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案:潘工(WX:allenpan81) 編輯:吳欣彤 辦公設計篇 綜合體單體設計涉及的內容較廣,包括商業(yè)、辦公和酒店。年前我們給大家?guī)砹松虡I(yè)體設計的十全大補丸,受到了積極的反響,那么我們乘勝追擊繼續(xù)沿著綜合體單體設計的系列課程,展開今天我們的主題:辦公設計的要點。 順帶給過完年上班的你們打打氣 辦公體的設計要點,首先我們少不了對相關概念與規(guī)劃要點的了解,再到我們的核心內容,標準層與體量設計、分區(qū)與核心筒設計,最后到功能用房的設計。這些內容我們一共分為四個章節(jié)講述。 相關概念與規(guī)劃要點 概念——如何定義超高層 首先我們要對超高層有個基本理解,到底多高的寫字樓屬于超高層建筑。實際上我們是以時間為劃分標準,對超高層的定義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1972年以前,7層的建筑一般就被認為是超高層建筑。 第二個階段 1972年國際高層建筑會議,規(guī)定了按照層數(shù)的多少把高層建筑劃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高層:9一16層(最高到50米); 第二類高層:17一25層(最高到75米); 第三類高層:26一40層(最高到100米); 第四類高層:超高層建筑,40層以上(100米以上)。 第三個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建筑、工程技術的進步,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一般認為: 8-29層,高度30米以上100米以內為中高層建筑;30-60層,高度100米以上200米以內為高層建筑;60層以上,高度超過200米的為超高層建筑。 就我國來說,沒有嚴格的超高層概念界定,但從目前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來看,一般將1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統(tǒng)稱為超高層建筑,繼續(xù)沿用第二個階段對超高層的定義。不過在100米的高度區(qū)間,110米和120米的建筑物無論從結構還是設備及施工等方面均無明顯的質的變化。 這種分類方法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jù)以及是否符合國際一般標準還有待商榷,因為目前超過100米的建筑已經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國際對超高層的定義取決于不同階段的不同技術條件。 概念——寫字樓分級 寫字樓的叫法源于香港,而寫字樓的等級也只是市場給的一個說法。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寫字樓宣傳“甲級”與“超甲級”。實際行業(yè)內還沒有一個權威認證機構對“甲級”有成文的規(guī)定,國內更沒有規(guī)范詳細規(guī)定甲級必須達到什么標準。它是起源于香港著名策劃公司、統(tǒng)計公司如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給業(yè)主定義的。大家都不愿意被定義“乙級”,市場上絕大多數(shù)上規(guī)模的寫字樓都被包裝成“甲級寫字樓”,僅此而已。 而寫字樓還有“5A寫字樓”的說法,這個倒是有一個類似于酒店星級評定的明確標準。