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清明節(jié),居住在無錫市新吳區(qū)一帶的百姓們都會用糯米裹著豬肉、豆沙、芝麻三種餡制作青白團子,紀(jì)念來自周原的江南始祖泰伯。這一民間習(xí)俗來自三千年前的西周,一直延續(xù)至今。 青色的團子是由麥苗汁染成。這種青白團子蓄意泰伯一青二白。無錫人亦稱其為“三讓團子”。 商代末期,周人先祖周太王為躲避戎狄的侵?jǐn)_,率姬姓部落遷居到周原,建立了周國。周太王有個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歷。周太王認(rèn)為,季歷之子姬昌有圣人的瑞相,為了周國的興旺,應(yīng)該將君位傳給季歷,然后由季歷傳至姬昌。但因有“傳長不傳幼”的傳統(tǒng),周太王并沒這樣做。泰伯察覺到父親心意。當(dāng)周太王病重時,他以為父采藥之名,帶領(lǐng)二弟仲雍來到了江南梅里,也就是今無錫市梅村。周太王病逝,泰伯和仲雍沒返回奔喪,只能由季歷即位。此為“一讓”。后來,季歷被商紂王暗害而死,泰伯和仲雍還沒返回奔喪,只能由姬昌即位,姬昌即周文王。此為“二讓”。在荊蠻之地,泰伯和仲雍按當(dāng)?shù)厝肆?xí)俗斷發(fā)文身,以示脫離周族。此為“三讓”。 這就是從古至今廣為流傳的“泰伯奔吳”、“泰伯三讓”的故事。 屹立在無錫鴻山泰伯陵的泰伯像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贊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意思是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三次讓天下。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稱贊他。 無錫梅村泰伯廟 泰伯和仲雍來到江南,因地制宜,傳播周原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shù)和文化禮儀,帶領(lǐng)當(dāng)?shù)匕傩辗N麥植稻、栽桑養(yǎng)蠶、飼養(yǎng)畜禽、興修水利、筑城建都,使江南吳地從蠻荒走向文明。后世感念泰伯開發(fā)江南的功德,尊泰伯為江南始祖。 江南祭祀泰伯 今天,我們可比江南落后許多許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