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訂閱號所發(fā)表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非對社會公眾的觀念引導,請斟酌識別。部分圖片素材與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與,其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訂閱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 中國人歷來看重陰陽宅的風水,一家的福禍盛衰,子嗣貴賤,皆系于此。 但家運再大,也大不過國運。而國運盛衰,則系于帝王之家。 皇城與皇陵,一為皇帝生前御宇之所,一為死后長眠之地。歷代帝王對兩者的風水十分看重,使盡無數(shù)手段,只為追求無懈可擊的風水布局。 但北宋王朝,似乎有些例外。 宋太祖的心病 一幅《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府的繁華。但是,當年宋太祖的一念之差,也許會使這一切都不復存在。 ▲宋太祖趙匡胤▲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王朝。起初,宋太祖因后周之舊,仍以東京開封府作為都城。 五代之中,雖有四個朝代在開封建都,但都是短命王朝:
這與開封的地形有很大關系:地處中原腹地,四周一馬平川,北臨黃河水反弓之處,是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守。 所以,宋太祖動了遷都的念頭。他想把都城遷到洛陽或長安,那里是漢唐古都,依山水之險,可固守天下。 但這一想法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尤其是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的一句話,讓他猶疑起來。趙光義說:“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 由于眾人反對,也考慮到搬遷成本太高,宋太祖最終沒有做出遷都的決定。但他似乎預感到了什么,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在地理上,開封并不是沒有優(yōu)勢。其周圍是經(jīng)濟富庶的平原,物產(chǎn)豐富,又有繁密的水運之利,可以輻射四方。 但這一優(yōu)勢也是缺憾。在風水上,平而無山,曠蕩無收,八面吹來的風煞,沒有任何屏障,城內(nèi)也難以聚集生氣。 不過,開封雖然沒有山龍,但有數(shù)條水龍。 清代人曾對開封的地勢有一番評論:“平曠四達,以水為龍,自亥方入首,六龍聚會,必高阜為主宰。” 開封河網(wǎng)遍布、水系發(fā)達。宋太祖曾不無炫耀地說:“朕有三條玉帶——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p> 除了這三條“玉帶”,宋太祖還開挖了一條人工渠道,為皇宮提供水源。因這條河流發(fā)源于開封的西方,五行中西方為金,所以被稱為“金水河”。 ▲北宋開封府全圖,由北自南, 依次為五丈河、金水河、汴河、惠民河▲ 這條金水河從西北位引入,西北為天為陽,實為氣脈。東行止于內(nèi)城東邊的護城河,這也使從天門引入的氣脈得以永遠留在大內(nèi)之中。 但是,只有水龍,而沒有山龍,終究是會出問題的。 密布的水道給開封府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使其經(jīng)濟富庶、文化發(fā)達。 但正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北宋王室始終面臨著人丁凋落的問題。 北宋前七個皇帝中,有三個都出現(xiàn)了后繼人選不足的情況:
▲宋徽宗趙佶▲ 宋哲宗的弟弟,就是宋徽宗趙佶。他很擔心自己絕后,于是找到道士看個究竟。原因竟是:皇城北無靠山,而且東北方地勢低陷。 東北位又稱“子孫山”,主管人丁及后代的發(fā)展,宜高大充實,不可低陷,否則不利子孫。 所以宋徽宗便在此建了一座萬歲山,后改名“艮岳”?!棒蕖保瑸闁|北之卦。 宋徽宗確實走了一步好棋。自艮岳啟建,宋徽宗生兒育女,就像開了掛一樣——終其一生,共有38個兒子,42個女兒,為歷代皇帝之最。 但他又因多走了一步棋,致使?jié)M盤皆輸。 宋徽宗是一個文化人,有不少雅好,除了我們熟知的金石書畫之外,他還酷愛石藝園藝。他想把艮岳建成一座園林,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 ▲侯拙吾《艮岳記》(局部)▲ 于是,宋徽宗大肆搜刮天下的奇石異木,大興“花石綱”(往汴京運送花石的船只絡繹不絕,每十船為一綱),結果搞得民怨沸騰,國力困竭,敲響了亡國的喪鐘。
