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用于器官(感官)的外治療法 1、點眼療法。 點眼療法,是將一定處方的藥物,加工成一定的劑型點入眼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包括藥粉點眼、藥液點眼和藥膏涂眼三種。 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升于腦”,“肝開竅于目”,“五輪八廓內(nèi)屬五臟六腑”,并有五輪八廓與五臟六腑相應(yīng)的理論。因此,在辨證論治的基礎(chǔ)上,運用相應(yīng)的藥物點眼,不僅能夠治療常見的眼科疾病,而且可以治療眼科以外的其他疾患。如《 溪外治方選》治療傷寒無汗,用甘草、梅片化水滴眼角。《理瀹駢文》記載治療傷寒時疫的四個處方,運用生姜汁,茵陳汁點眼治濕熱發(fā)黃,丁香、柿蒂汁點眼治頑固性呃逆,日月丹,人馬平安散點眼治胃痛,翠衣散點眼治腰痛等。其它中醫(yī)文獻中還有用硼砂點眼治療閃挫腰痛,己戊丹或五圣散點眼治瘋?cè)?、毒蛇咬傷等記載。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頭部仰起,雙目上視,醫(yī)生用左手輕輕向上拉開下瞼,右手用藥物點眼。 藥液點眼則將藥液滴入大眥角或白睛下方1—2滴,然后輕輕上提上瞼,放松下瞼;藥粉點眼用小玻璃棒頭沾生理鹽水再沾點藥粉放置在大眥角處;藥膏涂眼則直接涂在大眥角處或眼內(nèi)結(jié)膜下方,令患者閉目休息數(shù)分鐘,一般每日3~4次。 【臨床應(yīng)用】 主要用于結(jié)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瞼緣炎等眼部疾患,亦可辨證治療五臟六腑疾患。 【注意事項】 1藥物加工配制一定要精細。藥液應(yīng)用蒸餾水取汁;藥粉應(yīng)高壓消毒。 2點眼時避免眼藥直接接觸角膜,應(yīng)點入眥處(多為目大眥),藥粉只 1--2粒芝麻大,藥水只能1--2滴。點后閉目2--3分鐘。 3嚴(yán)格消毒。 2、取嚏療法 取嚏療法,又稱抹入取嚏療法,是指用芳香辛竄的藥物刺激鼻黏膜,引起噴嚏,從而達到祛除病邪,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 本療法流傳很久。西漢時期,淳于意用以治療產(chǎn)后血厥。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救卒死方載:“取皂莢豆大,吹其鼻中,嚏則氣通矣?!彼未t(yī)家劉昉將藥物制成丸劑,以乳汁或水化開滴鼻取嚏。《丹溪心法附余》詳細介紹了通關(guān)散用于治療痰厥、癔病所引起的人事不省、牙關(guān)噤閉、痰涎壅盛,屬實證,閉證者。清代趙學(xué)敏《串雅外編》用還魂丹吹鼻取嚏治療急慢驚風(fēng)。清代龔自章《醫(yī)方簡新編》在邊關(guān)散的基礎(chǔ)上加麝香、薄荷等,療效更有提高。元代倪維德《原機啟微》治目腫紅赤、昏暗羞明、眵淚稠粘等用嗅鼻碧玉散(鵝不食草、青黛、川芎)嗅鼻取嚏。清代外治大家吳尚先《理瀹駢文》總結(jié)曰:“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為末,嗅鼻取嚏發(fā)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guān)急救用聞藥也。連嚏數(shù)十次,則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淚、痰、涎并出,胸中悶惡不寬,即吐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前賢治傷寒、中風(fēng)、傷風(fēng)、時疫、溫癥、喉風(fēng)、赤眼、牙痛等證。皆有嗅藥。亦使病在上者從上出也?!?/span> 【操作方法】 藥物研細末,以手指蘸取適量摸鼻,或以清潔棉花卷成條狀,蘸取藥末塞入鼻中輕輕轉(zhuǎn)動,使藥物粘著于鼻黏膜上,引起噴嚏。 【臨床應(yīng)用】 傷寒感冒、腦血管意外、中暑、口眼歪斜、大頭瘟、瘧疾、頭痛、喉閉、牙痛、黃疸、癃閉、麻疹、小兒中惡及急、慢驚風(fēng)等。 【注意事項】 ①嗅鼻取嚏為祛邪療法,易傷正氣,故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②有鼻衄者不易用。 ③除昏迷病人外,預(yù)先含水再行本法 ,以免損傷鼓膜。 3、嗅鼻療法 嗅鼻療法,又稱“吸藥療法”,將藥末吸入鼻腔但不引起噴嚏,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鼻為肺之竅”,“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脾熱病者鼻先赤”(《素問·刺熱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素問·氣厥論》),因此,通過鼻黏膜吸收的藥物可以治療鼻腔本身或鼻腔以外的某些疾病。