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篇
編者按:我將中考備考的理論知識整合成三個維度進行串講,分別為課標維度、模塊維度、分類維度,以幫助同學們夯實基融,輕松備考。 一、課標維度: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講義)第二季 我與他人和集體 一、交往與溝通 (一)課程內(nèi)容 1.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 (1)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zhì),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文明、禮貌的言行舉止是相互尊重、有效溝通、增進友誼的必要條件。因此,文明禮貌決不是個人私事,也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它表明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程度,影響人際關(guān)系的質(zhì)量和社會風氣,關(guān)系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2)在人際交往中做到講文明、有禮貌,就要從“如何說”“如何聽”“如何做”入手,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 2.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現(xiàn)象及危害,積極與同學、朋友和成人交往,體會交往與友誼對生命成長的意義。 (1)青春期閉鎖心理是“我”與他人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孤獨寂寞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不僅使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覺得“活得太累”,而且會對其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有害影響。如果任其蔓延,容易形成自我封閉、自我孤立的孤僻性格,甚至產(chǎn)生悲觀厭世和輕生的念頭。 (2)人的本質(zhì)是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離不開友誼的滋潤,交往是人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 (3)積極與同學、朋友和成人交往,消除閉鎖心理。 要消除閉鎖心理,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對待自己。如果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終日獨處,就永遠擺脫不掉孤獨的困擾;如果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曲高和寡”,同樣也會變成孤家寡人。 主動開放自我。有閉鎖心理的人總是等待別人向他伸出友誼之手。其實,友誼在于培養(yǎng),不在于等待,不在于單方索取。因此,要想在同學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就要主動開放自我,主動與他人溝通,以你的“以誠待人”,換來他人的“以誠相待”。 善于關(guān)心別人。人際交往是雙向性的,友誼是在相互關(guān)愛中培養(yǎng)的。 你對別人冷漠,別人也會對你冷漠。冷漠導致疏遠,疏遠又會產(chǎn)生感情上的距離和裂痕。因此,要善于關(guān)心、體貼他人,善于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主動給予幫助。一個被人需要的人,是幸福的人,是有向心力和好人緣的人。 只要每天保持一種好心情,對老師、對同學態(tài)度友好,與人交往主動、豁達,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逐漸地就會變得性格開朗、性情活潑。當你在集體中生活得很快樂時,當你感覺到因為有了你,大家都很快樂時,你就是個熱情開朗的人了。 3.體會父母為撫養(yǎng)自己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diào)適“逆反”心理。增強與家人共創(chuàng)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1)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這種恩情要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父母為家庭做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應當?shù)玫綈鄣幕貓?,理應受到我們的孝敬?/span>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yǎng)。這是子女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 (2)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子女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或產(chǎn)生矛盾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此,學會與父母溝通,掌握處理與父母關(guān)系的具體方法,是構(gòu)建和諧家庭的需要。 父母和子女產(chǎn)生矛盾,主要是由年齡和閱歷的差異而引起的心理差異造成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往往導致兩代人在某些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子女與父母的沖突,往往是由于父母按他們的想法要求子女,而子女獨立意識明顯增強,有著不同于父母的興趣和追求,對父母的管教產(chǎn)生反感,進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 (3)逆反心理是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為了維護自尊或滿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逆反心理在本質(zhì)上與創(chuàng)造性的個人素質(zhì)有著根本區(qū)別,它往往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和頭腦簡單的產(chǎn)物。 (4)作為子女,要體會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不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調(diào)節(jié)、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逆反心理。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積極溝通。積極溝通就是要了解父母,敞開心扉,耐心解釋,換位思考,學會必要的讓步和道歉。時時記住父母的良苦用心,發(fā)生矛盾時不鬧對立;經(jīng)常與父母談心,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學校生活和朋友關(guān)系;有事多和父母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特別是父母不大放心的事情,不要自作主張;提出購買物品的要求時,先要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做了錯事主動檢討,不逃避責任;對父母作出的承諾要說到做到,在父母面前要誠信;了解父母的工作,體諒他們的難處和面對的壓力;學習父母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中幫助父母,在精神上支持父母,做父母的朋友。 (5)家庭是我們的誕生地,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愛的港灣。家庭又是社會的基石,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安定,是整個社會安定、和諧的根基?!凹液腿f事興”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諺語,寄托著中華民族對家庭成員共創(chuàng)美好親情的憧憬。 