5A指的是智能化(automation),分別是 OA: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 CA:通訊自動化系統(tǒng) 但是對于建筑師給業(yè)主匯報方案時,無可避免被業(yè)主問到甲級與超甲級的區(qū)別的話。我們也是根據(jù)已有的經驗,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標準明細。 (點擊圖片放大) 甲級寫字樓與超甲級寫字樓的區(qū)別除了體量、面積和凈高這些基本建筑信息之外,還有配置也很重要。重點提及走廊寬度里的電梯前室,如果你的寫字樓定位是高端豪華路線,我們就會建議大堂的電梯前室不應該低于3.3米,而3.3米也被認為區(qū)分定位的一個分水嶺。 另一個就是對寫字樓影響比較大的電梯系統(tǒng),作為建筑師,我們主要關注電梯的載重量與配置比例。甲級與超甲級在電梯配置比例上差別只是幾百方,但是這個差別并不是絕對的,要區(qū)別寫字樓之間的等級,關鍵還是看人們在標準層等候電梯的時間,時間越短,寫字樓級別越高。 最后提一下表格中的穿梭梯,通常指車庫至首層或者首層至頂層的大堂轉換層的電梯。這些電梯的標準主要看經濟情況,基本都采用1.75米/秒的梯速,算是速度相對較慢的電梯,因為抵達層數(shù)少,即使用最低速的電梯,也能夠滿足60秒的消防呼救的時間間隔。所以大家在做穿梭梯的時候自然而然會選擇這種速度慢,但價格便宜的電梯。 概念——標準層 關于寫字樓的標準層,諸如標準層輪廓、進深和核心筒輪廓這些基本我們就不細說了。 我們重點要知道的是標準層的有效建筑面積,即標準層建筑面積減去核心筒的面積所得。 而標準層的凈使用面積和有效建筑面積的區(qū)別就是減去公共的走道與設備管井的面積。那么這兩個面積對于租戶有什么影響呢?比方說如果你是租下一整層的話,那么你就應該關注標準層的有效建筑面積。而如果你只是租下一層里的某一間辦公室,需要承擔走廊的公攤面積,這時你就應該關注標準層的凈使用面積。 根據(jù)標準層有效建筑面積和標準層的凈使用面積,我們又可以得出兩個數(shù)據(jù):基本得房率和二次得房率(概念如圖示)。不過二次得房率的參考意義不大,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參考基本得房率乘以二次得房率后的數(shù)值,即標準層凈使用面積與標準層建筑面積的比值,我們稱為凈得房率。凈得房率也是我們使用比較多的參考數(shù)值。 一般我們在做指標的時候,有可能會弄混基本得房率與凈得房率,實際上它們不能一概而論,往往會因為公共走廊的差別,在數(shù)值上存在六七個點的差異。所以大家需要明確這些概念,千萬不要犯糊涂了。 辦公體設計的相關概念就普及到此了,馬上進入規(guī)劃的要點講解。 我們在上篇講解商業(yè)體設計,當中的組織設計章節(jié)提及到了商業(yè)體與辦公體之間的關系,辦公體的部分規(guī)劃要點,各位可以回顧一遍。那么這里我們根據(jù)辦公體規(guī)劃,針對塔樓裙樓合并和分開的兩種情況為大家補充要點。 規(guī)劃——塔樓裙樓合并 我們提過辦公樓一般設置在整個商業(yè)動線的一端,如果遇到有交叉口的路段,那么辦公樓就會如下圖放置。在這里辦公樓充當了一個標志物的作用。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辦公樓這樣放置怎樣安排車流線?因為交叉路口受到退距的限制,不能在70米的距離內設置車行交通入口。那么這時我們辦公的車流就不得不與綜合體其他功能的車流重疊。 在這張圖里的車流安排就是從臨街一側進入,經辦公樓前的廣場最后再繞行進入地下車庫,這時的車庫出入口與綜合體統(tǒng)一考慮,并且車行入口的道路(綠化退距與雙車道)必須留足夠大的距離。 同樣是合并的規(guī)劃情況,但是用地沒有那么緊張的話,建議最好是在辦公樓前設計一個回車場或者是地下車庫的出入口(如圖所示) 規(guī)劃上安排完車流后,我們再來看人流的設計。  