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是七八年前吧,我偶然在網(wǎng)上搜到了一本書,叫《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是一個日本的女孩子,叫近藤麻理惠,臺灣翻譯出版的,讀了非常受啟發(fā),曾經(jīng)給很多人推薦過。那時候有關整理的話題,似乎還沒有開始在國內流行。 后來,大約是2015年吧,我偶然看到有關整理的書籍,開始在各大網(wǎng)站和電商的書籍銷售榜上大賣,很多都賣成了暢銷書。但那時候我已經(jīng)沒有了買書再看看的沖動,畢竟,我七八年前就看過了,這本書當初給我的震撼盡消,也沒有那么吸引人了。 但與我的冷淡和不感興趣相反的是,這幾年,特別是自媒體和付費課程開始流行之后,有關整理的話題居然越來越熱,越來越流行。特別是最近幾個月,很多人不斷往朋友圈發(fā)開發(fā)整理課程的信息,居然還有專門替人做整理的顧問,也就是入戶幫別人來做整理,收入竟然很不菲。 還真像崔健老老歌里唱的那樣:“不是我不明白,這時間變化快!”還真是,才短短幾年而已,整理,這個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眼里,舉手之勞的動作,居然從書本傳播到課程開發(fā),一眨眼就發(fā)展成了一種職業(yè)! 更讓我想不到的是,前幾天,我偶然上Netflix,居然在上面看到了近藤麻理惠理惠的實景節(jié)目,講的正是我七八年前在書上看到的那些整理術。 在節(jié)目里,近藤麻理惠笑稱自己看到雜亂無序的環(huán)境就會興奮。而這個2019年元旦才上架的節(jié)目,半個月不到的功夫,不僅引得《福布斯》、《財富》、《紐約時報》等媒體競相報道,還帶動了美國舊衣服、舊書的二手物品捐贈,并帶來了新的整理風潮。 其實麻理惠并不是最近才在歐美流行的,我記得在2015年我第二次撰文介紹近藤麻理惠的時候,她的讀者群和粉絲就已經(jīng)不限于日本和臺灣了,早已經(jīng)蔓延到歐美去了。大約2013年的時候,她首次在以整齊和紀律聞名的德國出場,不到三個月,她的書就印了三刷;在意大利,她的書一上市,就進入了總榜第65名! 在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整理術》首次出版后的第五年,她還不到30歲的時候,就獲得了《時代周刊》“2015年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我記得當年同時上榜的還有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蘋果CEO蒂姆庫克等。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一個小小的整理術而已,何以暢銷近十年而不衰,橫掃歐亞美,每過幾年就掀起一次不小的波瀾和高潮,其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可以用我早幾年讀近藤麻理惠和近幾年做整理的心得來回答,希望這些回答對你理解整理及整理術的流行,有所幫助。 1、整理糾正了我們認識現(xiàn)狀的偏差很多人對整理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認為所謂的整理,就是分出要和不要的東西,然后將不要的東西丟掉,要的東西留下來。 比如,我們在嘗試清掉家里的東西或者做整理選擇的時候,很自然會思考的邏輯是,把哪樣東西丟掉?但這個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向可能錯了。 因為要“丟掉”,這樣一來,我們設立整理的門檻就抬高了。因為任何東西在當初我們買回來時,都是有需求的,也是有理由的,而如今要丟掉,理由是什么呢?此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能想到的“不丟掉”的理由,可能會多過“丟掉”的理由。于是,整理工作就難以進行和持續(xù)了。 對此,近藤麻理惠則是反過來說的,她說:現(xiàn)狀是你擁有的每樣東西都會被丟到,除非你說得出她應該留下來的理由。 近藤麻理惠的說法,其實幫我們糾正了一種思考的慣性錯誤,就是“維持現(xiàn)狀偏差”。曾經(jīng)寫過《臥底經(jīng)濟學》的經(jīng)濟學家提姆·哈福特,也是近藤麻理惠的粉絲,他在2015年曾經(jīng)撰文談過這個話題,他認為,他自己也犯過這種“維持現(xiàn)狀的誤差”。 近藤麻理惠認為,當“如何選擇要丟的東西”變成主題時,其實就大幅偏離整理的焦點了。如果整理時只考慮“丟東西”,就會變得不開心。因此,她對于選擇物品的基準,做出了這樣的結論:“碰觸時是否怦然心動?” 