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小說和影視劇題材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鏢局的身影,為了制造戲劇的沖突性,鏢局每次走鏢都必然丟鏢,然后才能引出一系列劇情。在真實的歷史中,丟鏢事件很少發(fā)生,可是在清朝的時候,有三次丟鏢死人事件卻曾轟動了整個京城。事情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押鏢這個行當,可謂是高風險高回報,一路之上顛沛流離不說,還要勤加打點當?shù)馗黝^面人物,無論黑白兩道,都要“吃得開”,否則鏢局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即使是這樣,有時候真遇到“橫茬兒”,橫豎不讓過路,那就得靠手中的真家伙玩命了。
1.光緒二十七年,在京城中號稱第一大鏢局的會友鏢局,接到了一個大訂單,雇主要求其將10萬兩現(xiàn)銀從保定運到天津,事成之后有重謝。鏢局挑出八位年輕鏢師,各攜兵器護送白銀上路。行至下西河地界時,路遇剪徑的強盜,鏢局人按江湖規(guī)矩好話說盡,又拿出錢財消災,結果對方軟硬不吃,一心要劫下這10萬兩銀子。直至雙方越吵越激烈,最終動起手來,劫匪雖被擊潰,可鏢師卻死了四位,可謂是損失慘重。
個鏢師的死卻讓鏢局的“名頭”保住了,接下來的這一次打擊,幾乎讓會友鏢局一蹶不振。
3.按照道理來講,鏢師出鏢的時候,都需要掛旗子并大聲吆喝。一來是表示對當?shù)仡^面人物的尊重,表明自己的身份,是江湖上的必要禮節(jié)。二來是為了讓山匪給自己“記賬”,日后定期來鏢局領“過路費”。這些都是江湖上的潛規(guī)則,無論是官方,盜匪還是鏢局,相互都心知肚明,從不破壞規(guī)矩。
在運輸條件不發(fā)達的古代,鏢局的存在確實有它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可是在清末時期,由于西洋科技的大量引入,電報,郵局,火車等現(xiàn)代通訊運輸工具得到普及,現(xiàn)代化的運輸方式,直接讓鏢局沒有了立足之地,最后一個接一個的倒閉關門,成為360行中一去不返的記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