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成】 人參去蘆 白術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各10g) 【用法】 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氣健脾。 【藥理作用】 具有保護胃黏膜、抗心肌缺血、抗肝損傷、抗腫瘤、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力等。 【中醫(yī)證】 脾胃氣虛證(臟腑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言低微,四肢無力,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西醫(yī)病】 慢性腸胃炎及潰瘍、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慢性腎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腦痿縮、月經(jīng)不調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脾胃氣虛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脾胃虛弱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虛既不能和調于內,又不能溫養(yǎng)于外,則面色萎黃,語言低微,四肢無力,神疲倦?。晃柑摬患{,則食少;脾虛不運,則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皆為脾胃虛弱而不得溫養(yǎng)之征。治當益氣健脾。 方中人參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生化氣血,為君藥。脾氣虛弱,以白術益氣健脾,助人參補益中氣,人參偏于補益脾胃,白術偏于建立脾胃,一補一建,生化氣血,為臣藥。脾虛濕生,以茯苓滲濕,助人參、白術建脾益氣,為佐藥。甘草補益脾胃,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相互為用,以奏益氣健脾和胃之效用。 配伍特點:人參配白術,益氣健脾,標本同治;人參配茯苓,補中有瀉,利中能補。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面色萎黃,四肢無力,或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脾胃氣虛明顯者,加山藥、扁豆,以益氣健脾;若肺氣虛者,加五味子、罌粟殼,以收斂益氣;若心氣虛明顯者,加大棗、山藥,以補益心氣;若腎氣虛者,加巴戟天、淫陽藿,以溫補腎氣等。 3.注意事項:脾胃濕熱者慎用本方。 【附方】 1.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人參去蘆 白術 茯苓去皮 甘草炙 陳皮各等分(各 2.六君子湯(《婦人大全良方》)人參去蘆 白術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三錢(各 3.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yī)方論》)人參一錢( 4.保元湯(《博愛心鑒》)黃芪( 四君子湯、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與保元湯均能治療氣虛證,四君子湯是治療氣虛證的基礎方,異功散又用陳皮,兼以理氣和胃;六君子湯又用陳皮、半夏,兼以理氣燥濕降逆;香砂六君子湯又用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兼以行氣化滯,燥濕降逆;而保元湯組成中用黃芪、人參、肉桂、甘草,功用重在益氣散寒,所治虛寒證以氣虛為主。 【方論選錄】 吳崑:“是方也,人參甘溫質潤,能補五臟之元氣;白術甘溫健脾,能補五臟之母氣;茯苓甘溫而潔,能致五臟之清氣;甘草甘溫而平,能調五臟愆和之氣。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醫(yī)方考》) 汪昂:“人參甘溫,大補 【方歌】 四君子湯人參術,茯苓甘草量相同, 若加陳皮為異功,再加半 更有香砂六君子,隨證加減最重要。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00.實用中醫(y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