綜合體設計中各功能板塊可以連通,但是要注意商業(yè)動線不要直接進入辦公或酒店的大堂,畢竟大堂就是代表門面的名片,視線內不希望看到雜亂的人流。所以往往會設計一條較為隱蔽的流線,來將辦公、酒店和商業(yè)三部分連通。 這個要點影響到我們核心筒的交通流線設計,我們將上圖案例的核心筒交通簡化為下圖:  可以注意到規(guī)劃完功能的出入口,核心筒的基本形式以及組織形式也形成了。圖中即形成了T字型的交通關系,即使在不知道電梯數(shù)量和管井布置的情況下,也可以畫出核心筒。它會對我們在做整個辦公單體深化的過程有很大的幫助。 規(guī)劃——塔樓裙樓分開 在規(guī)劃中塔樓與裙樓分開時,通常會出現(xiàn)用地寬裕與緊張的兩種情況。 在用地較為寬裕的情況下,我們參考下圖,最好可以將辦公、酒店甚至是公寓的流線形成單獨的回車環(huán)線。即把不同功能的車流線形成獨立單向環(huán)線。   圖中辦公和酒店的車流都可以通過一個獨立的環(huán)線,進入地下車庫或是離開,互不干擾。 然而在用地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沿著建筑物的外圍設計流線,如圖,車流從城市干道重疊進入,然后將一部分流線給酒店,一部分給辦公,最后重疊的路線要么連接城市干道,要么連接地下車庫。  標準層與體量設計 了解完概念與規(guī)劃要點后,我們漸漸也來到了核心章節(jié),標準層與體量。對于辦公樓設計,標準層與核心筒、使用率這些的關系可謂是重中之重。  辦公樓的本質實際也很簡單,就是由一個筒組織起來的。說起核心筒,就不得不提起潘工的青澀往事,想當年剛畢業(yè)出來工作老板安排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畫核心筒的施工圖,當時內心os:哇,老板將這么核心的東西交給我做,應該是很信任我的能力,看來只要我努力很快就能走上人生巔峰!后來得知真相的潘工不禁流下一行熱淚,老板竟然說因為核心筒比較簡單,交給我這種小白應該沒什么問題……  上面的故事大家聽了就樂呵一下好了,實際上核心筒說難不難,但說容易也不容易。難是難在方案前期我們如何把所有電梯、樓梯、管井還有整個交通形式,以比較經濟的形式將它們合理地組合在一起,最終提高使用率。那么說它容易呢,是因為它在各方面確定之后,去到初設或施工圖階段,只要按照規(guī)范去安排和其他專業(yè)配合,就能基本完成核心筒。 所以一個成功的辦公樓案例,它的核心筒一定是在方案階段就已經落實。 體量影響因素——規(guī)模、高寬比 要知道體量對核心筒,乃至整個辦公樓的影響首屈一指。如果我們從美學的角度來評判一個建筑,就離不開它的規(guī)模與高寬比。高寬比越大的建筑給人的印象越挺拔,一般低于3:1或接近2:1比例給人的感覺偏矮胖。 最后我們得出了4:1這個比較標準的高寬比,高寬比在4:1以上是比較理想的,直到5:1以上會有較強的挺拔感,超過6:1則結構難度加大(67度區(qū)高寬比在6:1-7:1為框筒結構上限)  不過高寬比可不是我們一廂情愿地設定的,而是取決于總建筑面積。不同總建筑面積形成的建筑體量完全是不一樣。我們通過下列列舉的數(shù)據(jù), 從而獲得對體量的準確把握。這樣我們在方案前期,拿到總建筑面積數(shù)據(jù)時,也能夠大概預知建筑的體量。  這個表格討論的是一個點式的正方形超高層,那么從第一行看起,3萬的總建筑面積想要做到4.1的高寬比,那么標準層的面積只有950,這是一個不符合經濟要求的指標。一般我們認為標準層面積要至少接近2000㎡,建筑高度接近200m才算是符合經濟的超高層建筑,所以如果你的規(guī)模在5萬以下的建筑面積,建議還是采取板式,橫向發(fā)展的建筑形式。 體量影響因素——標準層辦公使用面積系數(shù) 標準層辦公使用面積系數(shù)稱為K值,表示使用率。那么k值與建筑層數(shù)的關系,我們用下圖表示,層數(shù)越高,核心筒所占標準層面積越大,K值越小。