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朋友最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張截圖,當前正在熱映的電影,在豆瓣和貓眼電影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分。 谷歌搜索技巧比如《流浪地球》的貓眼評分高達9.3,豆瓣為7.9 分;《瘋狂的外星人》,貓眼評分8.4 分,豆瓣為6.5 分,差異最大的是《熊出沒·原始時代》,在貓眼上9.2 分的高分電影,豆瓣評分僅為6.6。
▲《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還掀起過軒然大波 豆瓣和貓眼的評分愈發(fā)分裂為兩個世界。 普遍認為,豆瓣更接近文藝青年社區(qū),豆瓣電影的評分也更符合這群人的口味;而貓眼電影作為觀眾觀影的「第一入口」,附帶的評分也更接近大眾口味。一個最直觀的不同是,貓眼的評分普遍要比豆瓣評分高一些。 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這兩個世界并無交集。但是,如果把這兩個平臺的評分進行橫向比較,會發(fā)現(xiàn)「文藝青年」和「大眾口味」之間諸多有趣的不同,甚至,我們可以據(jù)此換算出兩個平臺的評分間的換算率。 豆瓣電影Top 250 vs 貓眼電影Top 100 豆瓣創(chuàng)始人阿北介紹過豆瓣電影的評分機制:把豆瓣用戶的打分(一到五星換算為零到十分)加起來,再除以打分人數(shù)。每過幾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以便把最新的分數(shù)加進來。 簡單得可怕。
▲ 豆瓣創(chuàng)始人楊勃(阿北) 但這個「一人一票」的打分機制至今都在完美運行,豆瓣電影依然是最有價值的觀影參考平臺。這主要得益于豆瓣用戶群的穩(wěn)步擴大,以及豆瓣對水軍的「非正常打分」的零容忍政策。 最能體現(xiàn)豆瓣用戶觀影趣味的是「豆瓣電影 Top 250」,這個榜單類似IMDb(互聯(lián)網(wǎng)電影數(shù)據(jù)庫)的Top 250,目標是從所有電影中選出「最好的250 部」。 ,它比單部電影的評分機制要復雜很多。概括來說,除了評分,這個機制的關鍵指標有兩個:
因此,《肖申克的救贖》比動漫作品《EVA》更值得進入榜單,1957 年的《十二怒漢》依然能高居榜單的第32 名。
▲《十二怒漢》劇照 貓眼Top 100 榜是和豆瓣250 對應的榜單,它是貓眼的觀眾認為的最好的100 部電影。 如果將豆瓣250 和貓眼Top 100 做一下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
僅從這兩個榜單來看,豆瓣和貓眼只有極其細微的差別。這似乎和我們的印象截然不同。 但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玄機,貓眼沒有公布過Top 100 榜的算法,在對榜單的介紹中,貓眼對入選的電影加了一個定語「貓眼電影庫中的經(jīng)典影片」,這和豆瓣以全部電影為對象是不同的。 貓眼Top 100 榜的第一名是《霸王別姬》,評分9.5 分,但評分人數(shù)只有5900 多人。榜單中的前10 名,從《肖申克的救贖》到《新喜劇之王》,評分人數(shù)從500 到5000 不等,這和新電影動輒數(shù)萬甚至過百萬的評分人數(shù)形成鮮明的對比。
▲《霸王別姬》劇照 作為對比,豆瓣250 榜單中的前10 名的評分人數(shù)在50 萬至130 萬之間。 所以,貓眼是先圈定了一部分經(jīng)典電影,然后在這個范圍內(nèi)根據(jù)評分和評分人數(shù)選出排名最高的前100 名。它類似貓眼電影的「專業(yè)評分」,代表的并不是貓眼觀眾的趣味。 真正反映豆瓣和貓眼區(qū)別的是熱映的院線電影的評分。 1 豆瓣分= x 貓眼分? 我選取了2 月27 日廣州地區(qū)正在院線上映的電影,除去評分人數(shù)過少及尚在點映期的電影,共有18 部,在這些電影的評分上,豆瓣和貓眼截然不同。
