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憶逝去的時光,剪幾段相隨的風景,把最深的感觸平梳理成詩意的棲息。———題記 晴朗的夜晚,繁星閃耀。 吸引了孩提時喜歡觀星星的我,看到耀眼的星空,以為太空所有的星宿,都像太陽一樣,會發(fā)出金燦燦的光芒。 不知多少三五月圓,有過多少想像,如夢如幻,世界太美,莫如皎潔圓月! 後來才知道,宇宙中的星星很多很多 ,我們能夠看到發(fā)光的只有恒星太陽,至於知道到的水星、金星、火星 、木星、土星 、月亮都是行星 ,都是反射太陽光,它們本身其實是不發(fā)光 。 ??!原來月亮也是個賊,它的光也是偷來的! 這讓我想起李白背誦起《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原來善於對月弦歌的李白,對月有過多少神奇的想像,“小時”也是“不識月”的,只是後來知道月亮也被蟾蜍吞蝕,才感到“去去不足觀”的。 其實人類對物質,對星空,對宇宙的研究、認識,還是看得到中很少的。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看得到的普通物質是4%,暗物質23%,暗能量73%。能見到的普通物質尚且撲朔迷離,何況暗物質。暗能量呢?
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到底多渺小?難怪古人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感歎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東波更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軾《赤壁賦》) 古聖先賢對於宇宙自然的敬畏,源於對未知感歎;其實,一個人何止是對寰宇,對世界,對現(xiàn)實,即使對自己,也何嘗算是懂得? 比如:一個人,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4-6年。18年求學,這是一場相對人生經歷的較長的時光,回顧起來,小學給了我什麼?印象最深的背書,那一課課的書,跟著老師誦讀兩三篇就能背了。背的多了,就是自己的了,寫起作文來,好像有本似的,腦子裏會蹦出來,那是比傻玩更快樂的事。寫作離不開字,別看常見的只有350個,可變化起來,聯(lián)句成段、布篇,競現(xiàn)眼中之景,手中之物,心中之想。其中奧妙,練字是不可少的,十歲左右能臨帖,寫出一手工整遒勁的字來,以後的學習就方便、自信多了;到了中學,才知道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知識的廣闊,要門門優(yōu)秀,需要勤奮刻苦,鍥而不捨。這個時候,心猿意馬沒有坐功是很難企及的;能考上一個名牌大學,選中一門專攻,遇上幾位高師,又肯一頭紮進圖書館、實驗室裏,將冷板凳坐熱,這樣的孩子是最有出息的了。 至於學以致用,學文的,對路從政、做記者、弄編輯、搞創(chuàng)作、去考古、當教師等:學理的,搞科研、辦企業(yè)、發(fā)明新技術、推廣新產品等等,能夠用到自己的所學與專長,是最辛運的了。但多少人能夠?不少人學非所用,一時所從事的職業(yè)很難掛起鉤來,一切得從頭學起,這個時候,只要反思,其實在學校只不過學到了治學的品質、習慣、方法罷了,真正屬於自己用得到的,還需要整合,實踐、總結,那就不必喪氣,不必埋怨,不必牢騷,不必懷疑自己。許多事情都可以重來,從頭做起,由不會到熟悉。多少學理的從政?多少工匠隨著社會的需要轉行?多少大器可以晚成?許多時候,不是你選擇生存環(huán)境,而是環(huán)境確定你生存。回思幼年,但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教師,但十年浩劫,教育荒廢,讓我去填補短板,我就專注教書,殫精竭慮,苦學苦教,不斷進取。人生莫非是無心插柳的樂章,我從小學教到高中,後來還在大學裏講過座,成了一位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成為一位業(yè)績突出,同事、領導認可的高中語文特級教師。這讓我懂得,人生多麼奇怪?只要你執(zhí)著一念,捧出一顆心來,不怕茹苦含辛,就能是超出臆想的成功。 但道路總是坎坷的,命運不時波折,不會兒忽略你,一會兒偏袒你;它在為你關上一道門的時候,也會為你開一扇窗,車到山前必有路,山不轉,水轉。人生就是一個個的故事,有開頭也有結尾;人生就是一場場歷練,有痛苦也有蜜甜。人生最幸福的事莫過於一轉身,發(fā)現(xiàn)你喜歡的人也正喜歡你,愛著的事業(yè)也正愛著你,追求的理想已成全了你,不斷唱著心中的“好了歌”,天荒到老。 |
|
|