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俗稱“骨刺”,中醫(yī)亦稱之為“骨痹”。常見者有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足跟骨質增生。 頸椎骨質增生:癥見頸項強直痛,轉側不便,牽及單側或雙側肩及上肢疼痛、麻木,并可引起頭暈、心悸、惡心,甚至頸項強痛,不能平臥等。腰椎骨質增生:主要癥狀是腰痛,活動不便,牽及一側或雙側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 足跟骨質增生:主要臨床表現(xiàn)單側或雙側足跟疼痛,不能落地行走,清晨起床下地時疼痛加劇,足跟下如踏有硬物感。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病因是人到中年后,肝腎開始虛衰,氣血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濕氣,客于骨髓,發(fā)而為病。 [組成與用法]川芎300~500g,研細末,貯瓶備用,每用取川芎末少許(約6g)以溫水或醋調成糊狀,敷患處,上貼薄膜,然后以紗布固定,每2天換藥1 次。 [功效與適應證]方中川芎屬辛溫之品,臨床多為內服,功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本品用之外敷,藥力可直達病所,使血行瘀散痛減,對骨質增生、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均有一定療效。 按 《新中醫(yī)》(1980 年增刊二)有川芎治骨質增生的經驗介紹:用藥方法:川芎末6~9g,加山西老陳醋調成稠糊狀,然后用少許藥用凡士林調勻,隨即將配好的藥膏抹在增生部位,涂好后蓋上一層塑料紙,再貼于紗布,用寬膠布將紗布四周固封,2 天換藥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臨床療效:此法治療骨質增生20例,效果較滿意。使用注意:此法不宜過早揭去貼敷物,除個別有刺癢、起密集丘疹可揭去敷藥外,其他敷1 次時間至少應保持1 天不掉落,否則影響療效。 《新醫(yī)學》(1975 年第1 期)載有李民安的報道:2 年來對10 例肥大性脊柱炎、8 例跟骨刺治療,用川芎一味碾極細末裝入小布袋內,療肥大性脊柱炎時,將袋敷在痛點處,治跟骨刺時,將袋墊鞋內,袋內川芎,每周1 換,快者5 天后疼痛消失,慢者10 天后疼痛逐漸減輕,個別患者疼痛消失后二三個月又出現(xiàn)疼痛,仍用此法。 《黃河醫(yī)話》載有張衍鶚應用芒硝治足跟骨刺痛的經驗介紹:足跟骨質增生,屬中醫(yī)“骨痹”范圍,好發(fā)于女性更年期,男性多發(fā)年逾五旬的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見氣血不足,肝腎虛虧等證,常以足跟痛,有麻脹感,且疼痛以初立、初走時明顯,活動后反而減輕,久立久站后則又加重為特征。本病疼痛一般較局限。跟骨基底結節(jié)部骨刺,痛點多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粗隆結節(jié)部骨刺,痛點多在跟骨后側(即跟腱附著處),痛點可竄至足踝、足背等處。疼痛程度與骨刺的大小無明顯關系,而與骨刺的方向有關。骨刺的方向與跟骨底面近乎平行時,疼痛較輕,而斜向下方時,疼痛較劇烈。 余用芒硝適量壓成細末裝入布袋,鋪平約0.5cm 厚,放在鞋后跟部,踏在足跟下,二三日癥減,不超5 日疼痛消失。如有復發(fā),反復使用仍有效。其機制與芒硝的軟堅作用有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