10層時K值可接近78%。原因是層數(shù)越高,核心筒的各種設備、電梯所占面積的增幅高于標準層辦公使用面積,使用率相應下降。  K值與建筑層數(shù)的關系 K值與標準層建筑面積的關系圖呈拋物線,當標準層建筑面積達2500左右,使用面積系數(shù)達到最大值,接近80%,通常78%已經是極限。  K值與標準層建筑面積的關系 上面兩個系數(shù)表來源于二三十年前日本研究所得,由于受到當時建筑設備和技術的限制,所以上表僅供參考,只需要理解其中的原則,對于數(shù)據(jù)不必死記硬背。 現(xiàn)在的大樓比起以前的混凝土結構,大多采用鋼結構以及高效能的設備,大大節(jié)省了設備與電梯間的面積。接下來我們用實際項目來講解一下:  我們通過比較得知,擁有118層的上海中心比43層的無錫時代廣場1號塔樓的得房率高,這時你可能會問:不對,上面不是說層數(shù)越高,得房率就越小嗎?實際上當標準層面積大于3000時,只要設計合理,并且采用高效的設備,不浪費每一個平方的面積,得房率也可以高達75%。不過這樣一來,就要看業(yè)主爸爸愿不愿意出錢買好的設備,最終達到提升使用率的目的。 標準層 標準層的面積受到建筑形體的影響比較大。我們以外形呈現(xiàn)梭型的武漢中心為例,由于中間大,兩端小的外形,我們可以得知中間部分標準層面積最大的層數(shù),使用率k值也是最高。層數(shù)繼續(xù)往上走,標準層面積的減幅超過了核心筒面積的減幅,所以使用率不斷變小。而住宅樓與辦公樓的區(qū)別正是幾十層的住宅樓的k值都不會發(fā)生改變。  正是因為辦公樓的標準層和使用率受到外形形體的影響大,所以我們在設計時,要切記不能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的外形,而犧牲掉樓房的使用率。 標準層——核心筒位置 核心筒的位置是影響標準層的一大因素,下圖我們歸納出五種核心筒位置以及相關的要點。  各類核心筒位置的知識點歸納 最常見的核心筒位置就是中心筒式和中長筒式,板式的塔樓則常用偏筒式,留出大量的辦公空間。還有分散筒式和外筒式,這兩種核心筒位置的優(yōu)勢相當明顯,共同特點是能夠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開放的、大面積辦公空間,常應用于大公司的總部或有能力整層出租的,不利于分割出售的普通辦公樓。 但是結構合理性并不是我們評判超高層的唯一標準,判定建筑的經濟性還有其他標準,譬如景觀。假設這棟樓的北面是輕軌、鐵路甚至是垃圾場等不良的因素,南面能夠看到湖泊、草地和公園這些優(yōu)良的景觀。這時候建筑師綜合考慮就會將核心筒移至北端,而不是采取傳統(tǒng)的中心筒式。也許在結構師看來樓房的結構并不理想,但是甲方就會比較欣賞這種設計,畢竟開闊的景觀面,大面積的辦公空間,進一步提升了甲方的樓房價值。  所以判斷核心筒的位置是否合理,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尤其是價格和結構經濟性。不要直接就拿一個經典平面套到實際案例。 標準層——層高 首先先來普及幾個關于層高的基本概念。架空樓板、結構樓板、臺高和加工線腳這些加起來就有250mm-300mm,而設備風管和水管層占了層高的大頭,高850mm-900mm。風管下還有一個吊頂大約在150mm。以上我們全部歸入設備吊頂?shù)母叨热?200(已經是至少要達到的數(shù)值,需要和設備專業(yè)扯上半天的結果),情況復雜可能還需要出一個設備吊頂?shù)哪P?,將內部管線重新布置。  所以當前的甲級寫字樓層高已經向4m和4m以上沖擊,至少保證凈高度在2800。如果層高低于4m,凈高度就會低于2800,給人壓抑的感覺。 層高中的吊頂分為兩種,平吊頂與高低吊頂。對辦公面積不大的區(qū)域,多采用平吊頂。  