在整理時,把東西一件一件拿在手里,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這就是判斷時最簡單又正確的方法。 只留下令你怦然心動的東西,剩下的,全部毅然決然丟掉,其實不是在丟東西,是在糾正我們買東西和使用東西時的認知偏誤,如此思考,整理的行為就完全不同了,難道不是嗎? 近藤麻理惠 2、整理可以達到“收益遞減”的效果提姆·哈福特在解釋“收益遞減”時說:第一條褲子是必要的,第二條絕對有用,但完全搞不清楚怎么會有人需要第10或第11條褲子。有一個平底鍋很好,但第5個平底鍋應該幾乎用不到。我愛書,但我擁有的書已經(jīng)超過我此生剩下的時間有辦法讀的量,所以其中有些必須丟掉。 真正讀過近藤麻理惠的書的人一定記得,麻理惠在書中曾經(jīng)反復強調:“同類的東西全部集中后,再一口氣判斷”。實際上這種同類集中,就是一種絕佳的糾正“收益遞減”的好方法。因為不集中,不足以發(fā)現(xiàn)“我們原來買了那么多相同功能的東西?。 ?/p> 想想看,當你把同性質和類似的東西收集在一起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同樣功能的東西,你居然買了5件,你是不是覺得好傻?可能5條造型接近的褲子還不足以讓你判斷出來自己的智商的話,但如果是樣子和功能都差不多的5個平底鍋呢?如果你還看出來,你的智商就真的有問題了。 因此,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等“整理完臥室再來整理客廳”,先檢查最上面的抽屜,再一個一個往下檢查,這是一種非常致命的錯誤行為。幾乎所有的家庭里,就算是同樣的東西,往往也會分散收納在兩處以上,同一類物品,又不斷從別的地方出現(xiàn),此時,整理的意愿就很容易消失了。或者要整理出什么,早就忘掉了。 因此,在整理時,一定要按“物品類別”來思考,把同一類東西全部集中在一起后,再一口氣做出判斷,是非常智慧的一種判斷方式。 近藤麻理惠的整理步驟如下: (1)首先決定:“我要整理衣服!” (2)接下來,把家里的衣服一件不剩地收集起來,攤在地板上,再堆起來,然后一件一件拿在手里,只留下心動的。 (3)接著就依照這個步驟,按照“物品類別”判斷所有的物品。當衣服多時,可以按上半身、下半身、襪子、內衣等,做更進一步詳細的分類,然后再一件一件地判斷。 為什么這么件事非常重要?這是因為有必要正確掌握自己目前到底擁有多少東西。大部分人都會因為東西梳理超出預期而大受打擊,“原來我有那么多東西啊……”,似乎通常都會多達自己想象的兩倍以上。因此,如果擁有多個款式相同的東西時,透過集中某一處,就可以互相比較,更容易做出“留下”或“丟掉”的判斷。(出自《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實際上,不只是在家庭物品的整理中,如果你在工廠里整理過物品,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同樣的東西,比如說桌子,A部門申請過,用過,過段時間覺得用不上了清理出來了,B部門還在拼命申請買。所以,我以前在主導公司的6S整理的時候,在整理階段,會要求全公司所有部門把物品區(qū)分后,登記,判斷,然后集中在一個區(qū)域堆放。這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非常多重復買的東西是什么了。因此,每當有部門再申請買的時候,我們都會要求先去看整理出來經(jīng)過分類的東西,確定沒有他需要的東西、或改造后可以買的東西之后,再買新的。這種方式,為公司節(jié)省了很多錢。 3、整理讓我們正確認知“機會成本”提姆·哈福特在文章中曾說:“我沒有完全認識到自己擁有的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買收納用品,或者一間更大的房子,或只是買更多書柜,會產(chǎn)生財務成本。但因為你現(xiàn)有的東西壓在箱子底部,害你沒有辦法拿來用,也會讓你付出成本?!?/p> 近藤麻理惠的整理理念,就似乎是為了解決經(jīng)濟學家的提到的這種“機會成本”而設置的。例如,麻理惠說:“沒有必要使用市售的收納商品,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心動地整理完畢?!?/p> 以前在家里,每次太太在收拾整理物品時,為了讓她有序并整齊漂亮地收拾好家里,我都會去買很多整齊、好看和漂亮的盒子,比如MUJI的盒子,或者宜家的盒子。 結果我卻發(fā)現(xiàn),本來是希望經(jīng)過整理,來減少物品的放置,騰出空間,盡量節(jié)省金錢,少買和不買不必要的東西。