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725年,一個24歲的男青年帶著另外一個剛剛20出頭的小伙子從四川出發(fā),開啟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他們是年少相識的至交好友,早就說好了要仗劍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華。 的確,這個世界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精彩,他們走過了很多路,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fēng)景,但是旅途中那個20出頭的小伙子突然暴病而亡。 年少的時候我們總以為,很多事情都可以地久天長,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 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jīng)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是一種多么大的緣分和運氣。 因為旅行、治病,男青年花光了所有的盤纏,有人勸他趕快給朋友入土為安。 可誰也未曾料到,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為了不讓朋友客死他鄉(xiāng),他背著朋友的尸骨,以包裹囊,攜帶到朋友的家鄉(xiāng)安葬。 是不是像極了的電影《落葉歸根》的劇情? 但是這個故事的原型早在1200年前的大唐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個暴斃的年輕人叫吳指南,那個背著朋友尸骨還鄉(xiāng)的年輕人便是詩仙——李白。 三毛說:“朋友之義,難在義字千變?nèi)f化?!?/p> 最初的我們也和年輕時候的詩仙一樣,將朋友間的義氣看得比山還高,比海還深,但是友情卻有一個天敵,名曰時間。 你以為友情是一場終生相伴的旅行,卻不知道有些人會猝然離場,甚至來不及好好道別,就已是天各一方。 李榮浩有一首特別流行的歌曲:“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我不敢保證所有的人都是李白的粉絲,但我敢肯定,李白這樣一個俠肝義膽的人沒有誰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讀過李白的詩,想必大家的有一個特別直觀的印象,詩仙的朋友遍天下。 在詩里,李白哭過釀酒的紀老頭,哭過日本人晁衡,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又給劉十六寫詩,更別說飛燕傳書、紙短情長的賀知章、杜甫、孟浩然了。 這樣的朋友圈可真夠龐大的,但是你要問,其中有多少真正的友情,那么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李白剛到長安做“京漂”那會兒,因為詩名遠播,的確吸引了很多目光,加之不管有錢沒錢,出手大方,性格豪爽,在酒桌上也著實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 甚至連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都邀請過他參加派對。 可一說起,能不能幫自己介紹份工作,給皇帝遞個話?大多數(shù)人就像喝醉了似的,打著哈哈四散而去。 但改日一聽到李白邀請大家喝酒玩樂,一瞬間又會聚集起一堆人。 作家少文杰曾經(jīng)說過:
真正的友誼是不喧囂的。 這個道理年輕時候的我們不懂,年輕時的李白也未必能夠看清。 正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有些人也不是一點忙也不愿意幫,只是李白的性格恃才傲物,讓他向別人說個好話已經(jīng)是極限了,可要他像其他人一樣為了拜謁求官,不僅要賣臉,還要賣膝蓋,可就是千難萬難了。 當我們翻閱李白求職的那些簡歷,你能清楚地看見一個套路: 先夸一下對方,再捧一下自己,表明一下意圖,最后還要加一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如此“誠意”,那些官老爺們也許早就恨不得你一蹶不振,哪還能讓你步步高升? 可在李白的一眾酒肉之交的達官顯貴之中,有一人不一樣。 他就是,賀知章。一個比李白大了42歲的老頭兒。 李白和賀知章初見的時候是在長安城的一家酒肆,李白喝醉之后才發(fā)現(xiàn)忘記帶錢。 賀知章見狀大笑三聲,取下御賜金龜,權(quán)當酒資。 自此,兩人成為忘年交。 賀知章深知李白的傲氣,也清楚他的才氣,即便遭受同事的阻撓,他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向朝廷舉薦,為此老頭兒可沒少受旁人的閑氣。 而且李白牛脾氣一犯,誰都不認:“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p> 有一次唐玄宗下詔讓李白見駕,這小子正在酒桌上和人拼酒,若不是賀知章幫著周旋,差點落得個抗旨不遵的違逆之罪。 在賀知章不遺余力地推薦下,終于在其退休前為李白謀得一個翰林的職位,而那一年李白正好42歲。 可就在李白走進大明宮的時候,告老還鄉(xiāng)的賀知章卻傳出了病逝的消息。