平吊頂示意圖 吊頂以內的設計包括風管層(320—350mm),風管旁邊相同標高的有三足管(冷凝水、給水和排水),還有消防噴淋的支管,消防干管通常位于走道上方。最后再考慮橋架,大約在100mm的高度。了解吊頂內部對于我們繪制施工圖很有幫助。 而高低吊頂則針對辦公面積較大的區(qū)域,有大空間如會議室,需要局部放高,調整綜合管線布置,可釋放300mm左右的空間,局部可做到3100-3200。  高低吊頂示意圖 核心筒與分區(qū)設計 標準層和體量設計之后,我們進入下一個同樣是重點的內容:核心筒與分區(qū)設計。核心筒內部有各種電梯、管井和公共衛(wèi)生間,為此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分區(qū)。整個超高層的垂直分區(qū)是怎么樣的?  先定好豎向分區(qū) 超高層建筑有幾大功能板塊:酒店、公寓、辦公。一般樓層越高價值越高,高區(qū)多為酒店、高級會所等持有物業(yè)。中間層和低層都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低區(qū)用作辦公和娛樂餐飲。 當我們確定了辦公、公寓、酒店等功能的總面積、標準層面積、層數(shù)之后,就可以劃分避難層了。參考規(guī)范得知避難層劃分區(qū)間宜在10-15層,這個劃分也屬于比較經濟的做法,假設2000的標準層面積,最后一個分區(qū)在兩萬至三萬的面積,剛好可以設置4-5臺的電梯組。(不是強硬規(guī)定,可以按照自身設計適量做高) 避難層上下可設置電梯、設備機房,所以避難層一般結合功能分區(qū)設置,尤其在低區(qū)5層頂先分一道,使娛樂部分大機房可以放在其中。最后確定各分區(qū)電梯數(shù)量。 確定豎向分區(qū)時,我們建議借助excel表格做一個電梯設計分析表(如下圖),清楚地劃分每一個電梯到達哪一個分區(qū)或分區(qū)的層數(shù),最后當你的分區(qū)與面積確定后,所有的電梯也隨之成型。  統(tǒng)計各分區(qū)電梯數(shù)量 在教大家統(tǒng)計電梯數(shù)量之前,還要普及不同的電梯的基本概念。  穿梭梯用作從大堂抵達另一個大堂的快速電梯,中間不設停。乘坐穿梭梯到達電梯轉換層后,再通過普通客梯去到各分區(qū)各層。服務梯則指貨梯與消防梯。而專用梯通常提供給上層酒店設有行政套房或行政走廊的地方,而VIP電梯的設置一般設在中部(如圖),同樣不設停,直達目的地。   那么電梯數(shù)量是如何確定的?首先是根據(jù)功能分區(qū)配置電梯,在這里我們總結了一下行業(yè)內配置電梯的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辦公: 辦公區(qū)的電梯配置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按照人數(shù)、人均所占面積和分區(qū)面積配置。有些人會按照300人一臺,15方/人的辦公標準,但是這個標準可能顯得不夠專業(yè)。我們常用的方法還是按照面積5000方一臺來估算或每5層一部電梯。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分區(qū)面積配置的電梯數(shù)量來區(qū)分寫字樓的等級,前面的章節(jié)也有提及。 一般寫字樓:5000㎡/1噸客梯 高級寫字樓:4000㎡/1噸客梯 超級寫字樓:3000㎡/1噸客梯。 2部消防電梯兼貨梯 實際上,我們在做方案時可先考慮5000㎡一臺1.2噸的15人梯,井道尺寸取2.6mx2.6m。且貨梯與客梯的比例大約1:4的關系,即4部客梯配置1部貨梯,一般用2噸,2.9mx2.7m的電梯尺寸。 公寓: 普通:10000㎡/1噸 高級: 8000㎡/1噸 豪華:6000㎡/1噸 酒店: 100間房一部電梯 200間房一部服務梯 綜上所述分區(qū)以50M高度左右一區(qū)為宜,因為50M的高度對應電梯大約10-12站,以此來劃分避難層。