這18 部電影中,貓眼的評分全部高于豆瓣評分,豆瓣的平均平均為6.5 分,貓眼為8.5 分,平均分差1.9 分。 差距最大的電影是《神探蒲松齡》,貓眼7.8 分,豆瓣4.1 分,差距3.7 分;差距最小的電影是《四個春天》,評分相差0.1 分。 因此,最近熱映的電影中,1 豆瓣分≈ 1.3 貓眼分。 不過,這個數(shù)據(jù)量過小,如果以這個結(jié)論套用在其他電影上,很容易產(chǎn)生諸如機器學習中的過擬合現(xiàn)象,泛化性極差。 所以,我選用了「一起拍電影」評出的 2018 年度評分最高的 100 部院線電影,并按照票房做了排序,比較了兩個平臺不同的評分。
100 部電影,貓眼的平均分是8.1 分,豆瓣的平均分是5.7 分,比值約為1.4。 如果根據(jù)票房對這100 部電影進行分層,每個區(qū)間也有明顯的差別。
當電影的票房小于100 萬或大于10 億時,兩個平臺的分歧最小,貓眼平均分和豆瓣平均分的比值約為1.2;當票房在1 億– 5 億之間時,兩個平臺的評分差距最大,比值約為1.6。 整體來看,一個比較公允的換算率為:
所以,當你在貓眼看到一部高分電影時,大致可以打7 折換算為豆瓣評分;如果這部電影是10 億票房的超級大片或排期很少的冷門片,可以放寬為8 折;而如果一部電影引發(fā)了一些熱度但還不能成為大片,它很正在貓眼和豆瓣上經(jīng)歷截然不同的評分。 電影評分的意義 豆瓣和貓眼其實在2016 年底共同經(jīng)歷過一段至暗時刻。 《中國電影報》一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chǎn)業(yè)》的文章,把兩個平臺推到了風口浪尖,當時上映的三部國產(chǎn)賀歲電影《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被認為普遍評分過低。
▲《擺渡人》口碑曾引發(fā)巨大爭議,王家衛(wèi)的一句「我喜歡」引發(fā)了半個娛樂圈轉(zhuǎn)發(fā),但也有人喊出了「我不喜歡」 這個文章引發(fā)了很多聯(lián)想和猜測,甚至有媒體報道說,豆瓣和貓眼都因為「評分過低」而被電影局約談。 但這些猜測最終都被確認為烏龍,電影局出面辟謠,并沒有約談過這兩個平臺。人民日報隨后的評論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也作為了此事的最終回應。 這件事還是引起了一些變化:貓眼取消了由影評人、媒體人和電影學者組成評審團打分的「專業(yè)評分」,只保留了觀眾評分,這也是兩個世界分裂的開始。 但評分對于電影的意義一直沒有改變。 復旦經(jīng)濟學院研究員陳沁2015 年在上海電影節(jié)的報告顯示,評分可以直接影響票房:周末上映的電影,豆瓣平均評分每高一分,一家電影院就多賺35 萬的票房。 雖然電影的上映時間、宣發(fā),甚至水軍會對票房造成很大影響,但長期來看,評分影響票房的機制會驅(qū)動電影制作者專注于提高電影質(zhì)量。
▲ 電影《后來的我們》收獲了 13 億票房,但它被曝出「退票門」的鬧劇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2018 年票房前10 的電影,其貓眼平均評分和豆瓣平均評分的比值為1.2。而在2017 年,這個數(shù)字為1.32,如果去除引進片的影響,2017 年這個比值更大,為1.4。 票房前10 的電影一般都有接近或超過百萬的評分人數(shù),這些看上去差距不大的數(shù)字,其實表明了兩個世界對國產(chǎn)賣座電影的分歧,正在明顯縮小。 今年春節(jié)檔,沈騰、黃渤這樣的演員成了觀眾、資本、票房共同青睞的對象,流量明星們已經(jīng)很少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 所以,摒棄偏見,更公正地給電影評分,也是想看好電影的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nèi)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來自: 昵稱6247420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