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在鄉(xiāng)下過年的時候,村頭燒小鍋爐泡開水的老頭也回家過年了,喝水洗臉用的熱水一下子成了一個小難題,電水壺上燒水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覺得費電。于是,從放雜物的小屋里翻出了已經“報廢”但還能用的煤爐以及用剩的半框蜂窩煤,燃起了煤爐燒水。除了下午封掉半天時間,一天中5個蜂窩煤燒滿了8個大開水瓶的水,吃喝拉撒用的水都得到了滿足。
煤爐燒水 其實,燃煤爐既實惠又經濟,比用電水壺燒水的成本至少要省一半以上?;叵肫鸶母镩_放前,燃煤爐還是鎮(zhèn)上人家才有的待遇。鎮(zhèn)上戶口的居民每人每個月有定量的蜂窩煤供應,與購糧券、煤油券等等一起每月按計劃分配到戶。鄉(xiāng)下人只能是難得在農家灶頭上用柴火燒點開水,洗臉洗腳用水是從灶頭上的湯罐里舀的溫水。有時候渴急了,也經常從湯罐里舀點溫水喝喝。即使是灶頭上燒開的水,因為燒水燒菜用的是一個鐵鍋,燒出的開水不是煙火味就是熱火氣,總沒有煤爐上的水好喝。當然,這個區(qū)別是我后來在鎮(zhèn)上人家里喝到了煤爐上的鐵皮水壺里倒出來的開水后得到的感受。
購糧券&煤油券
農家灶頭 燃煤爐在我們鄉(xiāng)下叫引煤爐,有的地方也叫生煤爐。引煤爐還是一項很講究的技術活。引煤爐的關鍵在于要在短時間內一次性把蜂窩煤引燃,這也許就是為什么要把燃煤爐叫做引煤爐的含義。
清晨,煤爐里的火燒得正旺 引煤爐的核心技術的確在這個“引”字上。引煤爐前,先要準備一些劈好的能放得進煤爐芯子內的小木塊,木塊的直徑不能超過蜂窩煤。小木塊最好也是一些曬干了的易燃柴火,如果是潮濕的,或者是那種類似楝樹樹枝的不易燃柴火,那就增加了引燃難度。記得以前看同里鎮(zhèn)上人引煤爐,要拎著煤爐先看一下風向,如果是東南風,就把煤爐底下的封口正對東南,以便迎風助燃。隨后,主人用一根火柴點著一個柴把,然后放進煤爐芯子,再用火鉗夾幾塊小木塊放在柴把上。等小木塊燒旺了再把蜂窩煤放上去。沒有風的時候,主人還手拿一把蒲扇,在煤爐的封口處搖擺,這樣一次性引著蜂窩煤的幾率就很大,如果一次點不著就耗材耗時耗力,得不償失。
引煤爐
火鉗和蒲扇是引煤爐時的標配 在年初二的那次引煤爐時,我就碰到了因為小木塊放得少,差點回頭重來的情況。弄得一個上午一壺水還沒燒開。當時煤爐里放了小木塊和蜂窩煤后,就去干別的事情了。20多分鐘后,自認為蜂窩煤應該引燃,但走近一看發(fā)現煤爐中的蜂窩煤只有兩三個孔內有點紅光。于是立馬添了柴火才挽救了局面。但是等煤爐引著,第一個蜂窩煤也“漫”(燃)得差不多了。
快要燃盡的蜂窩煤 引煤爐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時間和內心。在民間就有一個“刁煤爐”說法。當你要用水,特別是來客人急需泡茶的時候,煤爐上的水就是慢悠悠的只響不開。那是因為煤爐中的蜂窩煤還沒有全部燃燒起來,只有在蜂窩煤的12孔全部燃燒火苗發(fā)綠時,煤爐才旺盛到了極點。當然,蜂窩煤的質量也很重要。聽老者講過,上好的蜂窩煤看上去黑得發(fā)亮,表面帶著光澤。如果蜂窩煤里摻和了泥土,看上去就暗黑。誠然,制作蜂窩煤時也要按比例摻入適量石灰、黃泥等。有資料記載,蜂窩煤是山東德州一個叫王月山的人發(fā)明的。上世紀20年代初,王月山在一家煤棧做炊事員。每天起床就先捅開鐵爐子,用捅條一捅,火苗立即從捅開的洞眼中“嗚嗚”地冒出來。這種現象給了他啟示。他就根據爐膛大小,用煤粉捏了幾個大煤餅,并在上面均勻地戳了幾個洞,結果火苗起來很旺,煤也節(jié)約了。后來,當過鐵匠的王月山用鐵打了一個模型,將煤灰用水攪拌均勻,一個個壓出來。這種有洞的大煤餅,便在德州風行起來。解放初期,這種有洞眼的大煤餅便傳到北京,因為它的形狀酷似蜂巢,所以北京人給它起了一個商品名叫“蜂窩煤”。