以1000-1500㎡一層標準層來算,大約有12000-18000㎡,正好是2-3臺一組電梯。即使達到20000平米左右,也不過4臺,又因結合避難層,容易安排中間的電梯機房,屬于比較理想規(guī)整的電梯配置。 電梯速度與等候時間 電梯速度與等候時間實際上有一個公式計算所得,至于怎么計算我們就不詳細說明了。通常由電梯供應商配合設計,結合供應商的建議在方案階段考慮對電梯速度選型。而建筑師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參與的就是復核是否60秒能到達所有層,滿足高規(guī)就OK。 目前最快的電梯去到12m/秒,我們建筑師可以這樣估算:我們在節(jié)省造價的前提下,第一個50M分區(qū)大多采用最慢的電梯,也就是常規(guī)速度1.75M/秒。每隔50M升一級,每升一級可加1M速度,即50-100M高用2.5M/秒,100-150M高用3.5M/秒,150-200M高用4.5M/秒,以此類推。  借用上圖插入一個關于避難層的不成文的技巧,通常我們會在裙樓(配套、娛樂功能)以上劃分第一道避難層,不管此時是否到達50M。在裙樓的頂部我們可能需要結構轉換,或是放置設備(大風機房、水箱),然后就可以利用這樣一個避難層空間,去用作不管是空中花園,還是設備層。 層數(shù)繼續(xù)往上走,我們都知道越高的分區(qū),價值越高。我們盡量少在高區(qū)劃分避難層,哪怕分區(qū)已經超過50M,盡量保持上部的連續(xù)性。 接下來我們以下圖為例開始核算,辦公分區(qū)總面積占78450㎡,我們估算成八萬的話,按照5000㎡一部客梯的基本要求,一共需要16部電梯。又因為貨梯與客梯比為1:4,所以貨梯數(shù)量有4部(兩部專用貨梯加上兩部消防電梯),整體核算過程到此。然而16部的普通客梯還可以繼續(xù)劃分,因辦公面積在整個高層建筑內占比最大,在辦公區(qū)內還可以分出低區(qū)與高區(qū),所以在這張圖里我們看到16部客梯又被分作高1區(qū)、高2區(qū)和低1區(qū)、低2區(qū)。 計算辦公電梯數(shù)量時,注意剔除裙房商業(yè)的面積,商業(yè)按照3000方一部1.15噸計算。  有關電梯的知識,我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雙層轎廂式電梯,這種電梯擁有極高的運作效率,可以將原本的承載量提升兩倍,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應用在人員密集的上下班高峰時期。采用這種電梯時,可以考慮將底部大堂分為兩層,將去往單數(shù)層與雙數(shù)層的人們分流。但是如果建筑的規(guī)模并不大,人流比較少,從效率與造價角度不建議采用雙層轎廂式電梯。  確定各分區(qū)電梯平面位置——核心筒收進 對于超高層的核心筒,幾乎不可能是從上到下一成不變的,為了適應經濟性的原則,核心筒在豎向會有變化即核心筒收進。 核心筒的收進是隨著電梯分區(qū)的變化而變化。基于電梯分區(qū)的緣故,超高層建筑的電梯井道越往上就越少,核心筒截面自然產生變化。另外我們也提過核心筒受外形影響較大,所以隨著豎向空間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電梯核心筒還會因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核心筒因被切割而整體變小,這些變小的空間一般用作設備房或衛(wèi)生間。 核心筒收進的形式有多種: 1.單邊收進 單邊收進一般出現(xiàn)在形體斜向的建筑中。  2.雙邊收進  3.三邊收進  4.四邊收進  5.對角收進  收進形式都是出于形體的變化。