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成】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各等份(各12g) 【用法】 上剉,每服五錢(15g),水煎,入鹽一捻,食前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陽利濕,分清化濁。 【藥理作用】 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中醫(yī)證】 虛寒膏淋證。小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狀,舌淡,苔薄,脈沉。 【西醫(yī)病】 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慢性盆腔炎、慢性腎炎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虛寒膏淋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陽氣虛弱,濕濁內(nèi)結(jié)所致。腎氣虛弱,不能固攝,陰精不得所固而下泄,則小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狀;舌淡,苔薄,脈沉,皆為陽虛寒濁之征。治當(dāng)溫陽利濕,分清化濁。 方中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止遺濁,治尿頻,為君藥。濕濁內(nèi)結(jié),以川萆薢利濕化濁,為治白濁之要藥,為臣藥。陽可化濕,以烏藥溫腎寒,暖膀胱,治小便頻數(shù),助益智仁溫陽固攝;石菖蒲化濁除濕,助川萆薢分清化濁,共為佐藥。諸藥配伍,以奏溫陽利濕,分清化濁之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虛寒膏淋證的基礎(chǔ)方,臨床應(yīng)用以小便白濁,凝如膏狀,舌淡,脈沉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腹痛者,加肉桂、小茴香,以溫中祛寒;若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白術(shù),以益氣健脾;若腰酸者,加鹿角膠、杜仲,以溫壯腎陽治腰痛等。 3.注意事項:陰虛者慎用本方。 【附方】   萆薢分清飲(《醫(yī)學(xué)心悟》)川萆薢二錢(6g) 黃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五分(各2g) 茯苓 白術(shù)各一錢(各3g) 蓮子心七分(2g) 丹參、車前子各一錢五分(各5g)。水煎服。功用:清熱利濕,益氣活血。主治:濕熱夾瘀證。小便混濁,尿后余淋,或疼痛,舌苔黃膩,脈澀。 《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飲與《醫(yī)學(xué)心悟》萆薢分清飲均用萆薢、石菖蒲,《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飲中又用烏藥、益智仁,功用偏于溫暖陽氣;而《醫(yī)學(xué)心悟》萆薢分清飲中又用黃柏、茯苓、白術(shù)、蓮子心、丹參、車前子,功用偏于清熱利濕,益氣活血。 【方論選錄】   張璐:“故用益智之辛溫以約制之,得鹽之潤下,并烏藥亦不致于上竄也。獨是胃中濁濕下滲,非萆薢無以清之,兼菖蒲以通九竅、利小便。略不及于收攝腎精之味,厥有旨哉?”(《張氏醫(yī)通》) 【方歌】   萆薢分清石菖蒲,烏藥益智化濕濁, 小便白濁凝如膏,溫暖腎陽功用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