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始祖氣,樸樸昏昏。元含無朕,始渾無名?;煦缫黄?,太乙吐萌。兩儀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變,坤索乾成。異名同出,一本共根。內外虛實,剛柔平均。陰陽壁理,變化分形。真精真氣,恍惚杳冥。坎離顛倒,運施五行。既濟生神,未濟死臨。仙道謹守,鬼道邪傾。人希天道,速避鬼門。由仙希天,道杰長存。 在宇宙大自然中,能生演造化一切萬物的本源物,我們道家稱它為“元始祖氣”。當宇宙間任何物象都未發(fā)生的時候,宇宙間就唯有元始祖氣的存在。因為元始祖氣的存在是最原始的,是最廣大無邊的,又是最單純的,我們稱它為“樸樸”;因為元始祖氣的存在充滿宇宙,無形象可擬,無概念可言,無始無終,無明無暗,無上無下,始同人沉醉未醒,我們稱它為“昏昏”之狀。從“元始祖氣”的“元始”含義上講,“元”包含的意思就是最初的一元體,什么也沒發(fā)生,無朕無兆;“始”包含的意思就是最當初,渾渾沌沌,說有不像有,說無不是無,只好說這種狀態(tài)與性質為“無名”。我們可以用無極、太極、有極的“三極”理論,對“元始祖氣”生演運化萬物,以及它在此過程中反映出的周期性規(guī)律現象進行解釋。當元始祖氣尚處于樸樸昏昏之狀態(tài)時,這時它也為真正的“元始”,表現為無極。無極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是“沒有極”,二是“一切極的歸滅處”。但宇宙是個永恒的活體,故無極、太極、有極也是在周期性永恒地運動著:無極到極至就要產生變化,打破無朕無兆、無名無象的狀態(tài),出現(反應為)太極征狀。這就似一朵花,花蕾形成時名為無極,花蕾初綻,名為太極。所以詩曰:“混沌一破,太乙吐萌?!碧揖褪翘珮O。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耙弧奔礋o極,按順序排列為“甲”;“二”即太極,內含陰陽兩儀,按順序排列為“乙”。如果說無極是靜,那么太極就是靜中生動。靜為陰,動為陽。在太極狀態(tài)里陰陽互根,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純陰,陰中含陽;陽不單陽,陽中含陰。這種互根互生的狀態(tài),形成一種和諧的“利生”法則和規(guī)律,古人取名為“儀”。后來,“儀”引伸發(fā)展為搞慶典祭祀都要有儀式,大官出行和迎送貴賓有儀仗,宗教的法事活動叫科儀。由此表明,“儀”總是相對相襯的。在太極狀態(tài)中,陰陽兩儀是同心合德的一對誰也不能離開誰的伴侶,就像太陽和月亮,太陽白天工作,月亮夜晚工作。但同時,月亮的光又是借太陽光反射而來,太陽光借助月體的反射而得表現。在宇宙自然中,一切陽性事物可概括命名為“乾”,一切陰性事物可概括命名為“坤”,并可以卦象表示。萬物的生演運化都是乾坤二者通過具體的陰陽交變作用而產生的。不管事物再錯綜復雜,你只用陰陽交變之理去剖析它,其內涵內質就清楚了。在一個事物中,乾主動的向坤相交,事物就會發(fā)生變化,或向好的一面變,或向壞的一面變,這要看乾主動方面的性質與其所帶來的物質、能量、信息如何;而坤主動向乾索取,事物的成功率就高。(這里我舉兩個例子以作說明:第一個例子,以“乾”指社會的強勢群體或個體,以“坤”指社會的弱勢群體或個體。