蜂窩煤 蜂窩煤的發(fā)明節(jié)約了煤炭資源,但如何真正做到節(jié)約,使用時也有講究,加換蜂窩煤和封煤爐就是其中的絕活。很多時候,不少居民家庭中午用完煤爐要到晚上再用,那就涉及到了一項封煤爐的技術。因為引煤爐的次數不多,我至今還沒有很好地掌握封煤爐這樣的技術,封一次、滅一次。聽老者講,封煤爐前先要加一個新的蜂窩煤,最好在底煤也燒得差不多時封爐最合時宜。封煤爐時,鐵皮風罩上的那個橢圓形小口子要與煤爐底下的封口上的橢圓形口子相契合,這樣才能達到效果。如果封死了煤爐很快會滅,封口大了,蜂窩煤也會在短時間內燃盡,等到再想用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封煤爐的最佳效果是蜂窩煤在煤爐中“漫”(燃)而不滅。封閉性能好的煤爐加上封爐得當,煤爐一個晚上也不會熄滅,可以省去第二天引煤爐的時間。
封煤爐 至于加換蜂窩煤比封煤爐要簡單一些。只要掌握好加換時間,不浪費蜂窩煤就可。煤爐中一般有3個蜂窩煤,剛開始燒的時候,底下放一個燒過的蜂窩煤作為底煤,第二次加換就要掌握時間了。加換早了,底煤還沒有燃盡,浪費資源。加換晚了,如果中間的蜂窩煤也燒過了頭煤爐也會熄火。加換蜂窩煤時還要用火鉗夾著蜂窩煤不停旋轉,以便對準上下蜂窩煤之間的每一個球孔,讓三個蜂窩煤之間孔孔相連,孔孔相通,這樣才能使每一個蜂窩煤充分燃燒,放完最后一點熱能。
加換蜂窩煤 引煤爐雖然經濟實惠,但也有缺點,就是耗費功夫,而且蜂窩煤在剛剛燃燒時會釋放一種一氧化碳氣體,對人體有毒,所以煤爐放在室內必須開窗通風。但在那個物質匱乏、鄉(xiāng)下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年代里,引煤爐如同鎮(zhèn)上人在工廠上班、商店里站柜,已經讓鄉(xiāng)下人家望塵莫及。改革開放前的農村實行的生產隊體制,集體出工、集體干活,每天記一個工分,“從鳥干到鬼叫”是當時流傳在農村的一句戲言。所以在農村是沒有引煤爐這一現象的。即使到后來,鄉(xiāng)下引煤爐的習俗也不是很普遍,農家灶頭才是鄉(xiāng)下人煮飯燒水的主要工具。
農家灶頭 引煤爐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鎮(zhèn)上居民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現象。特別是適宜文火炒的菜和煲的湯,在煤爐上燒最合適。冬天引個煤爐還有余熱散發(fā),隨手取暖。隨著煤氣、液化氣的誕生,引煤爐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煤爐上炒菜 小小煤爐,曾經是鎮(zhèn)上居民家庭的一個象征;小小煤爐,里面隱藏著眾多知識和技能;小小煤爐,更是印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早晨生煤爐成為了一種習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