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 新世相 的第 349 篇文章 無論什么時候,你總能看到有些人說想去遠方,但這種說法已經不太討好了。典型的證據是,“詩和遠方”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你會認為把遠方掛在嘴邊的人是對現實缺少責任感,也缺少人生必需的奮斗精神。奮斗看起來更應該是站原地苦苦戰(zhàn)斗,遇山開路。而去遠方?好像是逃避掉,不戰(zhàn)斗。 逃離北上廣第 2 季,一個核心的話題是不是遠方,是前方。或者這樣說更準確:是遠方,但更是前方。 一 去年10月份,在已經宣布停止發(fā)行的“離線”實體書 offline 某一期封面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 “從古至今,唯一能令所有人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如何逃離?!?/span> 為什么?是因為人類天性里都悲觀、灰暗、不負責任嗎?因為“逃離”是一個工具,一個通道。用《全球概覽》主編布蘭登的話說,可以讓人們“從現在所在的地方,抵達人們想去的地方”。 二 先說些題外話。過去兩年,我的好幾位年輕朋友同時決定出國進修。他們都不是畢業(yè)生,曾在不同的公司工作或創(chuàng)業(yè),無論從經濟條件還是學業(yè)上看,他們都是很容易出國讀書的人。剛畢業(yè)時,他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出國機會,但在工作一兩年后,又紛紛決定出去讀書。 但在他們離開前,當提到即將到來的出行時,我很少感覺到興奮和期待。無一例外,他們讀書的原因,是感受到在國內工作的挫敗,正在做的事情并不順利,也不知道想做什么。與很多人不同,他們還有一個化解這種迷茫焦慮的方法:出國。讀一個好的學校和學位,用這個方法去找到想做的事情。 出國讀書是很多人的“遠方”,但真正的價值卻是前方。被認為是“去遠方”這個行動,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去前方,或者去找前方。 三 自古至今,從來沒有人只是想去遠方。人們所以為的遠方,其實是心里默默想著的前方。 但為什么有一段時間,人們要把自己想去的地方、想過上的生活,把自己奮斗而奔往的前方稱作“遠方”? 遠方是一個很詩意的說法,前方則不是,前方很沉重,但它是實實在在的人生重大命題。 人們站在沉重的現實生活里,似乎有意把前方的沉重當做了遠方的抒情。這某種意義上能幫助自己從精神上脫離現實的不快樂,后果是,遠方被污名化了。原本是應該全力爭取的正經生活,變成了不負責任的放棄和逍遙。 很多人都是在貌似“去遠方”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前方。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是一個。在大學學法學即將畢業(yè)時,他感到前程迷茫,即將到來的生活并不吸引人,然后去歐洲旅行。在走過幾個國家后,有一天他來到巴黎火車站,那一刻突然覺得“這就是我的城市”,并且決定了自己工作和追求的方向。 每一個你想去的遠方,其實都是一個個前方。仔細想想,那些地方并不只是著名大學、旅游勝地,而是你想成為的人,想住的地方。簡單來說,是你現在每日奮斗所追求過上的生活。 四 想去遠方的只有一種人,那就是不滿足的人。但不滿足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著重覺得覺得現在不好,另一種是卻是對未來有積極地期待。 這兩種不滿,以及對抗這兩種不滿的努力,是人們沒有停滯、不斷前進的原因。一種在后方推著人前進,一種在前方吸引著人前進。 人為什么會奮斗呢?為什么會腳踏實地、在同一個地方和同一份工作上勁頭十足地待上一年、十年甚至更久?就是因為有不滿,也有目標,人才愿意每天早起上班,晚上很晚回家,健身、學習、搏斗…… 事實上,追求前方的人才更愿意奮斗。人從來并不只是為了原地不動而奮斗的。我們愿意在原地奮斗,是為了精進,是為了得到點什么。 不管是金錢、地位、理想、愛情,我們總要知道自己可以比現在所在的地方更前一步,看到賬戶數額變多,職位變高,實現理想的可能性變大。 五 幾年前有一篇文章很流行,標題叫“我奮斗十八年,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里,在我認識的人里,“可以坐在大城市的咖啡館喝杯咖啡”這個看起來有些好笑和“矯情”的場景,這種類似于“遠方”的東西,是很多人真實的追求。 而且就是這樣的追求,才真的驅使著很多人努力工作,來到城市。不在于是不是北上廣,而在于,是不是一個你真的想去、想在那里繼續(xù)奮斗和生活的地方。 別害怕自己心里的前方。人們這么努力活著,就是為了到達一個自己目前還不在的地方。 晚禱時刻: 你現在的所有奮斗,是為了去什么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