強勢人主動向弱勢人相交,若他主動性在于幫助弱勢人,弱勢人的命運就會向好的方面改變;若他主動性在于欺詐剝削弱勢人,弱勢人的命運可能就會面臨災難。而另一方面,作為弱勢群體的一員,如果敢于同命運抗爭,主動尋找機會爭取強勢群體或個體的支持,你的理想和事業(yè)就有可能成功。第二個例子講:人處后天,性為火為乾,命為水為坤。性對命有支配主宰作用,但行為不同卻會有不同結局。如性為了滿足自己的七情六欲,以得刺激與滿足,這種“乾交坤變”就“變”壞了生命;如把性的信息能量不外消耗,儲存于體內與命結合,這種“乾交坤變”就“變”好了生命。另一方面,以先天性命而論,性神為陰為坤,命氣為陽為乾,若以先天元神元性主動與先天元精元氣相交,生命的再生、永生將是毫無疑問的。)當然,在太極狀態(tài)里,乾交坤,坤索乾,都是和諧惠利的。但乾與坤“兩儀合德”的現象,歸根到底還是源于元始祖氣這個一元體。所以說,在后天萬事萬物名相各異,千奇百怪,但追根先天,同出一源,都在一個本根上。我們懂得以上的道理就知道,作為宇宙自然的整體,它是只有無極與太極的。而我們要將宇宙自然周而復始的運化整體掐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切開一個斷面,那就有了局部的有極現象。例如一種生物的誕生與消亡,在宇宙自然整體中不過是乾與坤的交變運化的一種形式,一個過程而已,在整體中它只是一種太極運動。但掐下一個生命的環(huán)節(jié)來看,這個生物由生到死,就有了一個局部的“三極”周期,特別是表現了有極。但修道是要將這種局部之“有極”溶入到宇宙整體的無極、太極中去認識,去同化。從認識上講,有了太極就有陰陽、動靜、內外、上下、虛實、剛柔等相對的概念。但同時,這些相對又都不是截然對立相抗的,而是互依互存的關系,始終都在進行和諧的交合運變。不過是根據因緣需要,有時陽的成分多一些、少一些,有時陰的成分多一些、少一些。以此類推,二者的內外、剛柔、虛實、動靜、上下的交合運變情況均是如此,所以就形成了豐富多彩永不會重樣的事物。比如《周易》上講到男與女的形成,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就是說,在陰陽交變中,乾的成分多就形成了雄性體,坤的成分多就形成了雌性體。既明此理又可知道,生命越靠近元始祖氣就越呈陽性,越背離疏遠元始祖氣就越呈陰性,至最后有陰無陽則為死鬼。故古人曰:“純陽無陰,為仙;純陰無陽,為鬼;陰陽相合,為人?!?/span>我們通曉以上的道理,目的在于將這些道理和這些道理揭示出的物理現象運用到我們自身的生命修煉實踐當中去。在我們人身,有形有象、可感可知的精與氣,都是凡精凡氣,它們不過是后天通過口鼻呼吸和食物攝取形成的精與氣。這種凡精凡氣是依賴于先天元精元氣之上的,沒有先天,它們也就不能存在,故我們稱之為假精假氣。而先天元精元氣是生命之主宰和根本,故我們稱之為真精真氣。真精真氣也須借假精假氣而修出。故曰“借假修真”、“以后天返先天”。真精真氣是元始祖氣在人身的顯示,它本身是無形無象、不可感不可知的。但人有后天的肉體生命,這具后天的肉體生命在消除了一切有極現象而返歸于先天無極狀態(tài)時,太極就自然顯現,就會給有感有知的肉體生命一種特殊感覺,即恍恍惚惚,如癡如醉。以八卦和五行理論來講,這就是由后天的“坎”“離”水火分離,開始向先天扭轉,變“坎”“離”水火分離,為移位交合。處在后天“離”位的火向下去交“坎”位之水,使冷水變熱;然后,處在“坎”位的水變成氣向上去滋潤“離”位之火,使炎火降溫。