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丁堡城堡簡介作為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可以說是蘇格蘭的代表,那愛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就是愛丁堡的代表。愛丁堡市的官方印章上就有愛丁堡城堡的圖像。愛丁堡城堡坐落于海拔120米的死火山巖石上,可以俯瞰愛丁堡全景。它的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地勢上易守難攻,也讓它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千年來英格蘭和蘇格蘭分分合合,愛丁堡的歷史基本上也可以算是蘇格蘭的濃縮版歷史。愛丁堡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從公元12世紀到16世紀一直為皇室居住。目前歸屬于蘇格蘭文物局(Historic Scotland),仍有軍隊駐扎在城堡上。城堡的大多數(shù)建筑在16世紀的長期圍城(Lang Siege)事件中被毀,但也有少數(shù)建筑挺過這次圍城,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建造于12世紀早期的圣瑪格麗特禮拜堂。城堡目前對公眾開放,其內(nèi)的一些建筑也允許游客參觀。它是蘇格蘭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每年能迎接從世界各地前來的超過120萬名游客。 下面就和您共同步入這座充滿滄桑的古堡,一同回味一下那段波瀾壯闊的蘇格蘭歷史。 城堡大門
愛丁堡城堡三面都是懸崖,只有正門面向東方,也是城堡最容易進攻的一面。愛丁堡城堡易守難攻的特色,使它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在當年英格蘭和蘇格蘭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中,雖然城堡固若金湯,但卻一再易主。
在城堡大門這里,不要忘記看看城門兩側(cè)的銅像和城門上方的中世紀蘇格蘭徽章?;照律嫌幸恢煌轮{色舌頭、尾巴分岔、張牙舞爪的紅色獅子。這只獅子最早是被十二世紀的蘇格蘭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所采用。因此歷史學(xué)家管威廉一世叫做獅子威廉(William the Lion)。
徽章下面是一句拉丁文格言:“Nemo me impune lacessit”,翻譯成英文是:“No one attacks me with impunity”,翻譯成中文的話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表現(xiàn)了蘇格蘭人民彪悍的民風和不屈不撓的個性。城門兩邊的銅像:左邊的是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他領(lǐng)導(dǎo)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斗爭走向最終勝利,于1306年被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右邊的銅像大家可能就比較熟悉了—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蘇格蘭的民族英雄,他領(lǐng)導(dǎo)了蘇格蘭第一次獨立斗爭,大多數(shù)同學(xué)應(yīng)該都看過描寫他的電影《勇敢的心》。每當看到威廉 華萊士的雕像,耳邊似乎又想起了他臨死前憤怒,絕望,悲壯的呼喊:“Freedom”,久久縈繞耳邊,難以忘懷。
運氣好的話你可能會在城堡門口剛好碰到正在cosplay威廉·華萊士的演員,千萬不要錯過合影的機會喔,別忘了合完影要留些個硬幣喔。 每年在愛丁堡藝術(shù)節(jié)期間,城堡門前的廣場會搭起座位,供游客觀賞愛丁堡軍樂節(jié)(Edinburgh Military Tattoo)。 阿蓋爾炮臺和One O’clock Gun一點鐘大炮
走過吊閘城門后,是一處可以遠眺王子街的平臺-阿蓋爾炮臺(Argyle Battery),炮臺上的大炮仍然對著愛丁堡新城區(qū)的方向。在炮臺的一角上有著著名的一點鐘大炮(One O’clock Gun),官方名字也被稱為Mills Mount Battery,從1861年開始,除了周日,每天中午一點鐘準時鳴炮,以前鳴炮是為了讓福斯灣船只上的水手校對時間,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這個需求了,但是這個傳統(tǒng)沿襲了下來,一點鐘大炮任然會準時鳴炮。
St. Margaret’s Chapel 圣瑪格麗特禮拜堂
圣瑪格麗特禮拜堂是愛丁堡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座羅曼式建筑,被列為英國一級登錄建筑。建造于12世紀早期,是由當年的大衛(wèi)王為建造的,以自己的母親的名字瑪格麗特命名?,F(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教堂內(nèi)部已經(jīng)基本上還原了當年的樣子,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座建筑,至今還有人在這里舉行婚禮。 Mons Meg 中世紀火炮之王
圣瑪格麗特禮拜堂的北側(cè),有座被稱為中世紀火炮之王的大炮,叫做Mons Meg。大炮的名字很有趣,Mons指的是大炮鑄造的地點,現(xiàn)在位於比利時國土的小鎮(zhèn)蒙斯(Mons),而Meg據(jù)說指的是詹姆士二世的皇后-丹麥的瑪格麗特。這座大炮于英法百年戰(zhàn)爭期間鑄于比利時,是法國勃艮地公爵菲力浦三世(Philip III)送給老盟友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二世(James II)的禮物,重量將近7噸,但射程只有三英里。很難想像當時這座大炮如何飄洋過海,從歐陸來到蘇格蘭。后來隨著海軍的出現(xiàn),Mons Meg退役成為皇室禮炮,1558年還在瑪麗一世女王的婚禮上鳴響過。大炮旁邊放著相匹配的炮彈,光一顆炮彈就重達150公斤。 