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一支活躍于北亞的游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自古以來,匈奴的歷史都神秘莫測,關于他們的來源,史學界存在各種看法,莫衷一是,如果從中國的史書入手,是否能夠得到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呢? 匈奴與獯鬻的關系《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p> 夏后氏是夏朝的王室。根據(jù)《史記》的注釋記載,夏朝在被商朝滅亡之后,部分夏后氏逃往北方平原,棄農(nóng)游牧,成為匈奴。不過匈奴人不說古漢語,從語言學上看,他們與華夏有隔閡。 暫且不論夏朝是否真實存在,考慮到商朝于公元前17世紀初成立,如果上述夏后氏遺民確實移居北方,那么就是發(fā)生在公元前17世紀。然而,根據(jù)最新的考古成果,公元前17世紀時,歐亞大草原尚未出現(xiàn)純粹的游牧活動,更沒有騎馬的游牧民。因此,就算夏后氏移居北方,用馬放牧的匈奴人還沒有出現(xiàn)。 中國史書中記載了大量外族的風俗習慣,然而從殷周至春秋戰(zhàn)國為止,關于中國北方或西方各個戎狄部落的資料中并沒有出現(xiàn)匈奴的名字。不過,其中提到的葷粥(獯鬻xūn yù),其發(fā)音與匈奴的古音“hiungno”類似,因此有人解釋兩者發(fā)音相同,只是用了不同的漢字表示。以語言學推斷歷史的學者,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順便將匈奴的名稱延伸到后世入侵歐洲的“匈”人身上。 畢竟語言學說服力太弱,再加上葷粥的資料太少,很難支持僅因為發(fā)音相似就認為葷粥是匈奴的說法。 仍舊堅持在北亞和北歐放牧的薩米人 《史記》中列舉出的戎狄部落多位于戰(zhàn)國時秦、趙、燕附近。這里既有戎狄與華夏人混居的地區(qū),也有放棄游牧,農(nóng)耕化的戎狄,人口之間的交流非常頻繁。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才會產(chǎn)生華夏人是匈奴祖先的看法。那么戎狄跟匈奴又是什么關系呢? 戎狄不是匈奴位于秦國北邊的義渠戎很特殊,他們雖然被稱為戎,但早已經(jīng)農(nóng)業(yè)化了,但因為與秦國屢屢沖突,雙方不斷交戰(zhàn),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前311年在位)時,秦國攻下義渠二十五城,奠定了秦對義渠的優(yōu)勢。然而,這時候的義渠還有一戰(zhàn)之力,對秦國仍是威脅。 秦昭襄王(公元前307~前251年)18歲便登上王位,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秦惠文王的后妃)代行國政。宣太后與義渠王私通,還生下了兩個孩子。以后世的觀點看,宣太后的這種做法可能是緩兵之計,麻痹了義渠王,延緩了秦和義渠之間的決戰(zhàn)。 最終宣太后引誘義渠王至甘泉,對其痛下殺手。甘泉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溫泉療養(yǎng)目的地,后來的秦始皇和漢武帝都在這里興建避暑行宮。甘泉位于秦都咸陽的北邊,剛好在秦與義渠的中間地帶。估計義渠王收到宣太后召喚,輕裝前往甘泉卻被截殺,秦軍趁機發(fā)動了對義渠的總攻,消滅了國之大患。 從對義渠的記載來看,這是一支定居的農(nóng)業(yè)民族,不是游牧民,像義渠這樣的民族還有一支,就是成了氣候的中山國,中山國雖然有國有號,但他們卻是白狄。這些被稱作戎狄的族群,有著與華夏不同的風俗習慣,他們放棄了游牧,轉而定居務農(nóng),或者本來就是農(nóng)業(yè)民族,混居在秦、趙、燕附近。他們因為與華夏文化不同,被視為敵人。 秦在征服義渠之后,立刻設郡加以中國化,又修建長城,劃出一道與戎狄勢不兩立的文化分界線。