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族是我國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散居在今甘肅、新疆南部,青海、西藏東北部和四川西部。遠在先秦時,羌人已見于我國古代文獻記載:“兩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訜o常,依隨水草,地少五出游谷,以產(chǎn)牧為業(yè)。”羌人有火葬習俗,“羌人死,燔而揚其灰”。 戰(zhàn)國初年,羌人無弋爰劍(羌人謂奴為無弋,以爰劍嘗為奴隸,故因名之),稱雄于河、湟問,爰劍及其子孫,從此即成為羌人世襲酋長。以后羌人人口逐漸增殖,分為很多部落,“或為氂牛種,越離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電;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 王莽末年,羌人大量入居塞內(nèi),散布在金城(治允吾,在今甘肅永靖縣西北)等郡,與漢人雜處。漢羌人民習俗既異,言語亦互不相通,羌人“數(shù)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因而時常聚眾反抗。 東漢初年,光武帝為安撫羌人,采納司徒掾班彪建議,恢復設立護羌校尉,以牛邯主領其事,持節(jié)監(jiān)護,理其怨結,但羌人犯塞并未停止。 建武十年至十二年,先零羌豪曾與諸種聯(lián)合,再度進犯金城、隴西、臨洮一帶,光武帝先后派中郎將來歙、隴西太守馬援率兵擊破。馬援將歸服的羌人,徙置天水、隴西、扶風三郡,分散治理,隴右保持相對平靜。明帝繼位后,對羌人采取軟硬兼施策略,攻戰(zhàn)稍稍緩和。 從章帝建初二年(78)至和帝永元十三年(101),這二十多年時間,漢羌戰(zhàn)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對燒當羌迷吾、迷唐父子的征伐,連年動眾,干戈不息,耗費甚巨。 羌首迷吾雖為漢隴西太守張紆定計毒殺,然漢朝郡守代領護羌校尉者或被殺,或征戰(zhàn)無功,以致不得不頻頻易人。章帝時,張掖太守代護羌校尉鄧訓由于實施威撫并用,以賞賂離間諸種的策略,甚得其效,以致迷唐叔父號吾亦率其種人來降,使迷唐被迫遠徙,部屬離散。
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眾多羌人因戰(zhàn)敗而降服,但遭到地方官吏豪右所奴役,因而積怨為仇。東漢中期以后,羌人的反抗比以前更加激烈了(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