National War Museum of Scotland 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博物館 穿越由車棚改建而成的茶室,就來到了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博物館(National War Museum of Scotland)。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博物館所在建筑原先是一個彈藥庫,1933年的時候被改造成了博物館,用來緬懷在一戰(zhàn)中犧牲的蘇格蘭人。博物館講述了蘇格蘭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歷史,城堡高墻里外也曾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炮火的洗禮,或成王或敗寇,博物館里的展品都在這里靜靜訴說著那些曾經(jīng)的過往,并緬懷那些在戰(zhàn)爭中逝去的將士們。館內(nèi)的展品包括武器、各種戰(zhàn)時用具、士兵個人物品、展現(xiàn)戰(zhàn)爭場景的油畫、紀錄片等等。蘇格蘭人的性格剛毅勇敢,似乎很適合做軍人。因此在英國軍隊里,蘇格蘭人的比例占了不少,而在戰(zhàn)場上蘇格蘭人總是沖鋒陷陣、無畏死亡,雖然造就無數(shù)著名的軍團,但也因此對蘇格蘭民族造成極大的創(chuàng)傷。戰(zhàn)場上悠揚而蒼涼的蘇格蘭風笛聲象征著戰(zhàn)士的勇敢,卻也折射著戰(zhàn)爭的殘酷。 加冕廣場(Crown Square)
加冕廣場 繞過蘇格蘭國家戰(zhàn)爭紀念館(Scottish National War Memorial)的后方,就來到了加冕廣場(Crown Square)。它的四周被建筑物包圍,北邊是國家戰(zhàn)爭紀念館,東邊是皇家宮殿(Royal Palace),南邊是大禮堂(Great Hall),西邊則是安妮女王樓(Queen Anne Building)。 皇家宮殿(Royal Palace)
皇家宮殿(Royal Palace)是整座城堡里訪客人氣最旺的一棟建筑了,主要是因為里面收藏著代表蘇格蘭王權(quán)的三件寶物-蘇格蘭的榮譽(Honours of Scotland):皇冠、寶劍和權(quán)杖。還有那傳奇的蘇格蘭命運之石。這座宮殿在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James IV)統(tǒng)治期間作為皇室的官邸,也正是因為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之女-瑪格麗特?都鐸(Margaret Tudor)聯(lián)姻,才讓外孫女瑪莉一世擁有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quán),但也因此造成她悲劇性的一生。 Mary Room 瑪麗的房間
Mary Room是瑪麗一世產(chǎn)下詹姆士六世的房間,詹姆士六世在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死后,同時繼承了母親和她的王位,成為第一位英格蘭和蘇格蘭共主聯(lián)邦(Union of the Crowns)的國王。瑪麗一世可以算的上是蘇格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女王,15歲嫁給法國王室,19歲丈夫去世又回到蘇格蘭,在民眾擁戴中于登上王位,但是卻被控謀殺第二任丈夫,三度結(jié)婚后不久,瑪麗女王在叛變中失掉王位并逃往英格蘭,被囚禁19年最后仍因圖謀英格蘭王位而被處死。而這間誕子的房間卻是非常的狹小,所以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人物的宏大感和空間的狹小感估計能讓你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感受。 Laich Hall和King’s Dining Room
國王宴會廳 皇家宮殿的地面層(Laich Hall)是國王的宴會廳(King’s Dining Room),宴會廳的壁爐上裝飾著聯(lián)合王國的紋章,而非蘇格蘭王國的紋章。
蘇格蘭皇家徽章(Royal Coat of Arms of Scotland)是蘇格蘭的官方徽章,并且在1707年合并法案成立之前,也曾是蘇格蘭王國的正式徽章?;照碌闹醒胧且粋€印有紅色獅子的盾牌,象征蘇格蘭國王。盾徽的上方是皇冠和飾章。最上方則是格言In Defens(這是蘇格蘭語,In My Defens God Me Defend,常簡寫為In Defens)。盾徽的兩側(cè)則是獨角獸。獨角獸只出現(xiàn)在神話中,代表著純潔無瑕,同時也是高貴和權(quán)力的象征。獨角獸同時也是蘇格蘭王室的象征。在蘇格蘭皇家徽章中,獨角獸扶有蘇格蘭皇室旗和蘇格蘭國旗?;照碌牡鬃鶆t裝飾有許多大翅薊,這也是蘇格蘭的國花。 Crown Room二樓的皇冠廳(Crown Room)總是擠滿了觀光客,蘇格蘭最珍貴的寶物-蘇格蘭的榮譽就在這里展出。除此之外,還有一塊不起眼的石頭身邊,也總是圍繞著人群。 Honours of Scotland蘇格蘭三件寶物
Honours of Scotland主要是指三件蘇格蘭的寶物:詹姆士四世及五世在16世紀所擁有的王冠、寶劍和權(quán)杖,是蘇格蘭國王至高權(quán)力的象征。王冠象征王權(quán),寶劍象征軍權(quán),權(quán)杖象征政權(quán)。 Stone of Destiny蘇格蘭命運之石
很多人在引用這塊石頭的時候,用的最多的是斯昆石(Stone of Scone)或加冕石。因為這塊石頭和蘇格蘭的歷史相結(jié)合,也可以說是塊命途多舛的石頭。從外表看來,是一塊十分不起眼的石頭,但是卻是蘇格蘭王權(quán)的象征。這塊石頭和蘇格蘭的淵源則要追溯到公元843年,當時的肯尼斯一世統(tǒng)一了皮科特人和斯哥特人,建立了蘇格蘭王國,在當時的蘇格蘭王國都城斯昆加冕時就座的就是這塊石頭,因此被稱為“斯昆石”。之后的蘇格蘭國王們都遵循這一傳統(tǒng)。斯昆石也因此成為了蘇格蘭的國家象征之一。 旅游信息開放時間:4月1日至9月30日9:30am-6:00pm,10月1日至5月31日9:30am-5:00pm(最后進入城堡的時間需早于關(guān)門前的一小時) 門票:成人(16-59歲)£16.50,兒童(5-15歲)£9.9鎊,優(yōu)惠(60歲以上)13.2鎊,5歲以下免費,若有特別活動期間門票可能發(fā)生變化。另外,如果購買官方發(fā)行的Historic Scotland Explorer Pass旅游景點通票會更劃算。 地址:Castlehill, Edinburgh EH1 2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