先根據(jù)體型、垂直功能分區(qū)、使用要求等因素安排好收分形式,再劃分高低區(qū)電梯組位置。 這時可能你會問,如果遇到四四方方,形體不變的方型塔樓,是不是就不需要收進?答案是依然需要進行核心筒收進,原因是越往高處核心筒已經不需要像在低區(qū)時一樣大,整體應是一個均質對稱的收進,要么是雙邊收進,要么是四邊收進。  聽到這里可能你依然對核心筒的設計充滿了疑惑,到底核心筒的收進是在什么階段開始進行呢?首先回答核心筒的收進是我們在形體推敲和出方案概念時進行的,但是要搞清楚思路的話我們需要對整個核心筒的設計順序重新梳理一遍。 核心筒設計順序:組織設計——明確出入口——核心筒大致成型——垂直分區(qū)——核算電梯數(shù)量——安排電梯位置——外形設計——核心筒收進  用一張圖來說明,當我們完成規(guī)劃的組織設計后,明確三邊的出入口,放置一個T字型的核心筒,然后開始對核心筒進行垂直分區(qū),算出所有電梯的數(shù)量(暫時不必區(qū)分高區(qū)與低區(qū)的電梯),安排電梯的位置,達到與規(guī)劃的首層出入口協(xié)調,形成各分區(qū)大堂的目的。最后可以開始對形體的設計,這時千萬不要去細摳管井與電梯,只有確定了體型,才能確定核心筒如何收進。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因為辦公一般在低區(qū),所以抵達辦公區(qū)的電梯應當設置在首層的外圍。而把酒店、公寓的電梯,即剛才提過的穿梭梯、VIP電梯,此類電梯放置在首層的中部。這樣做還有利于核心筒往高處發(fā)展的收進變化。其實這個梳理的過程正是個人認為核心筒設計的難處。 那么在核心筒與分區(qū)設計的這一章節(jié)里,我們已經啃掉了艱難的大頭部分,剩下的我們再補充一下有關核心筒形式、設備管井、衛(wèi)生間以及電梯廳的知識,整個核心筒的設計就完成了。 核心筒形式 核心筒的形式有交錯式、盡端式、一字貫通式和十字貫通式(如下圖),常用的是十字貫通式,即十字與T字型核心筒,兩個或三個方向可以疏散人流。一字貫通式在空間上感受不是最理想的形式,但是對于早高峰的人流疏散十分有利。交錯式與盡端式則按照實際情況選擇,不太常用。  設備、管井 設備機房平面位置的確定的原則主要是兩點: 1.靠近負荷中心,均衡布置,以縮短空調管的長度,盡量避免空調管對樓層凈高影響。 2.盡量靠外墻布置,以便直接引入新風,省去新風豎井。 不過原則二對于一般的寫字樓很難實現(xiàn),畢竟設備用房不可能占用我們外圍的辦公面積,要知道機房大約是本層面積的1.5%,即1000㎡的話約15㎡左右,1500㎡的話約20㎡左右,風道一般1.5㎡左右。那么原則二我們建議是應用在形體上出現(xiàn)缺角,利用缺角空間營造出休息平臺的建筑中,這時我們的設備就盡量放在外面,從而給核心筒減負。  管井平面布置原則,應靠核心筒外圍布置。具體到每個管井,則略有不同: 1.水管井應靠近用水單元分散布置,如衛(wèi)生間、茶水間以及空調機房等; 2.電氣間不管是否進人檢修,緊鄰公共走道布置比較適宜,保證檢修時不影響辦公空間的使用;強電間與弱電間最好分開設置,避免彼此干擾電磁波。電氣間與水管井也需要分開。 3.空調設備(包括設備間、風機房、空調豎井),一般布在電梯的兩端或是樓梯的一側,大原則是需要沿核心筒外圍布置,因其水平支管尺寸較大,為避免其拐彎,穿越剪力墻以及盡少影響吊頂高度,在剪力墻外側布置最為理想。 最后是設備管井的指標,強電與弱電大約各6㎡。水井大概3㎡,加壓、排風0.6㎡,一般控制寬度最小0.4m。  另外不得不提醒一點的是許多人在方案設計時,往往因為沒有養(yǎng)成習慣而忽略掉設備、管井的問題。假設我們在設計樓梯時,其實就應當將加壓井、風井一同放置在樓梯的一側。在畫電梯時,留出兩端井道的位置,盡量不要把電梯貼在剪力墻旁邊,否則后期就會發(fā)現(xiàn)找不到位置放設備管井了。