唐代孫思邈《千金藥方》中治療黃疸,即有用 “瓜蒂、秫朱、赤小豆納著鼻中,痛縮鼻、須臾,當(dāng)出黃汁,或從口中出升余,則愈”的記載。 主治頭面部及五官科諸疾,如慢性鼻炎、鼻衄、鼻息肉、牙痛、頭痛、眼結(jié)膜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 4、吹鼻療法 吹鼻療法是將藥物研為極細末,以小竹管或小紙管、噴藥器把藥粉吹入鼻腔內(nèi),不引起噴嚏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 本療法起源較早,早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即有吹鼻救猝死的記載。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已有吹鼻與吹鼻取嚏之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清代趙學(xué)敏《本草綱目拾遺》、《串雅內(nèi)外編》及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陸以湉《萬病驗方大全》中收錄了許多療效頗著的吹鼻驗方,至今仍為醫(yī)家所喜用。 吹鼻療法主要用治頭面部及五官科疾病,如頭痛、牙痛、鼻出血、慢性鼻炎、傷風(fēng)感冒、白內(nèi)障、頭皮痛及紫癜、黃疸等。 5、鼻嗅療法 鼻嗅療法是將芳香辛竄的藥物研末裝瓶,以瓶口置于鼻下,以鼻嗅其藥味;或用藥物煎湯,用鼻嗅其蒸氣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于不便喂藥的嬰兒及難以服藥之癥(如昏迷、中風(fēng)等)。 6、鼻塞療法 鼻塞療法是將藥物制成適宜劑型(如丸、散、膏、丹等)塞入鼻內(nèi),通過鼻腔吸收而治療疾病的外治療法。主要有鮮藥塞鼻法、藥液塞鼻法、散塞鼻法、劑膏藥塞鼻法等。 本療法在我國流傳已久。據(jù)傳扁鵲使用塞鼻療法治療產(chǎn)暈。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治療寒濕證,有“納藥鼻中則愈”的記載。晉代葛洪《時后備急方》治療“卒死中惡”,“以棉浸好酒中須臾,置死人鼻中”、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用藥末塞鼻,治療鼻塞、腦冷、流清涕、小兒鼻息肉等。宋代《太平圣惠方》用二圣散(血余炭3克、人中白1克,麝香0、15克)或三七粉、云南白藥納鼻中治療鼻衄;亦可用刺薊、生地黃、生蔞等同搗熱汁飲,而以藥渣塞鼻治鼻衄不止;治療瘧疾,則用蒼術(shù)、川芎、桂枝等分研末塞鼻。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上多用于治療頭面部、五官科及口腔科疾病,如鼻瘜肉、鼻出血、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和牙痛、面神經(jīng)麻痹等。 【注意事項】 ①要掌握塞鼻深度,過淺或過深均會影響療效,過深還容易滑入鼻腔而誤入氣道。 ②塞鼻藥刺激性強,須用紗布或棉花包裹以減少刺激。 ③用治頭痛、牙痛,眼科等頭面部疾患,一般左側(cè)患病塞右側(cè)鼻孔,右側(cè)患病塞左側(cè)鼻孔。 (按)以上取嚏療法, 鼻療法、臭嗅療法、吹鼻療法和鼻塞療法以及灌鼻療法,滴鼻療法、吸入療法等,均從鼻中用藥,由鼻腔黏膜吸收,或嚏或不嚏,故患者可根據(jù)情況需要辨證選用或交替使用。 7.塞耳療法 塞耳療法,是將藥物制成適宜劑型(如丸、散、丹、膏等)外用薄棉或紗布包緊,塞入外耳道內(nèi),通過外耳道皮膚的吸收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耳為腎之竅,為宗脈所聚,乃腎之外候。耳與臟腑均有密切的關(guān)系,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等經(jīng)脈均循行于耳際?!秲?nèi)經(jīng)》中對耳與經(jīng)脈、經(jīng)絡(luò)、經(jīng)別、經(jīng)筋的關(guān)系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如《靈樞·邪氣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luò),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明之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目而為聽?!