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東在明朝末年的局勢,想來不用多說,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遼東一帶,是后金攻打明朝必須拿下的地方。明朝末年,社會動蕩,階級矛盾深重,內外交困。外有后金蒙古等草原民族對明朝虎視眈眈,內有深受剝削而反抗起義的農(nóng)民軍隊。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被李自成率領的農(nóng)民軍覆滅的,但是真正統(tǒng)一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卻是由后金演變而來的清朝。李自成攻打下北京,卻在面對清軍的時候,轉手被清軍擊潰。不要因為這樣,就認為明軍不堪一擊,而是因為明軍當時真正善戰(zhàn)的軍隊,都在遼東一帶。 遼東是抗擊后金軍隊入侵的最后憑仗,這里的軍隊輕易不可調動。所以當李自成攻打到北京的時候,吳三桂的軍隊根本沒來得及勤王北京。等他打開山海關門,清軍長驅直入,結局似乎已經(jīng)注定了。 遼東的軍事戰(zhàn)略意義十分重大,到這兒來的人非能臣干將不能勝任。袁可立是一位名臣,最后卻被明熹宗派到遼東巡撫登萊,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袁可立雖然是文臣,由推官登高位,但是卻實實在在是一位有本事的人。在他為推官的時候,就處理了不少奇案大案,甚至“以七品之卑斗翻四品之尊,袁可立的不畏權勢,不僅使他聲名遠揚,也成就他為中國歷史上的‘推官’楷模?!?/p>    第三,袁可立是天啟帝非常信任的大臣。袁可立后來侍經(jīng)筵,與孫承宗一道算是皇帝的老師。明熹宗對他的能力非常清楚,同時他又是自己信任的大臣。在遼東局勢復雜之時,袁可立是他認為最合適,而且最能鎮(zhèn)守登萊之人。明熹宗認為“彈壓登萊非公不可,于是以節(jié)鉞授公?!?/p> 事實證明,明熹宗雖然大多時候都是糊涂的,但是派袁可立卻登萊卻做的很多。袁可立到登萊之后,加強防備,招募流民,訓練兵士。銳意規(guī)劃,整肅軍紀,打造戰(zhàn)艦,操練水師,登萊的軍事力量得到增強。又在沿海增置炮臺,練兵用戚繼光“水軍先習陸戰(zhàn)”之法,使登萊武備大為增強,成為遼東前線的海島基地。 三年的時間里,袁可立積累戰(zhàn)船四千艘,組成了一支五萬余人的水陸師軍隊,與孫承宗、毛文龍、沈有容、李邦華等人相互呼應,形成“百里棋布,鼎足傳烽”的犄角之勢。 在袁可立的帶領之下,登萊的經(jīng)濟不僅得到恢復。許多商船都愿意在此???,帶動當?shù)匕l(fā)展。同時他還在保證登萊不被后金侵略之外,率軍不斷將防線往前推進,收復了不少的失地。而他在推進海上防御的同時,也牽制了后金對明山海關一帶的戰(zhàn)力,為陸地上的戰(zhàn)爭提供重要的輔助。 明清兩國交戰(zhàn),大家熟知的應當是由孫承宗一手策劃,袁崇煥等人實現(xiàn)的寧錦防線。但是與寧錦互相呼應的,還有由袁可立和毛文龍等人建立的,登萊海上長城。這道海上防線的作用,絲毫不下寧錦防線。不過可惜的是,這道防線在袁可立離職之后,因為內部的爭斗,在兵變之后徹底覆滅。 袁可立雖然后來因為與毛文龍的矛盾而自請離去,但是他在登萊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袁可立可以不守登萊,然而登萊卻不刻意沒有袁可立。著名民族英雄黃道周曾言:“公去登萊不數(shù)載,而登萊遂敗。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lián)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 …公去又十余年,而朝鮮淪陷?!?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