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周:傾聽并共情,而非提問建議、甚至否定說教 ★一句話總結★ 孩子向你敘述他的煩惱、問題時,不要輕易開始提問、提建議,更不要輕視或者否定他提出的問題,要全神貫注的傾聽,讓他自己表達出來,并在合適的時候幫他描述他的感受。 ★例子★ “媽媽,我不要跟明明做好朋友了” 輕易開始提問:“為什么?她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 輕易開始提建議:“是不是上次明明拿了你的玩具,你就不高興了?。靠梢哉宜没貋戆 ?/div> 輕視和否定:“不要一動就說不喜歡自己的朋友,這樣不好” 傾聽:認真的看著他的眼睛傾聽,可以回答一句“哦?”,然后讓孩子自己接著說他想說的話。用“是這樣啊……”表示你在不斷傾聽,鼓勵他們在描述問題的時候自己理清楚問題和自己的感受,從而有可能找到解決辦法 ★例子★ “媽媽,她踩了我一腳!” 輕視和否定:“就輕輕踩了一下,沒關系的” 輕視和否定:“別哭了,勇敢點” 輕易提供解決方案:“哦,那你是不是要去問問她為什么要踩你一腳” 傾聽:“哦,是嗎?” 共情:“你看起來有點難過” ★背后的兒童心理學理論★ 傾聽是人際交流的基礎,也是心理咨詢的基本技巧,可以表達對求助者的尊重,在傾聽過程中可以幫助對方整理出重點。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傾聽也是重要的一部,幼兒說話很多事斷斷續(xù)續(xù)的不連貫不完整,父母就更需要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 傾聽時需要有專注的態(tài)度。與我們和成人交談一樣,放下手頭的工作,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的傾聽。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做一些無關的動作,比如翻看手機,看表等;也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談話,讓孩子把話說完。 對于孩子來講,在傾述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發(fā)言權得不到尊重,會逐漸產生對抗情緒,和孩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溝通會越來越困難。其次,孩子如果不能和父母自由的溝通,那么父母就會越來越難知道孩子的想法。再者,如果還在長期不能把話說完,他的自我表達能力會逐漸降低,產生自卑情緒。在交流過程中,即使有不同意見,孩子在據理力爭的過程中可以更多的訓練思維的邏輯性等,也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更不容易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 家長最喜歡問的“為什么”對不少孩子來說,并不是一種安慰,反而會給他們增加難題,因為這需要他們在難過或生氣的時候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而對孩子來說,這是有難度的,有時候他們會擔心理由不充分。所以不要急著逼他們做出解釋。 在傾聽時,父母除了要有專注的態(tài)度,還需要有積極的反饋,適當的反應。合適的時候進行回應,讓孩子們知道你理解他們的意思,有時即使是簡單的回應,比如“好的”,“然后呢”,“嗯”,也是可以的,讓孩子明白我們在專心的聽他說。 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及時回應他們的感受時很重要的。無論對孩子傾訴的內容和行為是否認可,適當的時候描述他的感受,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能理解他的處理方法,并鼓勵他把感受都說出來,并總結他的感受?!拔依斫?,你現(xiàn)在覺得很難過/生氣/委屈……” 有時候家長害怕這樣說出來會加重孩子的哭鬧,但是這其實是在幫助他們表達和宣泄,是有利于孩子情商的發(fā)展的。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不善于用語言來表達,這時候哭鬧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在不傷害孩子自己和旁人的前提下,家長應該允許孩子一定程度的哭鬧并表示理解。 但是,不要重復孩子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如果孩子說“我真是笨死了”,不要重復,可以回應說“總是系不上這個扣子是讓人覺得有點沮喪”。
|
|
|
來自: 昵稱6254117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