五行由后天走向偏激的相克,扭轉而變?yōu)橄忍旌椭C的相生。由此,我們從“易”卦上可以推斷出一種規(guī)律結論,即離下坎上的“既濟”卦 是利生的,安泰祥和的。此卦象即表示水在上火在下。而離上坎下的“未濟”卦 則是違生的、害生的,是接近于禍患的。此卦象即表示火在上水在下,火在上易燃發(fā)殆盡,水在下又易流失干涸,是雙向流失,同歸于盡?!凹葷必詥⑹疚覀冃薜谰毠φ?,任何時候都要將象征“離”火的心神關注在身體之內,即所謂“意守丹田”;由此“火”居下而烹煉體內后天凡精之“水”,即名為“煉精化氣”、“水中淘金”。先天的“既濟”是自然的,后天的“既濟”是人為的。通過主觀積極的人為而達自然,即所謂以后天返先天。對于“既濟”、“未濟”二卦,從事仙道修煉者是非常謹慎關注的。他們從一點一滴上都注意精心營造“既濟”,而避免“未濟”。但世上的邪門歪道和混世過日子的人們卻不會去關注這些,他們是“既濟”的破壞者,“未濟”的制造者。所以,他們招致禍患兇危那是必然的。八卦、六十四卦,其卦象都是反映萬事萬物具有共性的周期運變規(guī)律。你把它的哲理弄明白了,就會看到,一個卦象反映的哲理可以運用到很多的具體事物中去。練功能用到它,應對社會復雜的事物也都可以用到它。所以,“既濟”“未濟”二卦同樣具有廣泛的參照實用意義。你會營造“既濟”,那就是邁向了天道;你專門制造“未濟”,那就是鉆進了鬼門。人們若向往天道,就必須速速避開鬼門。要知道,修仙道就是修天道。若不修天道,仙道就沒有實質意義。因為修仙道所得天道,就是為了得道氣,成道體,而與天道共永恒。天地大道,含和抱中。玄玄之祖,妙妙之宗。玄妙貫通,劈破鴻蒙。竅門橐龠,朱雀燒空。庚方月現,西南得朋。笑傾玄酒,宴飲黃中。二八成就,烏兔混融。神光默默,黃屋玄翁。巽風鼓吹,滿鼎霞紅。水火進退,朝屯暮蒙。子午運用,卯酉無功。十月數足。卦象翻終。了命功全,純陽氣沖。神幾妙用,道法無窮。 第二章是概括講修煉法訣,主要是筑基階段。但這個筑基并非簡單指“百日筑基”,而是指“了命功全”的效應。按內丹術漸修法程,它當指“百日筑基”與“十月懷胎”的總和。天地大道是無極、太極、有極共存的。由無生有,有之極,復歸于無。若從個體生命利益現象而言,這個天地大道既有利于生命的,也有不利于生命的:由無極而太極是利于生命的,由太極而有極是不利于生命的。利于生命是因為無極而太極的狀態(tài)是中和狀態(tài),能讓生命生生不息。換句話說,生命乃至萬物都是由中和之道而生的。反之,由太極而有極,陰陽各向一個極端走去,背離了陰陽中和,故而不能利生,反而害生。由此我們知道,古今圣賢歷來宣揚、推崇、奉行的“大道”,實際是專指宇宙自然中那個利生的中和之道。知此,即知仙道修煉無非是仿效天地中和大道,主觀能動地去“含和抱中”罷了。要知道,宇宙萬物無論何奇何怪,再玄再妙,無不是由“中和”生出,“中和”就是一切玄妙的祖宗。你把這些玄妙的“道理”搞清了,修煉的法訣你也可以豁然貫通。張三豐祖師說“玄妙貫道,劈破鴻蒙”,既是講思想茅塞頓開,也是講讓人在無極中去尋找太極中和之道。這可謂:“以有為入無為,以無為而得無不為。”“有為”,就是修道者的主動積極的作為;“無為”,就是讓自己身心進入無極狀態(tài);“得無不為”,就是無極而生太極。在這前與后的過程中,下手“入無極”是須有為的,而“得太極”卻須徹底的無為。能以有為入于無為的無極狀態(tài),此是指意念而言,名曰“心如死灰”。仙道的最奧妙之處就在于,心入無極則身得太極。