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高13.6厘米
口徑:約2.4厘米
年代:東漢
收藏:1987年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外表呈黃綠色,口部到底部有一道道旋轉的白色拉絲花紋,花紋纏繞在黃綠色的瓶身上,整個玻璃瓶的外觀線條流暢。
公元97年,東漢派甘英出使羅馬,半途而返。公元100年,羅馬安敦尼王朝派使節(jié)出訪漢朝,到達洛陽,并向漢和帝送上禮物,和帝向使者頒嘗最高榮譽——紫綬金印。從此羅馬與漢朝正式建交通商。這件河南洛陽東漢貴族墓出土的玻璃瓶,是羅馬的制品,應是東漢與羅馬建交時傳入的。
古代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至前509年)與古代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屬于同時代,而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時期與古代中國漢代為同一時代。前3世紀中葉,羅馬統(tǒng)一意大利半島;公元前3世紀末,西漢建國。其后雙方日臻強盛,羅馬征服了整個地中海地區(qū),成為“世界”霸主;漢朝也奠定了西逾流沙、東瀕滄海的廣袤版圖,君臨“天下”。這兩個分處東西、遙相輝映的大國,在人種、語言、宗教信仰、社會制度、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極大,是從全然不同的背景中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兩種文明。
由于兩國間缺乏直接聯(lián)系,漢代人很少有機會目睹羅馬制品。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這類文物亦不多見。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約20枚東羅馬金幣,均出土于北朝及隋唐墓。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綠色鴨形玻璃器雖應產于羅馬,但傳入中國的時代已晚于漢。在這類文物中,最重要的實例為洛陽東郊東漢墓出土的長頸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黃、紺青、暗紫之不規(guī)則的地色中纏繞乳白色線紋,又由于表面有風化層,浮現(xiàn)出閃爍的金黃色光澤,斑駁絢爛,非常美觀。這是一件典型的羅馬攪花玻璃器,吹制成型。在《漢書·地理志》中有漢武帝時使人入海市玻璃的記載?!度龂尽の簳|夷傳》裴松之注也說,大秦出產“赤、白、黑、綠、黃、青、紺、縹、紅、紫十種琉璃”,對之盛加贊譽。
不過在洛陽出土的這種瓶子,羅馬人本用于盛香水。而我國長期使用熏爐燃香,可見兩國不同的風俗。根據(jù)文獻記載,古羅馬帝國與東漢王朝曾經有過短暫的接觸。《后漢書·西域傳》記載,東漢時任西域都護的著名將軍班超曾于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大秦就是當時的羅馬帝國,條支位于波斯灣沿岸,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的入海處,但甘英終因安息西界水手的勸阻而未能成大秦之行。而“(大秦國)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能自達”。這在后人看來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后來,直到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抵漢,向桓帝進獻了禮物。安敦即是當時的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但此后的羅馬帝國與東漢王朝并未有進一步的交往見于歷史記載。盡管如此,古羅馬帝國與漢帝國間在民間層次上仍存在著間接的貿易往來,尤其是輾轉運至羅馬帝國境內的中國絲綢等物品,是當時羅馬貴族展示高雅時尚的奢侈品,而羅馬帝國的一些物品也在漢代墓葬中多次被發(fā)現(xiàn)。在《后漢書·西域傳》中,還有較多的文字介紹大秦的政治、物產及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