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畫每一種功能用房時應當預留設備管井的位置。  衛(wèi)生間 衛(wèi)手間位置通常利用分區(qū)電梯組收分后多出的空間布置,不同分區(qū)衛(wèi)生間錯位。用圖說話,低區(qū)時,衛(wèi)生間就放置在原本高區(qū)的電梯空間;高區(qū)時,衛(wèi)生間就放置在原本低區(qū)的電梯空間。  一般情況每400㎡一個男廁位、一個便斗和1個女廁位,洗手盆可根據(jù)廁位4:1或3:1來定,高級一點的寫字樓男女最好各不少于2個洗手盆,最高檔的衛(wèi)生間,應當配置更多的洗手盆或一廁一盆。注意還有殘疾廁位及清潔間不要漏掉。最高級的寫字樓還有要求一個咖啡時間的備餐間,12㎡左右,也應注意。  某超甲級寫字樓衛(wèi)生間的布局 在上圖的衛(wèi)生間中正是采取了一廁一盆,洗手盆所占面積幾乎和廁位面積成1:1,這是因為等級高的寫字樓,會給辦公人員留出梳妝、整理衣物的位置。 衛(wèi)生間設計還要注意遮擋,是體現(xiàn)設計師基本素養(yǎng)的一個要點,避免直沖看到洗手盆和廁位,可以選擇設計迂回一點的路線,甚至設計進入衛(wèi)生間之前的前室。這樣還有一個好處是有足夠的空間給我們的管井。 總結來說寫字樓的洗手間,根據(jù)人數(shù)來定,按樓層面積算人數(shù),廁位的數(shù)量就可以計算出來。 電梯廳 我們根據(jù)品質來選擇電梯廳的尺寸,比如說公寓與辦公通常沒有太高的品質要求,所以電梯廳選擇3.1m——3.2m即可。之前提過3.3m是一個檔次高低的分水嶺,所以酒店的電梯廳一般都會做到3.4m的面寬。還要記得不要那么小氣將電梯廳做到3m以下,現(xiàn)在幾乎沒有人會做那么小的電梯廳。甲級寫字樓電梯廳不同功能要求,品質不同,尺寸如下:    不同尺寸電梯廳的實圖 注意在設計電梯時,一組電梯最好不超過6臺,4臺以下更好。建議分組設計,而不是采取一字排開的電梯布局,不然一般在超過3、4臺電梯后會出現(xiàn)剪力墻,剪力墻再加上外包的石材,厚度非常大,過厚的墻體有可能會導致人們因視線遮擋而錯過電梯,尤其是品質高的靜音電梯。還有因為超高層的電梯數(shù)量多,所以要注意一個方向來人很可能對大堂壓力過大,所以應該設置兩個面的入口。 
 功能用房 講到功能用房,我們還剩下辦公區(qū)域與大堂的要點再給大家普及一下。 辦公區(qū)域 不同級別的辦公樓人均面積也不同,隨著辦公級別的提高,人均面積越來越大。不過這個人均面積的參考值主要用作給衛(wèi)生間統(tǒng)計廁位數(shù)量,以及統(tǒng)計電梯數(shù)量。 辦公平面的平均進深(核心筒到外墻的距離)在11-13米,最好不要超過18米,原因是這個距離的通風與采光條件不太理想,也不符合正常柱跨。15米以內的辦公平面進深可以排下五張1.6米的標準辦公桌,再加上兩米的內部走道,兩米的外部走道。 這里還涉及一個使用上的規(guī)范,最遠的辦公用房到衛(wèi)生間距離不超過50米。  大堂 下圖是一個雙層大堂的布局,我們上面提過的雙層轎廂電梯正是搭配這種大堂,特點就是人流量大。  高峰的時候大堂人流會比有樓上的人流高出10倍甚至20倍以上,而超高層有時高達60-80倍的人流,這時我們就可以設計雙大堂,即首層和二層都設大堂,以解決疏散進出的擁擠,在首層大堂單設自動扶梯直接上二層大堂。 門廳一般情況是在1/100-1/50的大樓建筑面積之間。一般的建筑取下限,如20000平米,可取200平米的大堂。高級的寫字樓可以取上限或取其中間值,如30000平米的大樓可取300-600平米之間。門廳不宜過大,不然就聚攏不了人氣。 這些數(shù)值都是在做方案的時候就可以確定下來,對于綜合體當中的辦公體設計,我們一直強調要理清設計的思路,通過本次的學習能夠幫助你們快速準確地進行方案定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