增強與家人共創(chuàng)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需要子女體會家長經(jīng)營家庭的辛勞與困難,懂得尊重父母辛苦打拼的家庭成果,領會家庭中愛的真諦;要樹立家庭主人翁意識,能夠為家庭和睦和幸福貢獻力量。 4.了解教師的工作,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 (1)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帶領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教師是我們成長的引路人,教導我們?nèi)绾巫鋈?,如何做事;教師是我們心靈的保健醫(yī)生,體察我們的內(nèi)心,為我們掃除心理障礙;教師是我們的朋友,尊重、理解和愛護我們;教師是我們的榜樣,言傳身教,讓我們受益終身;教師的工作辛苦繁重,為我們付出心血和汗水;教師的勞動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明和更有智慧。教師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們由衷地感激教師,尊敬教師。 (2)由于師生角色的差異、地位的不同、看問題的立場和視角的分歧等,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產(chǎn)生一些隔閡。這些隔閡的存在會妨礙師生之間的交往。 (3)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就要學會與教師溝通:從教師的角度看問題,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和批評,原諒教師的錯誤,禮貌待師,注意場合,勿失分寸。 5.學會用恰當?shù)姆绞脚c同齡人交往,建立同學間的真誠友誼,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友誼,把握原則與尺度。 (1)面對個性迥異的同學,中學生要恪守的交往原則是:一要尊重并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個性,看到其他同學的長處與貢獻,心胸寬闊,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這樣就容易尊重與接受他人;二要樹立共同目標,同舟共濟,合理分工,共創(chuàng)輝煌,這樣才有利于相互欣賞、相互補充,確認每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從而加深了解,增進友誼。 (2)異性之間的交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個體成長歷程中的各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在青春期萌發(fā)的異性相吸引是性生理和性心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結(jié)果,是一種正常、自然的現(xiàn)象。 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有利有弊,要學會用恰當?shù)姆绞浇煌?,使其發(fā)揮積極作用。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有利于增進對異性的了解,學習對方的長處;有利于擴大社會交往的范圍,增強交往能力,促進個性全面、健康發(fā)展。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chǎn)生一些情緒、行為方面的困擾,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 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愛;既要開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動熱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場合、時間和頻率。 (二)活動建議 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禮貌用語,以及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和輕聲細語的不同感受,體會講文明、懂禮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 2.舉辦搜集“父母說得最多的十句話”的活動,嘗試理解父母“源于愛”的初衷,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分享。 3.采訪老師,內(nèi)容包括該教師對其所教學科的認識、對班級的評價和期望、生活中的煩惱和歡樂等,根據(jù)采訪寫出報告。 4.搜集在災難或其他事件中中學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跡,體會同學友誼的珍貴。 二、在集體中成長 (一)課程內(nèi)容 1.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guān)系,主動參與班級和學?;顒樱l(fā)揮積極作用。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感受學校生活的幸福,體會團結(jié)的力量。 (1)個人與集體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個人的發(fā)展是集體發(fā)展的基礎,集體對個人的發(fā)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任何個人都必須依賴于集體,依賴于社會所提供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條件而生存和發(fā)展,不能離群而獨居。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集體的存在和發(fā)展,離不開每一個集體成員,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 (2)主動參與班集體活動并發(fā)揮積極作用,要求我們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增強集體榮譽感。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不但體現(xiàn)在服從集體的安排、為集體出謀劃策、努力解決集體遇到的困難,而且更多地體現(xiàn)在每一個集體成員的日常交往和活動之中。關(guān)心他人、愛護他人、幫助他人,相互理解、換位思考、求同存異,公平競爭、分工合作、利益分享等,都能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增強集體凝聚力。 (3)在學校生活中,中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學校生活的幸福。 團隊意識是一種主動性的意識,就是要主動將自己融入團隊,想團隊之所想,急團隊之所需,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中學生作為集體的一員,珍視學校生活的幸福,就要有大局意識、協(xié)作精神和服務精神,并為集體作出自己的貢獻。 2.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與寬容,尊重、幫助他人,與人為善。 (1)換位思考,意思是:急人所難,遇事時能夠替別人著想,能夠體諒別人的處境,理解別人的痛苦。 關(guān)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換位思考的實質(zhì)所在。如果我們時時處處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我們就能融洽、友善地與他人相處。 (2)尊重是寬容的前提。當我們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個性、意愿和選擇時,就能以諒解、包容的心態(tài)和行為去對待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性格和興趣、甚至是別人的過錯和冒犯,達到人與人多樣化的共處和合作。 寬容并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主張,為了一團和氣一味迎合別人。