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不僅沒有起到這個目的,還額外多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來做整理這件事。 看過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后,我采取了她的建議,不再買漂亮好看的盒子回來用于整理,而是盡量就用現(xiàn)成的抽屜和箱子,用來整理和收納家里的物品。 比如,以前太太買的很多的小東西,因為沒出擺放,我就干脆讓她放到了裝鞋子的紙盒子里,碼起來。說真的,我覺得鞋盒子真的是非常好的小物件收納圣品,一是不占地方;二是,鞋盒子的設計尺寸標注化比較高,很容易可以疊放在一起;三是,現(xiàn)在的鞋盒設計的都很漂亮,碼在一起非常好看。 另外一個讓我解放了大量空間的,則是我的書。以前我的書有很多,實在是沒有地方放了,于是我就干脆改造了書房,將書房整個的墻都改造成了書架,在上面放了很多書。但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書沒有地方堆放。雖然我后來整理處理過好幾次書,對空間的改善并不多 去年10月份,我干脆采用集中書籍處理的方式,除了踐行麻理惠的同類集中的原則外,我還運用整理需要留下的東西,也就是覺得自己一定要看的書,然后把可看可不看,其實以后不會有機會看的書,統(tǒng)統(tǒng)整理出來,打包在二手書網(wǎng)(轉轉和多抓魚)上處理掉了。這也是這么多年來,第一次,將我的書架整理得空出來了一半。 不僅如此,我還在更多的領域采用了這種方式。比如,陪太太去香港,她買完化妝品之后,我就在現(xiàn)場幫她把化妝品盒子拆掉,只拿著瓶子或者內包裝的小管子回來。這樣不僅體積小,重量輕,而且好攜帶,易搬運。 即便是我過去嗜好的購書和買書,也開始全面轉向電子化閱讀。我現(xiàn)在90%以上的書都開始采用電子化購買和閱讀。第一個好處是,我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成捆成捆往家搬書,占用很多的空間了;第二個好處是,購買效率大幅度提高,只要在iPad的客戶端上輕輕一點,付賬,書就可以看了,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樣,還要等著書出來,去書店買,或者等待書郵寄到家。其實這樣一來,也節(jié)省了很多買書中額外花的時間和等待的時間。 即便是如名片之類的東西,我也不再像以前一樣,收集回來,用一張張整理出來,用透明盒子裝著,或者用專門買來的名片夾來存儲,而是直接在現(xiàn)場掃描,存儲分類?;貋碇螅粚O少需要存的名片留下來,95%以上沒有必要保留實物的名片,都當天處理掉了。 實際上,在處理和改變書的購買和閱讀之前,大約2015年開始,我就將我所有的文件和重要資料,采用電子掃描和OCR識別的方式,直接存儲在云盤里了。好處是,從此出差,我不需要帶一堆的東西,我只需要帶一個手機、一個iPad、一個筆記本,幾乎就可以應付一切的需要。需要的文件,我馬上可以從云盤中下載下來,發(fā)出去。需要演示的文件,我直接用iPad演示,需要打印的文件,我在酒店的商務打印中心直接打出來,攜帶。 用空盒和收納物品的組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原創(chuàng)到,在有限的空間里,可以做無限的嘗試,盡情享受期間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正確答案。 而用電子書替代紙質書,則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雖然以后我還是時不時需要買一些紙質書來看,但我認為其比例一定會越來越小,只到有一天,可能徹底從我的閱讀中消失。 而在新年到來之際,我做得更為徹底,干脆淘汰了我的舊iPad和筆記本電腦,買了個觸屏和鍵盤二合一的華為Matebook Pro電腦,我想,以后無論是辦公、讀書、寫作,我在一個個電腦上就可以全部完成了。這樣我的效率將會更高,而我為工作、閱讀、寫作付出的機會成本,將會更低。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主題所關心的問題,就是近藤麻理惠風靡歐亞美的整理術,大家都學習整理術,到底在整理些什么?我認為,大家著迷的,其實不是整理術本身,也不是近藤麻理惠,而是跟我一樣,由近藤麻理惠倡導的整理術所帶來的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通過整理術,通過不斷聚焦、思考和選擇我們想留下的東西,我們該放棄的東西,而重新在思考我們的時代、生活和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