▲蘇州留園冠云峰,相傳是花石綱遺物▲ 北宋開國,至徽宗朝,已過一個半世紀。當年太祖皇帝并未一語成讖,恐怕全賴歷代皇帝能夠“為政以德”。但宋徽宗的窮奢極欲、勞民傷財,實在是背德之舉。 未等艮岳完工,北宋便已亡國,徽欽二宗被擄。是為“靖康之恥”。
到了北方苦寒之地,宋徽宗又生了14個子女。 皇陵風水之謎 宋太祖生前雖不能如愿遷都,但他死后長眠之處卻是離洛陽很近,而離開封較遠的鞏義。而此后,這里成為皇陵區(qū),一共埋葬了七位北宋皇帝。
▲宋太祖永昌陵老照片▲ 為什么舍近求遠? 一種說法認為:洛陽是宋太祖的出生地,亦是他晚年向往之地。所以他想離洛陽近些。 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出于地理與風水的考慮。 開封地處平原,地下水位高,不適合興建大型陵墓;而鞏義地區(qū)溝壑縱橫,山岡起伏,且黃土深厚,地下水位較低,能夠深挖墓穴。
另外,鞏義皇陵區(qū)還是一塊“非典型”的風水寶地。 之所以“非典型”,是因為鞏義南望嵩山,北臨洛河,為山北水南之地,且自然地勢南高北低。
所以,北宋皇陵風水有兩大特殊之處:
為什么如此反常? 因為宋王室相信一種叫做“五音姓利”的風水理論。 所謂“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再將五音分別土、金、木、火、水對應,以此確定吉利的位置。
趙姓屬于角音,五行屬木,對應東方,所以趙姓人家的房屋適合朝向東方或東南方。倘若朝向西方,則十分不利,因為西方屬金,而金克木。 《地理新書》記載:“東高西下謂之角地,南高北下謂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strong>
▲五行與方位對應▲ 鞏義黃陵區(qū)在嵩山之北,青龍山之西,東南地勢較高,西北則是地勢較低的洛河,與角姓之地完美契合。 另外,木主東方,陽氣在東?;柿曛畺|,正是皇城,契合此意。 如今,各陵之中,只有宋仁宗的永昭陵在一定程度上被恢復了原樣,成為鞏義的一塊文化招牌。 從永昭陵南門進入,一路向北,地勢是下降的。南高北低的格局,一目了然。
關于“五音姓利”法,歷來爭議不斷。用此法者,冷暖自知。 但值得一說的是,皇陵前高后低,為退龍之勢,有逐漸蕭條之意。這對于子孫來說,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北宋皇室人丁凋落,以及出了宋徽宗這個“敗家子”,是否與此有關? 后來,南宋建陵亦沿襲此法。朱熹曾不惜觸犯龍顏,上《山陵議狀》,對“五音利姓”如此評價道:
風水師的預言 還是得從宋太祖說起——他的死,是一樁千古謎案,史稱“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宮中侍從遙見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還聽到有斧頭戳地擊物的聲音。
就在當天夜里,宋太祖駕崩,享年49歲。 事發(fā)突然。宋太祖生前未營造皇陵;他去世后,皇陵工程才在鞏義倉促開工。 為宋太祖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據(jù)說有2萬人左右。不知是因為人實在太多,還是為了等待皇陵建成,送葬隊伍到達鞏義陵區(qū),已經(jīng)距離宋太祖去世7個月。
▲鞏義市博物館內(nèi)的永昌陵復原圖▲ 從此以后,宋朝就有了“七月而葬”的規(guī)定。就是在皇帝生前不修陵墓,死后在7個月內(nèi)建好陵墓進行安葬。 “七月而葬”本為先秦古制。古時天子駕崩,天下諸侯趕來奔喪,遠近不同,時間不一,所以要等七個月才下葬。只是漢魏以來,這一制度很少被遵守了。
▲《禮記·王制》▲ 而皇帝生前不修陵墓,雖然能在平時節(jié)省一筆開支,符合北宋(大多數(shù))皇帝仁德節(jié)儉的風格,但實際上問題重重:
宋代的一本筆記集,《春渚紀聞》中就記載了“定陵兆應”一事。 公元1022年,負責修建皇陵的宰相丁謂,將真宗的陵墓確定在牛頭山后之地。當時,有一位著名的風水大師徐仁旺上表,陳述“山后”之害:“坤水長流,災在丙午年內(nèi);丁風直射,禍當丁末年終,莫不州州火起,郡郡盜興。”
▲《春渚紀聞》▲ 坤(西南)水、丁(南)風,是犯了煞氣。 丙、午都屬火,所以丙午年為火熾之年。水火交戰(zhàn),將有災禍。丁又屬火,且為南方,所以丙午年之后的丁未年,會有烽火起、盜賊興。 但丁謂并沒有聽徐仁旺的勸告,而是一意孤行將定陵建在牛頭山后。 后來,徐的預言果真應驗了:1126年,丙午年,金兵入侵,直逼汴京;到了第二年,丁未年,全國各地烽煙四起,生靈涂炭。
時間再回到北宋初年。據(jù)說,宋太祖生前是交代過自己的葬埋之地的。 有一次,他在祭拜完自己的父親之后,突然興起,便搭弓挽箭,并對左右的人說:“箭落之處,就是我的皇堂!”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劇照▲ 如此重要之事,既不與群臣商量,又無風水師助力——皇陵選址之任性,似乎早已在此埋下了伏筆。 一個朝代的命數(shù),也許在開國之初,就已經(jīng)定下了?;始谊庩栒娘L水,關乎國運,真實不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