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日誌《【漢字簡化的百年迷途】駁簡化字恢復(fù)古文字形》裏我詳細分析了漢字簡化的前兩種方法,分別是“參照古文字形體”和“同音歸併”,這兩種方法都是倒行逆施、自毀長城,並且明減實加,根本不能達到減省的目的,而且還會造混亂。 二、構(gòu)成新的形聲字,此類簡化分為四種情況:其一:形符簡化,如銅——銅、颳——刮、骯——骯、貶——貶,這一部份字有些與草書楷化相重疊,如金字旁、言字旁、貝字旁、馬字旁、魚字旁等, 這種情況除了(一)中說的弊端外,還會造成標準不一,比如說言字旁,在“說”字中簡化為了“讠”,而在“警”字中,還是未經(jīng)簡化的“言”。更為惡劣的是,此類偏旁的簡化還涉及到古代典籍的類推簡化問題,若是不對古文獻中不常見的字進行簡化,那麼簡繁錯亂,還不如全部保留為整體;但若進行簡化,一則對於那些冷僻的字來說沒有太大必要,再者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其二,聲符簡化,比如燈——燈、襯——襯、襖——襖、礎(chǔ)——礎(chǔ)等等,簡化之後形聲字新的聲旁失準,比如“楚”為“礎(chǔ)”的聲旁,換了“出”之後聲調(diào)不準,另外,漢字在發(fā)展過程中語音產(chǎn)生了地域的分隔和訛變,簡化之前的聲旁正是保留了古音這樣一珍貴的歷史信息,比如“襯”,還有一則有趣的軼事,朱元璋在南征北戰(zhàn)之時不忘提高自己的學(xué)識,在學(xué)“紅”這個字的時候抱怨“工”和“紅”的語音不同,但是事實上,“工”就是“紅”的聲旁,這個音還保留在比較冷僻的詞語中,如“女紅”一詞。迨至紅朝,暴力簡化,“紅”因聲旁本來就簡單而逃過一劫。 其三,聲符和形符都簡化,比如髒——臟、驚——驚、體——體等?!绑v”從骨葬聲,從認知心理學(xué)的角度獎都是常見字(下一篇日誌會有詳述),並不比“月”“莊”難以記憶,聲符失準不說,還和心臟的“臟”撞在一起,在簡繁轉(zhuǎn)化中造成混亂?!绑@”本身是形容馬受到驚嚇的狀貌,簡化後變成了形容人受到驚嚇,“敬”和“京”、“忄”同“馬”,都屬於常見的部件,從認知心理的角度分析,難度相同?!绑w”原來是從人本聲的形聲字,宋朝時期出現(xiàn),為“笨”的後起異體字,表示愚魯癡呆,用以表示“身體”之“體”,純屬無理取鬧。 其四,非形聲字形聲化,竄——竄、華——華、郵——郵等字,“竄”本是像老鼠跑進洞穴而會意,十分形象,將“鼠”換為“串”之後,聲符失準?!叭A”本是像花朵之貌,後加草字頭以示其歸屬?!爸腥A”一詞即是處地域之中而美如花朵之意,簡化後聲符失準,並且罕有字能納入“十”旁?!笆蟆迸c“串”、“垂”與“由”等俱為常見部件,常見程度相類,認知難度亦若。大刀闊斧的簡化純屬折騰! 三、構(gòu)成新的會意字,如筆——筆、塵——塵、淚——淚、竈——灶等。此舉是將原字中筆劃較多的部件換成筆劃較少而尚有一定聯(lián)繫的部件,但是同樣不可取。正體字中的構(gòu)字部件如“鹿”、“聿”、“戾”(可拆分成戶和犬)都屬於常見的部件,如果已經(jīng)學(xué)習(xí)了這些部首,那麼減省並不起多大作用。另外,這些被簡化替代的部件都保留著相當(dāng)?shù)臍v史信息,如“聿”本來就是一隻手拿著筆的樣子,“塵”的造字極其詩意,乃是看見一群鹿飛奔而去引起的塵煙,“戾”正是“淚”的聲旁(至今吳語中戾淚同音),“竈”字則留有了原始的竈神崇拜的痕跡。如此刪減的,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傳承。 四、以簡單符號代替,最常見的替代符號有“又”“乂”“不”“文”等,如漢——漢、觀——觀、戲——戲、鷄——雞、艱——艱、難——難、僅——僅、對——對、聖——圣、樹——樹、轟——轟、區(qū)——區(qū)、趙——趙、壞——壞、環(huán)——環(huán)、這等等等等?!坝帧弊衷诩坠俏闹惺且浑b手的形狀,顯然這隻手與減省的漢字既無字義上的聯(lián)繫,更無語音上的聯(lián)繫,被簡化的“雚”“登”“堇”“奚”“睘”“褱”等字都較為常用,一旦學(xué)會,便成為日後學(xué)習(xí)的基礎(chǔ),一旦被簡化,便失去了合理的聲旁。更為蹊蹺的是“圣”字,在被定為“聖”字的簡化字之前,“圣”字就存在於《說文解字》,從又(手)從土?xí)?,意思是挖土,至今這個詞還留在北方人的口語中,音調(diào)變?yōu)槿?。這一點曾被流沙河先生在《流沙河認字》一書裏面大批特批,和“體(笨)”的例子一樣,不僅說明如此簡化的不折不扣的折騰,更顯示出了司職者的無知。不啻漢語,所有文字改革的目的都是爲了使文字系統(tǒng)變得更合理、更準確,而漢字的簡化卻使得這些符號字的關(guān)係更加面目全非,一筆糊塗賬的改革怎麼能算是成功的呢? 五、輪廓字和特徵字,減省偏旁和筆劃而保留輪廓,比如飛——飛、奮——奮、醫(yī)——醫(yī)、聲——聲、愛——愛、親——親等等。與前面幾種簡化方法一樣,減省的部份大多是類似“隹”、“殳”、“酉”、“耳”、“心”、“見”等常見的部件,根本不是認知的負擔(dān)。況且義符的邏輯意義顯豁,絕不難記,流沙河先生曾經(jīng)無不譏誚地說:“親無見,愛無心,無心無見,便是簡體字 ”。被割裂的部份成了這個物質(zhì)化、低俗化、陌生化而虛無化的當(dāng)今世界的悲讖,被攔腰斬斷的文化命脈和陰魂不散的奴性意識積重難返,甚至不是幾代人就可以消弭的了的。 ![]() (篇幅有限,為避免混亂,後文會詳細論述從認知心理的角度簡化字何以無助於快速認字,以及漢字歷史文化信息的承載,【漢字簡化的百年迷途】系列將不斷推出,歡迎圍觀并不吝斧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