苯陙黹_發(fā)的耳針事業(yè)更為耳與全身臟腑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明確化,《內(nèi)經(jīng)》還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和則耳聞五音矣”(《靈樞·脈度》),“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保ā端貑枴げ貧夥〞r論》)“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素問·海論》),“南方色赤,入通于心,開竅于耳?!保ā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由此可見,通過塞耳不僅可以治療耳鳴、耳聾、耳疔等耳部病變,亦可治療其它部位的疾患。 《理瀹駢文》用聰耳錠、通白錠、遠志磁石錠等制劑,塞耳治療耳病,還用延胡索聞耳治療鼻衄、五金丸塞耳治療瘧疾等。 【臨床應(yīng)用】 適用于耳部疾病、頭面部及五官科病變。 【注意事項】 塞耳前必須用薄棉包扎緊,然后輕輕塞入,不可深入。 8.吹耳療法 吹耳療法,又稱“藥粉吹耳療法”、“耳內(nèi)吹粉療法”,是將藥物研成極細粉末,吹布于外耳道內(nèi)或鼓膜上,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患耳稍向上偏。將噴藥粉器(民間稱為“鼓子”)的長嘴端放上少許藥末,輕輕放入外耳道內(nèi),用手指捏壓鼓狀的一端,將藥粉噴灑患處。若采用紙管、蘆管、細竹管者,一端盛藥末,另一端用口吹氣,使藥末噴灑在患處。 【臨床應(yīng)用】 本療法多用于治療耳部疾患,如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外耳濕疹,耳帶狀皰疹,內(nèi)耳疼痛、耵耳等。 【注意事項】 ①應(yīng)用吹耳療法時,應(yīng)先用生理鹽水或3%雙氧水沖洗患耳并揩干,然后再吹藥。 ②吹藥藥量要適宜,防止藥粉堵塞耳道。 ③化膿性中耳炎時,耳內(nèi)膿液較多者,應(yīng)先進行引流,膿液減少后可應(yīng)用。 ④第二次用藥時,必須將原有的藥物取出,再洗凈外耳道后方可吹藥。 9、滴耳療法 滴耳療法是將一定處方的藥液滴入耳道,并在耳屏上進行適當(dāng)按壓,使藥液進入耳道深部及中耳腔內(nèi),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異物入耳,耵聹栓塞等。 【按】塞耳、吹耳和滴耳療法,均為通過耳部用藥的外治療法,多用于治療耳部疾病亦可辨證用藥治療其它部位的疾患,故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或更替使用。 10、含漱療法 含漱療法,亦稱漱滌,是將一定處方的藥物加工成藥汁、藥液、藥酒、藥醋或藥浸米泔等,含漱口中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本療法起源較早。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介紹“食畢當(dāng)漱口數(shù)過”的口腔保健療法。唐代《千金要方》載錄有多種含漱方劑和方法,如治療口瘡以杏仁、甘草、黃連和薔薇根等煎湯含漱等。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認為含漱療法有“堅骨以防蠢”的作用。 含漱療法中藥物直接作用于口、咽喉、牙齒、舌,由口舌吸收,通過經(jīng)絡(luò)氣血內(nèi)達臟腑,故不僅可用治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牙周炎、牙痛及口腔表淺霉菌癥等口腔、咽喉部等疾病,并可防治其它部位的疾患。 11、吹喉療法 吹喉療法是將一定處方的藥粉或藥末吹布于咽喉部,以發(fā)揮治療作用的一種外治療法。 本療法流傳較早。據(jù)傳,早在三國時代,華佗即曾用中藥研末吹喉治療喉癰、喉癬、急喉痹等喉科疾病。宋代嚴(yán)用和用二圣散治療纏喉、急喉痹等病。至今仍為臨床治療咽喉疾病的常用外治法。 本療法主要用于咽科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炎、復(fù)發(fā)性口瘡、鵝口瘡等。 12、牙咬療法 牙咬療法,系將藥物制成適宜的劑型,直接或綿裹咬于上下牙之間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以其用藥劑型不同,可分為片咬、塊咬、丸咬、散咬、揉團咬、粒咬、和爛咬(系用鮮藥搗爛,直接或綿裹咬于患牙間)等。