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枸杞子:滋腎潤肺 本品為茄科植物枸杞或?qū)幭蔫坭降某墒旃麑?shí)。夏、秋果實(shí)成熟時采摘,除去果柄,置陰涼處晾至果皮起皺紋后,再暴曬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軟即得。遇陰雨可用微火烘干。功能主治為:滋腎,潤肺,補(bǔ)肝,明目。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 ①陶弘景:補(bǔ)益精氣,強(qiáng)盛陰道。 ②《藥性論》:能補(bǔ)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 ③《食療本草》:堅(jiān)筋耐老,除風(fēng),補(bǔ)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 ④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 ⑤《綱目》:滋腎,潤肺,明目。 ⑥《本草述》:療肝風(fēng)血虛,眼赤痛癢昏翳。治中風(fēng)眩暈,虛勞,諸見血證,咳嗽血,痿、厥、攣,消癉,傷燥,遺精,赤白濁,腳氣,鶴膝風(fēng)。 2、陳皮:理氣化痰 中藥材陳皮是蕓香科植物橘及變種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的皮曬干。理氣健脾,調(diào)中,燥濕,化痰。 主治 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 1、陳皮用于胸腹脹滿等癥。橘皮辛散通溫,氣味芳香,長于理氣,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氣壅遏 ,又能行氣寬中,用于肺氣擁滯、胸膈痞滿及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癥。常與木香、枳殼等配伍應(yīng)用。 2、陳皮用于脾虛飲食減少、消化不良,以及惡心嘔吐等癥。該品燥濕而能健脾開胃,適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泄瀉等癥,常與人參、白術(shù)、茯苓等配合應(yīng)用。因其既能健脾,又能理氣,故往往用作補(bǔ)氣藥之佐使,可使補(bǔ)而不滯,有防止壅遏作脹作用。 陳皮 3、陳皮用于濕阻中焦、脘腹痞脹、便溏泄瀉,以及痰多咳嗽等癥。橘皮苦溫燥濕而能健脾行氣,故常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苔膩等癥,可配伍蒼術(shù)、厚樸同用。又善于燥濕化痰,為治濕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藥,每與半夏、茯苓同用。 3、金銀花:咽喉腫痛 金銀花 ,正名為忍冬 。“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由于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后轉(zhuǎn)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藥材金銀花為忍冬科忍冬屬植物忍冬及同屬植物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 金銀花自古被譽(yù)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它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dá)又可祛邪。金銀花既能宣散風(fēng)熱,還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種熱性病,如身熱、發(fā)疹、發(fā)斑、熱毒瘡癰、咽喉腫痛等癥,均效果顯著。 4、西洋參:口干目眩 西洋參,中藥材名。本品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選取生長3~6年的根,于秋季挖采,除去分枝、須尾,曬干。噴水濕潤,撞去外皮,再用硫黃熏之,曬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稱為粉光西洋參。挖起后即連皮曬干或烘干者,為原皮西洋參。功能主治為: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治肺虛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虛熱煩倦。 1、《本草從新》:補(bǔ)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2、《藥性考》:補(bǔ)陰退熱。姜制益氣,扶正氣。 3、《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chǎn)諸虛。4、《本草求原》: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5、《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能補(bǔ)助氣分,并能補(bǔ)益血分。 5、薏米:祛濕氣 薏苡仁,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種仁。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shí),再曬干,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和雜質(zhì),收集種仁。 主治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6、玉米須:慢性腎炎患者 玉米須 ,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s L.的花柱和柱頭。全國大部分地均產(chǎn)。夏、秋果實(shí)成孰時收集,除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生用。 主水腫,小便淋瀝,黃疸,膽囊炎,膽結(jié)石,高血壓,糖尿病,乳汁不通。 7、石榴皮:腹瀉 石榴皮,中藥名。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干燥果皮。我國南北都有栽培,以江蘇、河南等地較多。具有澀腸止瀉,止血,驅(qū)蟲之功效。常用于久瀉,久痢,便血,脫肛,崩漏,帶下,蟲積腹痛。 8、丹參:月經(jīng)不調(diào) 丹參,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瘡瘍腫痛。 9、羅漢果:止咳潤肺 羅漢果,中藥名。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的干燥果實(shí)。秋季果實(shí)由嫩綠色變深綠色時采收,晾數(shù)天后,低溫干燥。常生于山坡林下及河邊濕地、灌木叢中。分布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滑腸通便的功效。用于肺熱燥咳,咽痛失音,腸燥便秘。 10、菊花:目赤腫痛 菊花,中藥名。在植物分類學(xué)中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為多頭菊、獨(dú)本菊、大立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栽培類型;有按花瓣的外觀形態(tài)分為園抱、退抱、反抱、亂抱、露心抱、飛午抱等栽培類型。 風(fēng)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 11、艾葉:風(fēng)寒咳嗽 艾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經(jīng)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jīng)寒不調(diào),宮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jīng)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