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書》由唐代魏徵、長孫無忌領銜編撰,是官修紀傳體正史。全書八十五卷,包括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凹o”和“傳”記載隋朝史事,“志”包括了梁、陳、北齊、北周和隋的相關內容。此次修訂既全面繼承原點校本的成果,又加以提升,使之更便于今人閱讀和引用(中華書局供圖) ■《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這是中華書局已出版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的第八部史書。作為新中國古籍整理項目中規(guī)模最大、最受關注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牽動著學界和讀者視線,該工程凝聚了一代代學人的學術接力,充分展現(xiàn)了學術傳承與進步 ■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并值得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又有新成果。繼《史記》《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魏書》《南齊書》《宋書》后,該系列第八種《隋書》修訂本面世。近日,《隋書》修訂本出版暨“隋代的意義”學術座談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新中國古籍整理項目中規(guī)模最大、最受關注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堪稱“人氣王”,牽動著學界和讀者視線?!端鍟沸抻啽局鞒终邊怯褓F、孟彥弘強調,“二十四史”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的地位很特殊。與個人研究不同,“二十四史”的整理修訂,盡量避免施加過多“個人”色彩,不為彰顯個人所謂獨到之見,而是盡量體現(xiàn)學術界的共識,使它能夠更好地為“天下之所共用”,惠利后人。 值得一提的是,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凝聚了一代代學人的學術接力,充分展現(xiàn)了學術傳承與進步。 知名度不算高,重要性卻是“唯一的” 《隋書》八十五卷,包括帝紀五卷、志三十卷、列傳五十卷,是唐朝魏徵、長孫無忌等領銜編撰的官修紀傳體斷代史書,記述了隋開皇元年至義寧二年共三十八年的歷史,系統(tǒng)保存了梁、陳、北齊、北周及隋五朝的典章制度。典章制度最重流變,但典制的變動與朝代的更替往往并不同步。而《隋書》十志對典制沿革的“完整性”有清醒且充分的認識和自覺,表現(xiàn)在對典制溯源“接續(xù)”的處理上。 “《隋書》系統(tǒng)總結和記述了南北朝后期至隋的典章制度沿革,因此,跟別的正史比起來,《隋書》的重要性不光在于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而是綜合反映了多個時代的歷史?!痹趶偷┐髮W文史研究院研究員吳玉貴看來,與前四史相比,《隋書》知名度不算高,知道和了解的人并不多,但這不意味著重要性低——對研究隋代歷史來說,它卻是最重要的和“唯一”的。 吳玉貴說:“唐承隋制,而且是全面繼承,唐朝的各項重要制度,基本上在隋代都已成型或確立,到唐代以后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完善。從尋根溯源的意義上來說,要想透徹理解唐朝,就必須回到隋朝,在《隋書》中尋找答案。” 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并值得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運用科學的??闭矸椒?,對二十五部“正史”進行首次大規(guī)模系統(tǒng)整理,出版半個世紀以來,直接影響了幾代人的閱讀和研究。自2006年起,由中華書局組織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在充分繼承原點校本成績的基礎上,按照當代學術規(guī)范加以復核和提升。 十年功成,學術規(guī)范嚴謹中更有代際接力 《隋書》同樣有所提升?!包c校本原有??庇?03條,修訂本??庇浽黾拥?388條。其中刪去舊校80余條,新增??庇?660余條,另外改訂標點數(shù)百處。”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談到,《隋書》2009年重新修訂改以百衲本為底本,并通校參校多本,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的基礎上,對原點校本的校改之處均一一復核。嚴格遵守有底本??钡脑瓌t,凡底本文字的改動,必一一出校說明,改變了原點校本“不主一本”和“擇善而從”帶來的缺憾。 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孟彥弘說,這次??毙抻啽M可能充分吸收前人研究和??背晒c校本曾系統(tǒng)利用的如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李慈銘《隋書札記》、張森楷《隋書??庇洝?、張元濟《隋書??庇洝贰⒁φ褡凇端鍟浖究甲C》、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岑仲勉《隋書求是》等外,對原點校本出版后學術界發(fā)表的成果,特別是散見的校讀札記作了全面梳理利用,并大量利用正史、類書、文集、墓志等相關資料進行校勘。與此同時,沒有減少任何舊版的學術信息,“不錯即不刪”,對原有的??庇洠尽爸蛔黾臃?、不作減法”;原??庇浶柩a充資料或論證者,適當加以增補;欠妥或失誤者,才加以修改或刪除;失校者則補寫??庇洝?/p> 《隋書》修訂十年功成,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更是凝聚了一代代學人的學術接力。上世紀70年代以來,僅上海復旦大學,就曾經承擔了《三國志》《隋書》《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五種正史的修訂工作,前輩學者朱東潤、陳守實、胡裕樹、張世祿、譚其驤、王運熙、顧易生、徐連達、鄒逸麟、王文楚等先生都曾為此付出過心血。修訂工程啟動以來,復旦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古籍所多位學者投入其中,為修訂工作提供了堅實支持。 出版界與學界的攜手,也滋養(yǎng)了彼此。比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尚君團隊,承擔了其中三部正史修訂,陳尚君在研討會上感慨:“參與修訂流程后,可以切身感受到整個工作的規(guī)范嚴謹,相當于自己也再次歷經專業(yè)的學術訓練。有關各處修訂討論來往的郵件都會打印出來存檔,以備查勘?!?/p>
來源:文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