(guān)注我的原創(chuàng)空間,喜歡或不喜歡,它就在這里了,愉悅自己也愉悅別人,善莫大焉! 微信號:zhzjiwaterfront 公眾號:章宗籍原創(chuàng)空間 |
|
|
來自: 木香草堂 > 《古村鎮(zhèn) 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