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會覺得自己不會洗臉,但是面對各種各樣的潔面產品,卻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確認自己是不是挑對了洗面奶。 但潔面產品種類繁多,單靠一個個地試,從而精準挑中自適合自己的洗面奶,無異于大海撈針。 怎么才能更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洗面奶呢? 別擔心,我們就請來了專業(yè)的化妝品配方師林志青老師,帶大家從成分的角度,認識一下自己天天都在用的這些潔面產品。 潔面產品的種類 潔面產品最根本的不同并不是功效、香型或者針對的人群,而是其實清潔的原理。按照清潔的配方,清潔產品可以分為三類: ① 皂化產品 以脂肪酸+堿為基礎來制造的產品,如:肥皂類產品、洗面產品及粉狀清潔產品。 這類產品很好辨認,因為他們基本都會使用到各類脂肪酸(比如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等)以及堿(氫氧化鈉、氫氧化鉀、三乙醇胺等)。 其中,脂肪酸的含量會比較高(約 10% 左右),因此會在成分表中排名比較靠前。 只要看到配方表前幾位是這種脂肪酸,并且也能找到堿類成分,那肯定是皂基無疑了。 皂化產品 ▼ 圖片來源:真實拍攝 這類的產品的優(yōu)點是清潔力較強,但是由于堿性也比較強,洗后皮膚會感覺比較干燥和緊繃,適合出油比較頻繁的夏季使用。 另外,普通皂化香皂因為去油脂的能力太強,確實不太適合一些皮膚容易有問題的人,比如皮膚敏感、長痘、皮炎或者曬傷凍傷,反而會越洗越嚴重。 ② 合成類產品 這類產品直接添加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劑所制作產品,成分的種類太多了,劑型也有很多種: 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劑分為好多種,比如傳統(tǒng)的,洗凈能力強但刺激性比較大的月桂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 (Sodium Lauryl Ether Sulphate)。 或者這兩年比較流行的溫和的氨基酸表活,比如椰油酰谷氨酸鈉(Sodium cocoyl glutamate)、月桂酰谷氨酸鈉(Sodium lauroyl glutamate)、椰油酰谷氨酸鉀(Potassium cocoyl glutamate)等。 另外,還有經常用于天然潔面產品或者嬰兒產品中的烷基葡糖苷(Alkyl Polyglycoside)等等。 普遍來說,如果表面活性劑偏刺激的話,就不太適合敏感肌的朋友用;而表面活性劑偏溫和的話,那么產品洗后會有滑感,但有些人會因此覺得好像沖不干凈。 合成類產品 ▼ 圖片來源:真實拍攝 ③ 合成 & 皂化復配型產品 這類產品就是前兩種的結合,因此在配方上會同時出前兩項中所舉例的常見清潔成份。 這樣的配方設計能具有皂化產品洗后清爽感,而且不會有滑膩沖不干凈的感覺。 合成 & 皂化復配型產品 ▼ 圖片來源:真實拍攝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幾年也有一些新型的產品,但是這三種類型已經涵蓋了絕大部分潔面產品。 另外,至于洗面奶的泡泡多與少、潔面是男士用還是女士用,價格是還是便宜,其實都不需要太在乎。 又有人要問了,那為什么不同的產品價格差很多,使用起來的感覺區(qū)別卻特別大呢? 這是因為,除了清潔成分、香型之外,化妝品配方師也會在配方里添加一些成份,如:潤膚劑及保濕劑,甚至還會添加一些植物萃取液來舒緩,來降低產品的刺激性,提高保濕效果。 常見的清潔產品中的保濕成份及潤膚劑有: ① 多元醇 說多元醇可能大家會一時聽不懂那是什么,但是說到甘油,我想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吧。 這類型的成份有很多種,它們的共同特性都是親水性,對皮膚有很好的保濕作用,可以降低清潔成份對皮膚的刺激性。 常見的成分有:鯨蠟醇(Cetyl Alcohol)、植物甾醇(Phytosteryl)、水溶性橄欖油(Olive Oil PEG-7 Esters)等。 ② 油脂 在清潔產品配方內,加入少許的油脂,有助于降低清潔力及刺激性。 此外,這些成分還能停留在皮膚上,避免皮膚水份蒸發(fā)流失,起到一定的保濕作用。 常見的成份有:鯨蠟醇(Cetyl Alcohol)、植物固醇(Phytosteryl)、水性橄欖油(Olive Oil PEG-7 Esters)、椰油基葡萄糖苷及油酸甘油酯(Coco-Glucoside &Glyceryl Oleate)等。 |
|
|
來自: 再見再見3 > 《生活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