此一名“心死神活”,即后天心死,先天神活;又名“神死氣活”,即后天識神死,先天元氣活。就在這心入無極之極,身得太極之初的當口,名曰玄關。故心入無極,亦名得“玄關一竅”,入“玄牝之門”。身得太極乍動,名曰“玄關現象”、“一陽初動”、“活子時”等。因為生命的根在下丹田,身體的營養(yǎng)精華在不外泄而得蓄養(yǎng)的情況下,精而又精地又凝聚于下丹田,故而生命本能的太極之動就始發(fā)于下丹田。這可以說,心的竅是無形的,氣的竅是有位的。能得竅,又能得氣,接下來的方法就是要會鼓運橐,?!伴?”就是呼吸。在內丹術的“周天法”中,心神為火,精水為礦,呼吸為風。法在以風鼓火而煉礦。從精水的“礦”中煉出的“金子”就是元精元氣。煉出元精元氣再鼓動風火讓它們在身體內這個小天地里作周天運化。故名“竅門橐,,朱雀燒空”。“朱雀”指心中之氣或心藏真氣?!秲鹊み€元訣》曰:“心屬南方丙丁火,心者是火藏。心中有氣,名曰朱雀。”以人的生命現象而言,后天的識神乃至比識神更重要的真意明神,都是來源于先天之氣。神的本身是一無所有的。有氣即有神,無氣便無神。比如燈火,氣是油膏,神是光亮。在先天,是先有氣而后生神。但在后天,先天氣雖仍是生命之本,但神卻可以左右這生命之本。即是說,神的行為,既可以導致先天氣的耗散,招致生命禍患矢折,也可以導致先天氣的鞏固、凝聚、壯大,使生命再生、永生。修道者修的即是后者。那么,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后天的心神雖然自身一無所有,但在內丹修煉中,它卻可以招攝先天元氣的到來。這種以神攝氣的關系就像月亮和太陽的關系,后天心神就像月球,是個自身不發(fā)光的太陰之體,正是這個太陰之體,它卻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而且隨著太陽光照射面的多少出現周期性的盈虧圓缺;每個陰歷的月初,月球受光面少,即出現月芽、眉狀彎月。這個時候,月亮的出現是在晚上的西方。按天干五行排,庚辛為西,故名“庚方月現”。用來比喻內丹修煉,就是心神進入高度入靜的無極狀態(tài)之后,丹田產生了微弱的先天元氣的初動。心神持續(xù)地靜,先天元氣不斷壯旺生發(fā),這就像是到了陰歷十五、十六的晚上,月亮大而圓,明且亮。這種月亮圓亮的情況反映了陰與陽的最完美最整全的交合,也即神與氣的最完美最整全的交合。故名“西南得朋”。西南,為后天八卦陰坤之位,在人體為腹,喻指下丹田?!芭蟆保玖x是相對的雙方。古時貨幣以兩貝為一朋,一貝不成朋。后引伸為和諧友好的一對朋友。這里特指陰陽。陰要真陰,只有真陰才能召感來真陽。陰若不真,陽即不純,算不得內丹藥物。而心神的真陰狀態(tài),也就是念頭全無,虛極靜篤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空曠深幽的峽谷。如此先天真陽之氣才如云霧漸聚漸濃,自由自在滾動飄蕩于峽谷上下,顯一派浩蕩之氣派。修功者處于這種功態(tài)之中,其感覺就像醉飲天界的美酒,那種醉眠兩似、美快舒愉無法言說的感受,即正所謂“笑傾玄酒,宴飲黃中”。上述的功態(tài)現象,還可以用另一些比喻來加以說明。例如中國傳統(tǒng)的稈,它是以十六兩為一斤,八兩就是半斤。一斤由兩個八兩的半斤所構成。若將這一斤比喻為十五日晚上的滿月,這滿月就由八兩陰八兩陽所構成,此名“二八成就”。在古神話傳說里,太陽就是金烏鴉,月亮里則有月宮玉兔。故后人言太陽和月亮,便以“烏”“兔”代稱。