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典名著 《傲慢與偏見》是聞名遐邇的英國現(xiàn)實主義女性小說家奧斯汀的杰作。她的作品題材較窄,基本上都是描寫她所處的那個階層的愛情故事。但她觀察仔細,文筆細膩,生動而深刻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生活的許多層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她的作品闡明了戀愛婚姻的倫理道德觀,真實地反映了許多人性最本質(zhì)的特點,又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性。威廉·萊昂菲爾普斯曾說:“奧斯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藝術(shù)家之一,而《傲慢與偏見》又是她的代表作?!薄栋谅c偏見》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得到評論家如此重視,不愧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伊麗莎白——奧斯汀的“寶貝女兒”:伊麗莎白是《傲慢與偏見》中最惹人喜愛的一個人物。她雖不及瓊漂亮,但那秋水盈盈的眼睛也頗具迷人的魅力。她機智聰敏,生氣勃勃,有膽識,有遠見,善于分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以她的聰明才智、優(yōu)越的精神境界處處與瞧不起她的上流社會挑戰(zhàn)。 奧斯汀特別喜歡這個人物。在小說出版時,她給姐姐卡珊德拉的信中說:“我必須承認,伊麗莎白是自有書籍以來十分討人喜歡的人物,我竟不知道我怎能忍受不喜歡伊麗莎白的讀者。”她頗為自負地稱伊麗莎白是自己的“寶貝女兒”。 淳樸的幽默辛辣的諷刺:奧斯汀能把“日常平凡事”寫得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以塑造人物形象鮮明著稱。她善于用喜劇諷刺的手法反映現(xiàn)實社會生活。她每次完成初稿之后,總是先朗讀給家里人聽,常惹得她的侄女們大笑不止。有一天,奧斯汀的姐姐卡珊德拉也在旁聽到了,笑得前仰后俯,只求簡趕快停止,免得她笑得肚子痛。 ![]() 作者風采 奧斯汀(1775—1817)生于英國南部漢浦夏斯蒡芬屯的一個基督教教區(qū)長的家里。她從16歲便開始寫作,僅為娛樂家人之用?!栋谅c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等。后兩部于她死后第一次用真名發(fā)表,附有作者小傳,人們才知道她的簡單身世。 這些作品往往用詼諧戲謔的喜劇手法,以青年男女愛情婚姻為主題,寫出一些平常故事,給我們勾畫出資產(chǎn)階級社會初期,封建保守勢力還很頑固的鄉(xiāng)村生活場景。奧斯汀的寫作態(tài)度非常嚴謹,寫人寫事,精雕細琢,一絲不茍。她自己就說:“我用一枝如此精細的筆,在一塊兩寸寬的象牙上繪畫……”她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 銀屏再現(xiàn) 本影片《傲慢與偏見》是根據(jù)簡·奧斯汀的小說改編拍攝的影片中最成功的一部,美國20世紀福特影片公司1944年出品。影片的編劇是奧爾德斯·赫克斯利和簡·默芬。 在19世紀的英國,家庭的榮耀與社會地位被看成是生活中至關(guān)重要的大事。影片以這一時期為背景,以一對教養(yǎng)、性格、社會地位均有很大差異的男女青年的戀愛故事為貫穿線索,生動地再現(xiàn)了19世紀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社交禮節(jié)和風俗習慣。勞倫斯?奧立弗扮演風度翩翩、英俊文雅但目中無人、傲慢固執(zhí)的男主人公德希。葛麗爾?嘉遜扮演聰明機智、性格開朗、語言鋒利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由于德希的“傲慢”和伊麗莎白的“偏見”,兩人之間產(chǎn)生了許多誤解和沖突。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倆人彼此了解,相互傾慕,有情人終成眷屬。 導演萊昂納德以從容不迫的敘述風格執(zhí)導這部影片。影片藝術(shù)效果很好,應當歸功于影片本身的優(yōu)點——“文藝性的對話”,影片獲1940奧斯汀最佳黑白片美工獎。 影片的巨大成功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轟動,連攝制者們也未曾預料到,1940年6月為配合影片首映,企鵝叢書出版集團出版了《傲慢與偏見》的平裝普及本,到1948年八年之中,這部小說已印了二十一版。 葛麗爾·嘉遜:小說中機敏、睿智的伊麗莎白·伯納特,以其優(yōu)雅的氣質(zhì),活潑風趣的談吐,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傾心。而在影片《傲慢與偏見》中飾演伊麗莎白的葛麗爾·嘉遜,卻令這個人物在銀幕上得以重生,更加深入人心。 葛麗爾·嘉遜于1908年9月29日出生于英國北愛爾蘭。曾就讀于倫敦大學,畢業(yè)后又到法國葛雷諾博大學學習過,盡管她對表演有濃厚的興趣,但直至24歲才下定決心做一名演員。葛麗爾?嘉遜充溢著一種典雅的美,一種過人的智慧,文靜、高雅、睿智、聰慧美麗、嬌而不艷。 1940年,她與勞倫斯·奧立弗合演《傲慢與偏見》,片中她扮演高傲又博學的伊麗莎白,奧立弗扮演風流瀟灑,性格偏執(zhí)的德希。這是他們第三次合作,兩個人演來融洽無間,將原作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葛麗爾·嘉遜一生只拍了二十幾部影片,但大多為精品。曾因《忠勇之家》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主演過的名片還有《鴛夢重溫》、《居里夫人》、《萬世師表》等。 幕后英雄 塞德里克·吉本斯,1940年因《傲慢與偏見》獲最佳黑白片美工獎的塞德里克·吉本斯(1895~1960),是美國一位十分卓越的美工師。早年,他曾當過愛迪生的助手。1918年到1924年,他服務于戈爾德溫制片公司。1924年以后,他一直在米高梅公司工作。吉本斯一生在數(shù)百部影片中擔任過美工師,十一次獲奧斯卡最佳美工獎。這十一部獲獎影片是《圣路易雷的橋》(1929)、《快樂的寡婦》(1934)、《傲慢與偏見》(1940)、《灰塵中的花朵》(1941)、《煤氣燈下》(1944)、《鹿苑長春》(1946)、《小婦人》(1949)、《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裘利斯?凱撒》(1953)和《上帝喜歡我》(195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