那一天風(fēng)雨大作,李白恍然大悟: 原來他失去的不是一個肯為他“金龜換酒”的酒友,而是少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能夠欣賞他的知己。 孟子曰:“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p> 人世間有很多痛苦,但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生命還在,理想還在,知己卻已不在。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么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沒有被稱為“老李”? 一個高贊回答很有意思: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 杜甫的詩向來老氣橫秋,但是當他遇上李白的時候,卻完全換了一副面孔。
那一年,李白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出走大明宮。 那句“高公公,給爺脫靴”,成了李白留給長安的最后一聲長笑。 然后李白和杜甫,在開封進行了一場世紀會面,半路還加入了一位比他們混得還慘的高適。 有人說,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對他是“單相思”。 杜甫將李白奉為偶像不假,可要說他們的友誼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光中,他們“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醉同酣,相信如果不是好朋友,誰也做不到和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同睡一張床。 聞一多先生曾經(jīng)這樣形容過李杜的見面:
杜甫陪著李白跋山涉水的時候,正值李白人生失意之時,知己亡故,事業(yè)受挫,慶幸的是他遇上了杜甫。 白刃仇不義,黃金傾有無。 一路上千辛萬苦,杜甫不僅沒有任何怨言,反倒是罕見的豪情萬丈,甘愿為朋友兩肋插刀。 于是,我們可以看見,往后余生,李白和杜甫的名字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即便歷經(jīng)千年,一刻也未曾分開。 紀伯倫說:“和你一同笑過的人,可能把你忘掉;但是陪你一同哭過的人,永不忘懷?!?/p> 真正的友情,永遠可以風(fēng)雨無阻的一起走下去。 安史之亂,對大唐王朝來說是一場災(zāi)難。同樣,它于李白也是一場在劫難逃。 公元755年,李白隱居廬山,卻依舊心懷天下。 這時候永王李璘突然到訪,三度相邀,使他又一次燃起了報國之志,欣然前往。 可惜他跟錯了領(lǐng)導(dǎo),李璘被剛剛繼位的新皇帝李亨宣布為叛軍,李白鋃鐺入獄,危在旦夕。 你猜誰會來救朋友滿天下的李白? 是高適?那個曾和一起暢游高山流水的同伴,現(xiàn)在正是看守他的長官。 但是,高適沉默了。 是杜甫?杜甫也確實在四處謀劃著想要營救他,可是位卑言輕,只能自責(zé)地焦慮道: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p> 是那些飛鷹走兔、斗酒吟詩的朋友?岑夫子、丹丘生、汪倫……他們都不在李白的身邊。 人活到一定年紀,你會發(fā)現(xiàn):朋友圈越來越大,而朋友卻越來越少。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人出手了。 “你還記得并州軍營外的那個軍漢嗎?” 心灰意冷的李白被一位身材魁梧的將軍從牢房中請出,恍惚中終于從記憶深處找到這張熟悉的面孔。 那年他途徑并州,劫過一次法場,救下一位被冤枉卻寧死不屈的士兵。 李白請他喝過酒,因為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雖然那時李白已經(jīng)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 這個士兵的名字叫做郭子儀,也就是眼前這位力挽狂瀾、威震天下的兵馬大元帥。 郭子儀說:斬謫仙可以,先把我腦袋拿去。 曾經(jīng)的“一面之緣”,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三毛說過:
人在落難時,雖然很痛苦,卻也是件好事,因為如果沒有發(fā)生任何事,你就永遠不會知道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假交情。 王家衛(wèi)在《重慶森林》里說:
或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這樣的感情:走著走著,就遠了。說著說著,就散了??粗粗?,就淡了。 但是,總有一段情會永留心間。 “我以為友情是一輩子的事情?!?/strong> 縱使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都有期限,我依然相信。 就像李白、賀知章、杜甫和郭子儀,他們也和我一樣堅信著這句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