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這些詩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離騷》。那么,“離”和“騷”各是什么意思呢? 離者,麗也,附麗也?!兑住るx卦·彖傳》:“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離的意思就是附麗、依附。騷者,不安躁動也。《玉篇》云:“騷,動也?!薄墩f文》云:“騷,擾也。”騷字從馬從蚤,跳蚤跑到馬身上,馬有蹄不能及其身,有尾不能驅(qū)其害,有牙不能解其癢,只有有機會躺在地上打滾才能蹭蹭癢,所以馬身上有跳蚤,馬一定是躁動不安的,故曰擾也、動也。那么屈原寫的詩篇為什么叫《離騷》呢?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國的公室貴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楚辭”體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懷才不遇,反遭小人讒言,被排擠誹謗,并多次被流放。眼見小人誤國,祖國不斷陷入危局,自己卻無能為力,在這種坐立不安、憂思苦悶的狀況下,屈原創(chuàng)作了《離騷》。屈原是楚國的公室貴族,楚國是自己賴以依存的祖國,貴族怎能離開自己的祖國呢,故曰“離”。離者,麗也,附麗也。屈原眼見小人妒賢誤國,自己的祖國被強秦一步步緊逼蠶食,自己卻無能為力,肯定是坐立不安,憂心如焚,故曰“騷”。騷者,動也?!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其悲也;“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其忿也;“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其憂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動也。悲之、忿之、憂之、動之,騷而不安也。楚國,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則不忍其亡,眼見其亡則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癢,躁動不安也,這是一種極其難受的狀態(tài)和心理,也正是“離騷”最本質(zhì)的意義。故屈原在這種愛之真、痛之切、憂之深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詩篇,稱為“離騷”。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biāo)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抒胸臆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中的代表作“離騷”與《詩經(jīng)》中最有感染力的“國風(fēng)”并稱為“風(fēng)騷” 。由此,“風(fēng)”就成為《詩經(jīng)》的代稱,“騷”也就成為《楚辭》的代稱。“風(fēng)騷”也就成為文彩詩情的代稱?!帮L(fēng)”和“騷”就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 (子夏故壇原創(chuà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