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篇文章,由易友賈歐老師創(chuàng)作: 前天,碰一個朋友在一塊閑聊。當聊到孩子的話題時,他的表情頓時變得驚悚嚴肅起來…… “你知道嗎?我們村上六子13歲的女兒,從20樓跳樓自殺了!現(xiàn)場聽說很慘烈,身體幾乎摔碎了!” 聽過之后,我猛然一驚,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難受、壓抑,又夾雜著萬分惋惜的心情。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會讓一個的蓓蕾般的女孩走的如此決絕。 在朋友接下來的訴說中,我終于得到了慘劇的答案。但這個答案,竟讓我聽的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 原來,因為女孩先前的學習成績非常好,最近學習成績下降了,而且回到家里特別喜歡玩手機,遭到了父母嚴重的責罵 ,一時想不開,才釀成了跳樓的慘劇。 聽了這件事之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直思索著本不該發(fā)生的慘劇,問題產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這一細細想來,在有關孩子的這些方面,真的讓人擔憂。 父母焦躁的愛,扭曲了孩子的心靈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每個做父母的,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爛了,為了孩子吃盡百般苦難,也心甘情愿。 特別是身為女性的母親,本是柔弱之身,為了孩子也會變得無比剛強。正所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p> 父母對孩子的愛發(fā)自心底,先天而來,自然而然,所以才愛的那么徹底,真摯無私。 如果說,世界上真有一種永恒的愛,那就是父母之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strong> 可是我們這么偉大的父母之愛,有時候,在孩子眼里,卻被父母的焦躁情緒,不知不覺給敗毀了。有時候,敗得來不及反思,來不及后悔。 在某一個關鍵的節(jié)點,正是父母的“焦躁期”遇上了孩子的“叛逆期”。一個愛的焦躁,一個心靈需要疏導,如果沒有很好的契合,就會出現(xiàn)因“論理”而變成情感的“撕殺”。 有時候,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不改正錯誤,就會失控地批評教育,而孩子卻認為是父母不疼愛自己,有意傷其自尊。所以,父母心中的愛,也變成了孩子眼中的恨。 事后,父母的情緒釋懷比較快,而心理壓抑受傷的往往都是孩子。 孩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父母大都在40歲左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事業(yè)也處于攻堅的階段,真可謂是壓力山大。 而壓力帶來的情緒波動,就直接升騰成心中的無名之火。當看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時,就會被瞬間點燃,在責備孩子的過程中,語言和方式就容易出現(xiàn)過激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父母能明顯感受到自己情緒的偏激,但卻很難控制自己的沖動。往往只在事后靜下心來,內心才感到對孩子的心疼和愧疚,才趕緊對孩子進行細致耐心地教導。 這種對孩子“亡羊補牢”的“補愛”行為,一旦習以為常,就會養(yǎng)成孩子任性倔犟的性格,對其以后處事的靈活性有很大影響。 另一部分父母,對孩子進行“暴風驟雨”式愛的宣泄之后,很少回頭去和孩子進行溝通疏導。認為孩子小,性子也小,一會就沒事了。往往就是這個一念之差的“慣性思維”,極易造成孩子心靈的扭曲。 孩子和父母正面“論理”時,自然是“名不正言不順”而處于下風,但內心又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愛護,一時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就會以“自虐式”的行為,讓父母心疼關愛自己,從而獲得報復父母的宣泄。 這才是讓人最擔心的隱憂,也是好多悲劇的起始原由。 在父母的心里,孩子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人。而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心身都會有不同的變化,男孩和8有關,女孩兒和7有關。 也就是說,男孩在8歲、16歲、24歲……女孩在7歲、14歲、21歲……這些都是變化的關鍵年齡段,做父母的要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教導方式,一定要特別注意孩子慢慢生成的自尊心,盡量去尊重孩子,和孩子在心里上達成一種良好的溝通默契。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父母如陽光雨露,照耀滋潤其生長。但是一不小心,陽光和雨露變成了炙烤和狂風暴雨,幼苗就容易枯萎。這其中的道理,做父母的要思之慎之。 很多外部的不良誘因,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健康 現(xiàn)在是個多元的社會,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煩惱,連孩子也深陷其中。 如今,說是手機“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一點也不為過。父母們日常的社交和經濟往來,手機是不可缺少的載體。但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手機多是在游戲的層面。 現(xiàn)在的手機游戲,追求情節(jié)及畫面的逼真化,網絡社群聯(lián)動化。益智游戲則偏安一隅,而處于主導地位的手游內容,則充斥著獵殺、驚艷、刺激等不利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內容。 而未成年人靈敏的好奇和模仿心理,就會使其沉迷于手游情節(jié),讓其自身未成熟的思想意識引入歧途。并且這種先入為主的不良觀念一旦在心里建立,就很難矯正。 去年8月份,在蘇州南通,一個13歲的男孩在親戚家凌晨突然跳樓自殺了。孩子父母當時傷心欲絕,難以接受這一事實。 孩子的家長認為孩子絕對是玩游戲被害的,而且孩子平時沒什么壓力,怎么會自殺呢?孩子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家庭還算富裕,平時對孩子挺好的,孩子平時非常討人喜歡。