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同時容納別人的合理意見,和而不同,既維護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又能夠相互幫助,是和諧人際關(guān)系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3)關(guān)心他人,尊重他人,助人為樂是善待他人的表現(xiàn)。 與人友善要出自誠實。真正的友善不是勉強和被迫的,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人的真誠善意的傳播,是不圖回報的。 與人友善要是非分明。懷有善良之心的人不會容忍對公眾利益的侵害,而會在扶危濟困、維護正義中與邪惡和錯誤作斗爭。 與人友善不僅要對自己的親朋好友關(guān)善,而且對素不相識的人懷有真誠的善意,對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充滿愛心。 善良要見諸行動,如果只停留在口頭上,不是真正的善良。 3.領會誠實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正確認識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誠實的人。 (1)誠實,即忠誠老實,言行與內(nèi)心思想一致,實事求是,講究信用。誠實,要求我們忠于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說謊,不作假,不以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誠實與守信二者有密切的聯(lián)系,誠實是守信的思想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內(nèi)心誠實,做事才守信用。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處事之道,做人之本。小到為人誠實不說慌,大到對事業(yè)、對祖國的忠誠,誠信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2)誠信與說謊是水火不相容的,做誠實的人就應該拒絕撒謊。然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復雜的,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時需要我們隱瞞事情的某些真相,說些“善意的謊言”。但這不是出于個人的私利,而恰恰是維護對方利益的需要。從根本上說,善意的謊言并不違背誠實原則。 (3)誠實是信任的道德基礎,只有誠實才能得到信任?!白隼蠈嵢?,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是人們崇尚的行為準則。實實在在做事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同時,也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 誠實守信就是善待他人。只要我們正確理解誠信原則,與人為善,就能擁有誠信的智慧,做一個誠信的人。 4.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guān)系,能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的競爭,敢于競爭,善于合作。 (1)在社會生活中,競爭是激發(fā)人提高自我意識和能力的活動。競爭能激發(fā)人的上進心和創(chuàng)造力,使個人的智慧與力量得到充分的發(fā)掘和施展。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建立良好的競爭機制,可以推進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加快社會的進步。競爭也有不利的一面,它可能使某些獲勝者滋長驕傲自大的情緒,使某些失敗者喪失信心、產(chǎn)生自卑感。 合作是一種集體活動,人們在這種活動中相互協(xié)作,以期達到某個共同的目標。任何事業(yè)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合作能聚集力量、啟發(fā)思維、開闊視野、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并培養(yǎng)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獻精神。 (2)“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沒有合作的競爭,是孤單的競爭;沒有競爭的合作,是一潭死水。 (3)競爭與合作和諧交融,會使我們的集體更強大,使我們每個人更快地進步。所以,在競爭與合作中,我們要勇敢地參與競爭,正確對待競爭中的成功與失敗,及時總結(jié),保持良好心態(tài);要體現(xiàn)“雙贏”原則,要發(fā)揚團隊精神,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取長補短,攜手共進。 5.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富有正義感。 (1)“人民”是區(qū)別于“敵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階級內(nèi)容?!肮瘛笔欠筛拍睿侵妇哂心硣鴩⒁罁?jù)該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quán)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nbsp;在我國,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國國籍的受刑罰處罰的人。不過,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權(quán)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榮義務。 (2)每個人天生就應該具有同等的生命權(quán)利、發(fā)展權(quán)利和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這就意味著,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公民是一個人在法治國家中的基本身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是指公民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而不是經(jīng)濟和社會利益方面的平均?!拔沂且粋€公民”意味著其他任何一個人也擁有與自己同等的權(quán)利和義務。 (3)平等的人格和平等的地位,使每個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不凌弱欺生,不以貧富貴賤智愚論人,這是一個正直的人應有的待人之道,也是現(xiàn)代社會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zhì)。 (4)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凡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quán)益的行為,都是正義的行為;凡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quán)益的行為,都是非正義的行為。 從青少年階段培養(yǎng)正義感,學會公平公正地看待事物、表達看法,逐步成長為富有正義感的人,是培養(yǎng)公民基本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也是將來能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維護社會和諧、公正的重要基礎。 (二)活動建議 1.開展多樣化的班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體會溫暖與力量。 2.用小組交流的方式討論在與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時,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或其他方式來化解矛盾。 3.以“誠信”為題展開一次課堂討論。 4.就“公民的平等”問題開展一次課堂討論,理解平等主要表現(xiàn)在人格與法律地位上。 來源:初中政治好教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