象征元氣的太陽與象征心神的太陰(月亮)相合,即為“烏兔混融”。神氣混合,漸煉漸純,生而為光,照耀上下。而此時我心真意不動,坐鎮(zhèn)中宮,任其運化。此名“神光默默,黃屋玄翁”?!包S””為龍鐘老誠之態(tài)。 為中土之象,“玄翁功態(tài)達到心靜氣動、陰陽混合恰到好處的時候,其關鍵就在于火候的把握調停了。而這火候之要就在于神與氣之中調停呼吸。呼吸在內丹術中比喻為風。風在八卦中屬巽。故稱呼吸為巽風。呼吸又像冶煉爐使用的一抽一推鼓風的風箱,故名橐, 。神火借巽風鼓運元氣周天運化,好如鼎中煉金,元氣越旺,神火越足,神火越足,元氣越純。如此久久煉去,神入氣,氣還神,神氣不分,皆成純陽一片,故曰“巽風鼓吹,滿鼎霞紅”。然提到火候的把握,說難也難,說易也易。為什么?它不過跟自然界的陰陽運化的周期律一致。你只要能在功中仿效運用好這個周期律就行了。比如說,一天(晝夜)分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相當現在兩小時。每天從子時開始,大約為午夜11時至凌晨1時。此是頭一天陽氣消失陰氣全盛之時的終點過去,新一天的陽氣又在全陰的狀態(tài)下萌發(fā)了。在這里,全陰象征靜定的心神,真陽之氣在全陰的心神環(huán)境下開始萌發(fā)。微弱的真陽之氣在萌發(fā)中不斷蓄積,培養(yǎng)壯大,一旦壯旺到一定程度,就如春天,陽氣破土開始向外蒸發(fā),于是花木發(fā)芽。在一天中,天氣就油然轉亮。在功中,氣有沖關(沖動會陰或尾閭)之象,此名“正子時”到,預示可以運用“巽風”“進火”了?!斑M火”就是利用呼吸鼓運元氣沿督脈后升,又名“進陽火”。這好比上午,太陽不斷升高,溫度和光亮不斷增強。元氣升到腦中泥丸宮,就好比太陽到了正午,高到極點,熱到極點,陰氣又從中產生了。于是太陽向西慢慢下降,以至進入夜幕降臨、午夜。在功中,元氣升入泥丸,經過一番烹煉,好像夏日的伏天,持續(xù)一段熱的時期,又順其自然導之沿任脈下降,以至降下丹田。此名“退水”、“退陰符”。升降之中,升主要利用吸法,降主要利用呼法。升之始,如同早晨黎明前的一段黑暗,名曰“朝屯”,不要升之急吸之緊;降之后,如同太陽剛剛落山,余熱未盡,光雖暗但溫尚持,名曰“暮蒙”,不要降之急呼之促。火候的用法,關鍵要領掌握在子前午后用功,在升程中的“卯”階段和降程中的“酉”階段,只是溫養(yǎng)沐浴,無須用功的。功中的“卯”處在氣升督脈的中途,夾脊(區(qū)域)之位;“酉”處在氣降任脈的中途,膻中(區(qū)域)之位。如果說我們人的生命是由父母給予的,是母親十月懷胎生下來的,那么仙學內丹養(yǎng)生法則是利用自身、利用后天主觀積極的努力去再造第二次生命,再造第二次“十月懷胎”。仙學養(yǎng)生的再造生命,雖然類似于“十月懷胎”,必須氣滿神全,但第一次“十月懷胎”氣滿神全成就的是“人”,而第二次”十月懷胎”氣滿神全成就的是“仙”。這二者內涵有本質之不同,前者是以先天氣養(yǎng)成后天身,為成命;后者是以后天精煉成先天氣,為了命。前者是天道順生,“順則凡”;后者是仙道逆生,“逆則仙”?!跋伞薄胺病敝g,妙在顛倒。三豐祖師這里所言“神機妙用,道法無窮”,正是他“順為凡,逆為仙,妙在中間顛倒顛”的另一種表述。此二章俗本皆作一首,題作"金丹內外火侯總論",心竊非之。后得汪仙藏本,不覺爽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