臨床多選用止痛、殺蟲之品,用治牙痛齲齒和喉痹諸疾。 13、舌舐療法 舌舐療法,就是將藥物制成一定的劑型,放于掌心或紙上,以舌舐之而發(fā)揮治療作用的一種外治療法,以其劑型不同,可分為膏(糊)舐、末(散)等。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舌為心之苗”,與五臟相通,故藥物可作用于舌以治療臟腑經(jīng)絡(luò)之疾。臨床上可用治口舌生瘡、舌損傷等舌部疾病以及血癥、嘈雜、噎食、癭瘤等全身疾患。 14、口咂療法 口咂療法,是將藥物直接或綿包入口,細咂藥味,其津咽下,藥渣吐出的一種治療方法。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口舌又于五臟聯(lián)系。故砸藥法藥物作用于口舌,并經(jīng)吸收后通過氣血經(jīng)絡(luò)內(nèi)傳臟腑。臨床上可用治療口舌、咽喉疾病及胎毒、嘔惡、霍亂諸疾。 【按】含漱、吹喉、咀嚼、牙咬、舌舐及咽喉涂藥、口含諸療法,均為通過口腔局部用藥,并通過口舌等的吸收而作用于全身各部位。因此,可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辨證選用一種或幾種用法,或交替使用。 15.塞肛療法 塞肛療法,就是用藥物制成一定的劑型,進行一定的潤滑后,將藥物塞入肛門,以治療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本療法起源早,應(yīng)用廣。早在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就用蜜煎方(食蜜七合,微火煎,稍凝如飴狀,捏成錠,大如指)治療少陽陰明大便難;豬膽汁方(豬膽汁,加入醋適量,和勻)治療老年、病后及產(chǎn)后因胃腸津液不足、大便秘結(jié)、體虛不能攻下者?!督饏T要略·婦人雜病》用膏發(fā)煎治療陰吹癥。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中用“烏梅塞肛門治久瀉”,“煨散塞肛門治二便不通”,“川楝肉酒浸棉裹肛門治蛔蟲腹痛”,“兩棲散(蛤蟆一只,雞骨二兩)塞肛門治蟲蝕肛門”,“桔梗蘸麻油塞肛門治燥屎繞臍腹痛”等。 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脾胃主運化”,“腎主二便及前后二陰”等,故塞肛門療法除可治大腸疾患外,亦可辨證施藥治療其它臟腑的病變。 16.灌腸療法 灌腸療法,是以中藥藥液或摻入散劑、注射液保留灌腸,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 【操作方法】 先備一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蠟油,使之滑潤,輕輕地插入肛門約10~30毫米,將配好的藥液經(jīng)注射針筒注入,或由灌筒灌入。根據(jù)病情注入適量藥液并保留灌腸,一般尿毒癥約為200~500毫升,保留2~3小時,潰瘍性結(jié)腸炎約30~100毫升,保留4~8小時。 【臨床應(yīng)用】 除用于通便外,可廣泛應(yīng)用于一些常見病、多發(fā)病,如傷風(fēng)感冒,腹痛、腸炎、下利、腹脹、盆腔炎等,還可用治一些疑難、危重證候,如腎功能衰竭、腸梗阻、乙腦高熱等。 【按】塞肛療法、灌腸療法及熏洗肛療法等,均通過肛門用藥,用大腸粘膜吸收以治療肛門、大腸及全身性疾病。臨床可辨證用法,處方遣藥。 17.塞****療法 塞****療法,古稱“坐藥”,指用丸、錠、片劑或用紗布包裹藥末,塞入****內(nèi)以治療婦科疾患的一種方法。 塞****法起源較早,早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中就介紹用凡石丸塞****治療“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者,礬石丸以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研末煉蜜和丸,如棗核大,納入****中,以清熱燥濕止帶。對陰冷寒濕帶下者則以“蛇床子仁為末,以****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納陰中”,暖宮除濕,殺蟲止痛?!夺t(yī)宗金鑒》在此基礎(chǔ)上,加吳茱萸、遠志、干姜等份為末,綿裹納陰中,進一步增強了原方暖宮除濕,殺蟲止癢之效。 臨床上多適應(yīng)于婦科疾病,如帶下、陰癢、子宮糜爛、****炎等。 【按】塞陰療法及灌****療法,****濕泥療法等,均由****用藥,由****粘膜吸收而發(fā)揮治療作用。臨床用治****局部乃至全身疾患時可辨證選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