隨后,孩子的家長就報警了,警察調查說孩子睡前玩過一款游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吃雞”游戲 悲痛欲絕的父母,最后哭訴著說,是這款游戲殺害了自己孩子,恨死了開發(fā)這款游戲的人。讓在場的人看的無比心痛、同情。 好多人對“吃雞”游戲并不陌生,“大吉大利,晚上吃雞“”的口號也一度成了網絡流行語。一下引來更多人參與游戲當中。讓人憂心的是,這里卻有大批未成年的孩子。 “吃雞”游戲,是一款以獵殺為主的手游。先不論真實戰(zhàn)爭的殘酷性,單單里面經常出現(xiàn)的跳樓、跳樹、翻越障礙的各種動作,就已讓人匪夷所思了:游戲里的人物總會輕而易舉、毫發(fā)無損地完成這些動作,真像是在夢里。 如果未成年人過度沉迷于網絡,入戲太深,就很難分清游戲和現(xiàn)實的差距,極有可能去模仿游戲中的情節(jié),助長暴力和迷幻傾向,傷人又害己。 不單是手機游戲中,還包括于現(xiàn)在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無處不在的小視頻,時不時出現(xiàn)各種頹廢、消極的喪文化、另類文化,迷惑著人們的心智。父母尚且分辨不清對錯,難以自持,更何況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 所以,從小的方面來說要凈化網絡環(huán)境,從大的方面來說要凈化社會風氣,給未成年的孩子們,提供一個陽光,健康的生長環(huán)境。這是天下每一位父母應盡的責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家長要修身養(yǎng)性,以身作則,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就是孩子的首席啟蒙老師。我們寄希望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教養(yǎng)是這一切的基礎,也是衡量一個人最基本的條件。教養(yǎng)的優(yōu)劣,最關鍵在于家教。 古語講:蒙以養(yǎng)正。孩子從小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做父母則就要修身養(yǎng)性,一身作則,以身正人。 老話講,“上梁不正,下梁歪”、“根正苗紅”,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做父母的要修身,首先就要修心。一個人心地光明,內心才會強大,只有內心強大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為心態(tài)沒有及時端正,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做起事來就會有失分寸,過猶不及。 在批評孩子犯錯的問題上,很多父母就是難持其度。說輕了,起不到效果;說重了,又會傷到孩子的自尊。這是因為心中不平,夾雜著情緒在里面,就很難感知批評方式的輕重緩急,不能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fā),就難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就不容易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導。 孩子在父母身邊一天天長大,會耳濡目染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我們經常說“言傳身教”,就是要父母一身作則來教育孩子。這個在平時要下足功夫,始終如一,絕不能心血來潮,半途而廢。 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其實對父母來說是一種很好的鞭策。父母在平時做事中,要有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引以為豪的信念,才不失做父母的責任和偉大。 學校,是未成年孩子最為親密的第二個家。孩子很多重要的觀念都是在學校里形成的。但目前還有不少學校,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目的,疏忽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這是有違教育理念的。 我們經常講“德本才末”,如果一個人的品德不好,他的才能越大,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傷害就愈大。 學校應當樹立“先學做人”理念,再發(fā)掘學生的其它潛在才智,因材施教,重點培養(yǎng),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正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快樂做自己,成就自己。 反觀以應試教育為目標的學校,成立所謂的“尖子班”、“特優(yōu)班”,讓孩子成了考試機器。雖然說學習成績了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但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失去了本自天真的快樂,對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更嚴重的,有些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抗壓能力不強,極易患上了心理疾病,這是讓人非常痛惜的。 萬事皆有度,一旦走上了極端,有時真的會得不償失。做父母的一定要體諒我們的孩子,萬不可拔苗助長。更不能盲目地讓孩子成為實現(xiàn)自己未圓夢想的工具。 孩子的好奇心,使其在不同的環(huán)境會有不同表現(xiàn)。有的孩子在學校里面特別聽話,而到了家里就成了“小皇帝”。相反,有的孩子在家里很乖,而到了學校,就成了搗蛋的“孩子王”。 因此,家庭要和學校建立切實可行的聯(lián)動機制,及時溝通,父母為老師著想,老師為父母著想,共同攜手,一步步導正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對孩子來說,這才是幸運的教育。 此時,耳邊似乎又響起了梁啟超先生那首振奮人心的——《少年中國說》: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總之,孩子是每一個家族的延續(xù)和希望,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做父母的不只是光有愛就行了,還要有愛的能力。 如果父母的愛,加入了低劣的個人情緒,請記?。河袝r候,你的愛,在孩子眼里將變得一文不值,甚至會成為壓倒孩子心靈慰籍的最后一根稻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