我們知道,匈奴是騎射的游牧民,不是定居的農(nóng)耕民族,所以他們跟義渠、白狄沒有關系。那么匈奴跟東北的游牧民有關嗎? 燕國和趙國的問題秦國有自己要解決的麻煩,趙國和燕國同樣要面對北方和東北方的戎狄和胡人。燕國有賢將秦開,他曾經(jīng)作為質子生活在東胡,或許因為人品很高,東胡人非常信任他。然而,在中國文化中,“夷夏不兩立”,秦開在回到燕國后,立刻率兵攻擊東胡,將東胡向北驅趕了千余里。 東胡的意思是“胡人以東”的人,這里的胡人特指北方的游牧民,所以可以得出東胡也不是匈奴的結論。 匈奴弓 燕國在收拾東胡的時候,它的鄰國趙國也沒閑著。趙武靈王(公元前322~前299年在位)有感于寬袍大袖不利于作戰(zhàn),于是下令“胡服騎射”,讓趙國士兵穿胡服,學騎射。他靠著這支騎兵軍團,成功地擊敗了北方的林胡和樓煩,也建起了一道類似文化分界線的長城。 關于胡服騎射,司馬遷詳細說明了其背景。在此之前的華夏軍隊還保留著上古戰(zhàn)術,軍隊由步兵和車兵構成,相較胡人善于機動的騎兵軍團處于劣勢。趙武靈王想要改革軍事制度,學習胡人的戰(zhàn)術,好與之對抗。為此,首先必須將寬袍大袖改成方便騎乘的修身窄袖,并分成上衣和褲子。然而,穿胡服,學騎射,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抗議,趙武靈王頂住壓力,果斷改革,最終不僅擊敗了北方諸族,也成功消滅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胡服騎射后的趙國戰(zhàn)斗力大漲,但仍舊受到北方勢力的威脅。位列“戰(zhàn)國四大將”之一的李牧以守代攻,刻意驕敵,然后一鼓作氣,打得敵人抱頭鼠竄,這個敵人就是匈奴。李牧沒有單獨的列傳,他的事跡記載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也就是在這篇文章中,匈奴正式出現(xiàn)。 嚴格來說,《史記·秦本紀》和《說苑》當中,都記載了公元前4世紀末,匈奴擾秦和燕的事。然而,那時的北方游牧民是不是真的是匈奴?還是因為是北方騎兵游牧民而代稱為匈奴,我們不得而知。 真正出場匈奴真正以一支有組織的軍事力量出現(xiàn)在中國人視野中,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前后。公元前215年,有人散布“亡秦者,胡也”的讖語,秦始皇認為“胡”指的就是胡人,即匈奴,為了防患于未然,他派蒙恬率軍三十萬北上,伺機一舉滅亡匈奴。借著滅六國的余威,意氣風發(fā)的秦軍迅速占領了黃河以南的所有地方,匈奴為避秦軍鋒芒,遠遁大漠。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名將蒙恬被迫自殺,秦國內(nèi)亂爆發(fā),秦軍移防中原,留下了大片的空間,匈奴趁機渡過黃河,奪取大塊領土。 ![]() 至此,我們可以說,匈奴不是義渠、不是白狄,更不是東胡,他們不是一支靠近華夏的戎狄,否則早被中原力量消滅了。他們很可能是各種北方游牧民組成的復雜族群,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即便匈奴的主體曾經(jīng)是夏朝遺民,但經(jīng)過1500多年的發(fā)展,早已脫離了華夏系統(tǒng),成為了獨立的勢力,說匈奴源自華夏,就如同說所有陸上生物都源自魚類,不是錯誤,但沒有文化意義。人不會跟一條魚攀親戚,匈奴也不會認華夏為祖宗。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說苑》 你對匈奴歷史怎么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贊、轉發(fā),支持原創(chuàng)! |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瀏覽器下載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